华网,国产一级二级在线,华网资讯,国产一级二级视频,华网头条,国产一级二级三级视频,华人网络家园

海南72年最大臺風叫什么名-海南歷史以來最大的臺風多少級

首頁 > 資訊 > 國內 > 正文

海南72年最大臺風叫什么名-海南歷史以來最大的臺風多少級

導語:臺風是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在12級或12級以上,影響力可想而知。

那么,大家知道中國近年來最強臺風(按年份排序)是怎么樣的?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好好看看,說不定就有你熟悉的臺風了。

海南72年最大臺風叫什么名-海南歷史以來最大的臺風多少級

5612號臺風,WANDA,中文譯名溫黛。

老一輩人都叫她“八一大臺風”。

是1956年登陸我國浙江的超強臺風。

1956年8月1日0時(一說8月2日凌晨2時),5612號臺風WANDA(溫黛)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南莊鄉登陸。

登陸時中心氣壓923百帕,風速達65米/秒。

8月3日之后,WANDA(溫黛)經過安徽、河南、山西、陜西等省,減弱后的低壓消失在陜西省與內蒙古的交界處。

共造成超過5000人遇難,僅浙江就有4925死于非命,1.7萬余人受傷,220萬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毀壞,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八一臺災”50年后,南莊平原上樹立起了一座紀念碑,以示永遠銘記。

1973年9月14日凌晨2點左右,7314號臺風瑪琪在海南省瓊海市登陸,巔峰中心風力75米/秒,最大陣風超過85米/秒,登陸的風力達到60米/秒,中央氣象臺認定登陸時眼外實測氣壓為938.5百帕,登陸的風力評價為60米/秒,最低氣壓925百帕。

7314號超強臺風環流特別小,殺傷力巨大。

狂風席卷瓊海、萬寧、定安、屯昌、白沙、昌江、東方7個市縣。

這是建國以來在中國海南登陸的最強的臺風(直到臺風威馬遜打破記錄為止)。

整個海南省當場不完全統計死亡903人,尤以瓊海市為最。

按屬地統計,瓊海市死亡人數達771人,重傷1531人,輕傷3825人,民房倒塌5萬多間。

1994年8月9日,94(年)16號臺風在溫嶺沿海轉向后由南到北將大半個浙江沿海橫掃一遍,惟獨溫州又一次幸免。

8月15日14:00,JTWC(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生成之后在西北太平洋上徘徊了4天的熱帶低壓正式命名為9417號臺風,英文名稱“Fred,并隨即正式起編,”8月的水溫出奇地高,FRED所處海域溫度竟達到30度。

然而這個散漫的家伙增強的腳步之慢著實出人意料。

在中心位于日本上空的副高(副熱帶高壓簡稱)引導下,FRED不溫不火地朝西一西北西前行,似乎連JTWC都替她著急了。

一天過后,FRED才成為1級臺風,每天不到20KT的增強速度著實辜負了難得的水溫。

與很多侵臺TC(氣旋)一樣,接下來的CAT2、CAT3(臺風等級),直到18日挪進130E(東經130度)后的CAT4(相當于強臺風),再到19日夜的當年第三個STY(130KT,相當于超強臺風),眼區清晰可見,但發展過程無甚特色。

雖然這個強度本可以讓大陸如臨大敵,同時即將到來的七月半足以讓海水高漲,可是,臺灣島的攔路橫前讓CMA(中國氣象局)的心稍稍放寬了些。

畢竟臺灣的中央山脈可以救大陸一命,縱使6911或9018重演,福建的防潮能力也該大有提升了罷。

此刻CWB(臺灣氣象局)卻開始緊張起來,雖然臺灣對于CAT4并不陌生,但并非每一次都能僥幸過關,眼看著FRED已經到了125E-—即將迎頭撞上玉山,CWB內部氣氛凝如死寂。

雖然這個強度本可以讓大陸如臨大敵,同時即將到來的七月半足以讓海水高漲,可是,臺灣島的攔路橫前讓CMA(中國氣象局)的心稍稍放寬了些。

畢竟臺灣的中央山脈可以救大陸一命,縱使6911或9018重演,福建的防潮能力也該大有提升了罷。

此刻CWB(臺灣氣象局)卻開始緊張起來,雖然臺灣對于CAT4并不陌生,但并非每一次都能僥幸過關,眼看著FRED已經到了125E-—即將迎頭撞上玉山,CWB內部氣氛凝如死寂。

然而地球是圓的,并非任何事情都可以在凡人的掌控之中,8月20日成了真正的轉折點。

先前一連幾天穩定少動的副高中心突然減弱并向南移動,亦加上可能的與臺灣地形的交互作用——從20日中午開始FRED路徑大幅轉北,在即將踩線的一剎那忽然轉身,開始以北北西-北繞過臺灣島。

CWB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但終于可以長吁一口氣了——臺灣逃過一劫。

驚魂未定的CWB稱這段路徑為“救命的一跳”,并用顫抖的雙手記載在當年年鑒中。解除警報的同時,FRED于臺北以北220KM處海域橫過,給臺灣北部造成了不大的損害,死亡失蹤4人,而彭佳嶼記錄到的持續4OM/S、極大53.2M/S似乎在暗示著什么。

而北抬后FRED的生命也開始快速走向了下坡。

路過石桓島時留下的939.1HPA訴說著些許無奈,畢竟東海的低水溫和臺灣地形的破壞已無法重振當年WANDA(溫黛,5612號臺風)的雄風。

無言的FRED于21日再次轉向西北,登陸浙南幾成定局。

那“救命的北跳”在CMA和浙江氣象臺看來可謂是“致命的北跳”,幾天前誰也沒有料到FRED還有這么一手。

浙南海塘大多年久失修,多年沒有經受過強臺風的考驗。

它們能抵御住“七月半”和FRED的雙重夾擊嗎?

除了局內人,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臺風警報發布后,從海塘邊撤離,單位24小時值班,把窗臺前的花盆搬走,能做的也只有這么多了。

只是這一次,FRED要讓溫州人輸得體無完膚。

21日,減弱到CAT3的FRED如約而至,風眼逐漸模糊,直徑從之前的59KM縮至的20KM,下午更是減弱到9OKT--可憐的CAT2,風眼則完全填塞。晚20:00,人老珠黃的FRED來到南麂列島附近,然而島上的風速計依然傳來10分鐘平均風速41M/S和956.7HPA(一說944HPA)的氣壓極值,而北麂站平均風速更達46M/S,此后再無數據傳出。南麂掀起平均7.3米,最高達9.5米的巨浪,而不遠處的大陳島平均波高達8.5米,最大波高竟達10.6米。

這一切為接下來幾個小時內要發生的事情譜寫了序曲。

1994年8月21日晚22:30,農歷七月十五,臺風FRED在溫州瑞安梅頭鎮(今溫州龍灣區海城街道)登陸,無須討論究竟該定以多大強度登陸為恰當,因為駭人聽聞的大幕已就此拉開。

當遠在玉環的坎門站陣風突破50M/S時,狂風早已夾雜著暴雨傾瀉進浙南大地。

首先是大浪。

登陸地附近沿海浪滔普遍高出海岸2~3米,飛云江北岸至樂清灣的巨浪尤甚,局部地段拍岸浪高達12米,離溫州市區不遠的甌江口波高達到10米,為有記錄以來所未聞者。

1700多艘船只被巨浪打沉,甚至有千噸魚船被大浪拋進海塘。

緊接著,潮水暴漲。

七月十五的高潮位加上FRED作孽,將浙江沿海的潮位全部拉高一遍,瑞安和溫州港的潮位分別超過歷史實測最高潮位0.21米和0.65米,龍灣區潮位達到200年一遇。

在FRED登陸前后的幾個小時里,溫州沿海所有區縣的一線海塘幾乎全線崩潰,二線海塘決囗無數,三線海塘也不同程度進水。

海水勢不可當地涌入這片富饒而人口密集的土地,開始了大屠殺。

溫州市百余公里的海岸線縱深1公里內盡成澤國,尤其是4年前才剛剛泛濫的飛云江又一次發威,江水混雜著潮水淹沒了其以北縱深7公里的土地,最深處超過3米,瑞安市區全部被水淹沒,農村地帶不知多少人在睡夢中被潮水沖走,或被狂風掀起了屋頂、吹倒了廬舍。甌江水位也隨暴雨猛漲,伴隨著外邊高漲推進的海水,輕而易舉地吞噬了保衛溫州市區的脆弱海塘,溫州市區最繁華地段的潮水立刻漲至1.5米-2.5米,居民家及商埔損失慘重。

溫州機場候機大廳進水1.5米深,徹底癱瘓達兩個星期之久,潮水和洪水淹沒了一切可以淹沒的東西,陸地上看不到平原的蹤跡。

更令人瞠目的是,位于甌江囗的靈昆島、江心嶼、七都島竟被高于地平面2-3米的海潮淹沒,據傳島上死傷無數,直到第二天潮水退卻才重見天日,這情景無異于一場海嘯襲擊!

崎頭洋、溫州灣的洶涌波濤與飛云江、甌江的暴怒洪魔,讓8月21日夜-22日晨的溫州沿海上演了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即便是5612號臺風也沒有做到讓如此多的海塘在同一時刻灰飛煙滅。

若是一個局外人看來,他一定會得出結論:浙南正在發生大規模海侵。

確實,潮水到處,房子倒了,橋梁塌了,路基沖毀了,養殖戶更是血本無歸——在如此滔天巨浪之下能夠幸存本身就是一種奇跡。

與此情此景相對應的,是一串令人無言的數據。

是日夜,溫州全市沿海122.6公里長的標準海塘有近50%被不同程度損壞,其中27.23公里被潮水全線推平,所謂的標準海塘竟是如此脆弱!

而普通海塘僅有20%保存完好,三分之一墻被沖刷得連模子也找不到。

頗令人無奈的是,登陸點梅頭鎮在半個月前剛剛建成的20年一遇海堤,在9417的狂潮中全毀。

在潮水無法淹到的地方,狂風和暴雨引發的泥石流等災害便開始唱主角。

FRED積聚已久的水汽撒遍華東華南各地,樂清日降水量砩頭達620毫米,打破了5612號臺風WANDA保持了38年之久的全省記錄。

溫州市區測得42M/S陣風,而溫州機場的陣風亦在50M/S以上。據說飛云江邊曾經有瓦片玻璃滿天飛的景象,更有造船廠內未完成之鐵船被刮至居民樓。

簡易平房在狂風中被肆無忌憚地撕毀,無數人在殘存的家中度過了這個驚心動魄而永生難忘的夜晚。

可惜,這些也只是被用來確認FRED的強大威力——FRED的狂風和暴雨只是21日午夜最后的點綴與注腳,當FRED攜帶著茫茫海潮將萬物吞噬的時候,一切皆成枉然。

“致命的北跳”!

1996年9月5日08時9615號臺風“莎莉”(Sally)在菲律賓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135E,13°N)發展成熱帶低壓,9月6日08時加強為熱帶風暴,20時進一步增強為臺風,穩定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9月8日08時穿過巴布延海峽并進入南海,夜間強度開始減弱,于9月9日11時前后在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吳陽鎮沿海地區登陸,登陸后穿過吳川、湛江市區、遂溪和廉江后,13時前后進入北部灣,14時前后在廣西北海市沿海二次登陸,登陸后再次進入北部灣海面,19時前后在廣西防城港沿海第三次登陸,隨后消散在云南省和中南半島附近。

超強臺風蕓妮(英語:TyphoonWinnie,國際編號:9713,臺灣編號:9714,中國大陸編號:9711,聯合臺風警報中心:1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biang),是1997年8月在西太平洋生成的一個熱帶氣旋,對中國大陸和臺灣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造成“八一七風災”。

2000年08月18日20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西北海面上生成。

08月19日14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將其并命名為碧利斯。

08月20日02時,碧利斯增強為強熱帶風暴。

08月20日20時,碧利斯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面增強為臺風,最高持續風速為110kt(約204km/h×57m/s)。

其后碧利斯轉向西北偏西移動,直趨臺灣,同時在良好的大氣環境下穩定地增強。

08月22日22時30分,在臺東縣成功鎮附近沿海登陸。

08月23日03時30分,在云林縣附近進入臺灣海峽。

碧利斯并沒有受臺灣中央山脈的嚴重破壞,出海時仍達臺風強度。

08月23日12時,在福建省廈門市圍頭灣附近沿海第二次登陸。

隨后,碧利斯繼續向內陸推進并迅速減弱。

14時,碧利斯減弱為熱帶風暴。

20時,碧利斯減弱為熱帶低氣壓。

隨后它受西風槽影響,逐漸轉向東北偏北移動。

08月26日02時,碧利斯在黃海轉化為溫帶氣旋。

08月27日14時,在朝鮮黃海南道延安郡附近沿海登陸。

20時,完全消散。

臺風“伊布都”移動路徑圖

伊布都增強為一個臺風后在7月22日穿越呂宋,當晚進入南海。

7月24日早上在陽江附近登陸,并在當日下午減弱為一個強熱帶風暴。

伊布都于7月25日清晨在內陸繼續減弱為一個熱帶風暴,當日中午減弱為低壓區。

2004年,一熱帶擾動在8月5日在西北太平洋上形成,NRL熱帶氣旋中心給予其擾動編號為98W。

98W隨后緩緩發展,組織逐步好轉,并朝西推進。

98W于8月8日早上發展為一熱帶低氣壓,聯合臺風警報中心(JTWC)給予其臨時編號為16W。

當時16W位于季風槽內,并受到相關之微弱西南氣流影響,緩慢地轉向東北方向移動,并在不錯的大氣環境下增強。

當晚16W增強為一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把其命名——云娜。

2004年8月9日,云娜轉向偏北的方向推進,并于下午增強為一強熱帶風暴,并漸漸發展出一“中心密集云團區(CDO)”。

2004年8月10日,云娜轉向西北至西北偏西移動,迫近臺灣。

當晚,云娜進一步增強為一臺風,中心發展出一渾圓而且清晰的風眼。

云娜隨后繼續以時速15公里向西北方向推進,朝向臺灣。

2004年8月11日,中央氣象局于早上11時30分發布“海上陸上臺風警報”。

2004年8月12日下午,云娜強度達至顛峰,并中心風力達至150km/h,達到強臺風等級,氣壓為950kPa其顛峰強度維持了約6小時。

當晚20時,云娜于浙江溫嶺石塘鎮和樂清虹橋鎮蒲岐沿海先后二次登陸,因而迅速減弱。

當晚系統組織顯著轉差,風眼亦被填塞。

2004年8月13日清晨,云娜轉向西北偏西移動并減弱為一強熱帶風暴,并進一步于中午減弱為熱帶風暴,并于下午減弱為一低壓區。

2005年7月12日,“海棠”在關島東北洋面上生成。

2005年7月13日20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

2005年7月14日14時,加強為臺風。

2005年7月17日下午,日本石垣島首先進入暴風圈。

晚間,臺灣島進入暴風圈的范圍。

2005年7月18日上午,“海棠”在臺灣花蓮北部登陸,其氣流使于位背風面的臺東地區出現了溫度高而濕度低的焚風效應。

14時50分,“海棠”自宜蘭縣蘇澳鎮東澳附近登陸,22時左右自苗栗縣后龍鎮出海。

2005年7月19日17時10分,海棠在福建省連江縣黃岐鎮登陸,暴風圈逐漸縮小。

2005年7月20日早晨,在福建省南平市境內減弱為熱帶風暴。

下午,臺風“海棠“登陸江西,造成大到暴雨天氣。

晚間8點鐘,據中央氣象臺消息,臺風“海棠“正式停止編號,并減弱為低氣壓。

2005年7月21日,臺風“海棠“的殘余氣流登陸湖南,造成大部分地區出現降雨天氣。

臺風海棠[2005年第5號超強臺風]

路線圖

2005年8月1日在菲律賓東方的海面上形成。

臺風行經臺灣東北之后,在中國浙江登陸,并繼續北上至江蘇及山東,轉化為溫帶氣旋。

8月26日14時,美國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位于雅浦島東北方向的一個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壓,并給予編號13W。

8月27日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0513,并命名為“泰利”。

與此同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亦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8月28日14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將其命名為lsang。

8月30日2時,泰利達到了其生命史中的巔峰強度:135kt的風速與920百帕的最低氣壓。

9月1日上午7時30分左右,泰利在中國臺灣省宜蘭、花蓮市沿海登陸。

臺風泰利在之前的衛星云圖。

9月1日14時30分,泰利在中國福建省莆田市平海鎮登陸,登陸時為臺風級(12級,35米/秒)9月2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9月3日,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

2005年9月7日0時在菲律賓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洋面由熱帶低氣壓升級為熱帶風暴,并穩定向西北方向移動。

9月7日18時發展為強熱帶風暴。

9月8日18時加強成為臺風。

9月11日6時50分(UTC)在中國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金清鎮登陸。

登陸時中心氣壓945hPa,近中心最大風速50m/s并維持了3小時以上,登陸后強度減弱的緩慢程度非常罕見。

9月11日15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同日21時再減弱為熱帶風暴。

9月12日15時減弱為熱帶低壓。

9月13日0時在黃海轉化為溫帶氣旋,其殘余于同日12時在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附近消散。

9月21日清晨于碧瑤東北偏東約310公里的太平洋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并向西北移動。

同日早上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然后掠過卡加延省圣安娜。

次日達維于南海轉向偏西路徑移動,大致朝向海南島。

它在穿越南海北部期間,逐漸增強成為一個臺風。

達維于9月26日于海南省萬寧市山根鎮登陸,翌日在越南清化省廣昌縣登陸。

達維最終于9月28日在緬甸消散。

臺風龍王

龍王前身的風暴于9月26日在日本硫黃島東南偏南335海里處形成;同日上午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開始為這風暴發出警報。

9小時后,它增強為熱帶風暴(約相當于臺灣的輕度臺風),并被命名為龍王。

在9月27日上午9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再把它升級為臺風。

龍王其后持續增強,以西北偏西的移動方向朝向臺灣。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于9月29日將此風暴命名為Maring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如以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敘述,超強臺風龍王是先于9月27日增強為2級臺風,同日再增強為3級臺風。

翌日下午1時,這風暴繼續增強為4級颮風(臺風)。

不過隨后強度逐漸減弱,于9月30日下午5時,龍王被降級為臺風。

龍王于10月2日上午5時10分于臺灣花蓮縣豐濱鄉登陸,登陸時花蓮氣象站測出了每秒64.9米(相當于17級以上)的最大陣風,打破花蓮氣象站有史以來的紀錄。

同日10時于彰化縣濁水溪口附近進入臺灣海峽,再由金門附近進入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

由于同年稍早已有于臺灣中央氣象局分級為強烈臺風的臺風海棠、臺風泰利吹襲臺灣,龍王繼之而來,也使臺灣本年繼1994年后,首次于同年間對3個以上強烈臺風發布陸上臺風警報。

海棠、泰利及龍王3個臺風皆,也是自1965年以來,第一次在一年內有3個強烈臺風。

“珍珠”的前身是2006年5月6日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升格的熱帶低壓02W。

5月9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將其命名為“珍珠”,20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之后珍珠在05月11日登陸菲律賓。

臺風珍珠在5月12日離開菲律賓而進入南海。隨后迅速加強為強臺風(50m/s)并轉向正北。

5月18日01點20分臺風“珍珠”登陸廣東汕頭南澳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35m/s(臺風級)。

隨后迅速減弱。

當日14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20時,中央氣象臺認為其已減弱為熱帶低壓并變性為溫帶氣旋,對其停止編號。

直至19日8時日本氣象廳才認為其轉化為溫帶氣旋并停止編號。

2006年8月初,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幾乎遍布著熱帶擾動。

最早發展起來的是位于日本列島東南硫磺島以東近千公里的擾動90w,緊隨其后的是位于關島東南的99w和臺灣以東海域的91w。

其中99w就是后來的臺風“桑美”。

這3個擾動早在8月2日后就先后發展,其中99w早期活躍于近赤道海域,并在發展中向西北移進。

8月4日,90w與99w率先發展,并在當天相繼被日本氣象廳(簡稱JMA)升格為熱帶低壓。聯合臺風警報中心(以下簡稱JTWC)則在8月5日上午就將99W升格為熱帶風暴。

而后日本氣象廳在當天20點做編號處理,其中90w被命名為臺風瑪莉亞(Maria),編號0607;99W遲半小時,編號0608,命名為桑美(Saomai)。

第二天(8月5日)下午,91W被命名為臺風寶霞(Bopha),中央氣象臺也在其后對三個風暴升格為熱帶風暴,三臺追逐正式開始。

“桑美”形成后12小時,大致都穩定向西北移動,偶有向北偏西移動。

2006年8月6日上午8點,位置在關島附近的13.8°N144.2°E,8月7日2時,中央氣象臺將“桑美”升格為強熱帶風暴,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之后“桑美”對流日益強盛,并有發展中心密集云區(CDO)的趨勢。

7日凌晨,“桑美”逐漸橫過北馬里亞納以西,并向琉球群島移動。

7日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臺風,14時,中央氣象臺將桑美升格為臺風,同時日本氣象廳也將其升格為臺風。

在之后的1天,“桑美”的強度被中央氣象臺一直定在35m/s,聯合臺風警報中心葉將其強度定在75kt,發展比較緩慢。

但“桑美”一直保持著每小時30km的快速移動速度,逐漸追上了生成位置偏西的臺風“寶霞”。

8日,“桑美”開始出現向西北偏西移動跡象,進逼琉球群島。

“桑美”的增強速度雖然沒有明顯提升,大體維持氣候平均值,但依然在當天被JTWC升格到二級臺風。

“桑美”環流開始緊縮,同時低層風眼開始顯現,對流日益強盛,核心區緊密,眼墻進一步鞏固,是一股環流半徑在300~400km的中型熱帶氣旋。

而此時“桑美”和“寶霞”的位置已經相當接近,二者發生了明顯的藤原效應。

臺風“寶霞”的強度在增強后迅速減弱,并改為向正西方向前進。

8日夜間,“桑美”逐漸進入130°E線,此時“桑美”的環流進一步縮緊,變成一股小環流氣旋,眼墻結構建立完整,低層風眼清晰。良好的環境使得“桑美”在進入9日后高速增強,并且,藤原效應使“桑美”吸收了“寶霞”的水汽,這更加有利于它的增強。

9日凌晨到上午,“桑美”風眼逐漸打開,隨后中國氣象局提升了“桑美”的強度,達到40m/s。

11時,進一步將其升格為強臺風。之后“桑美”風眼繼續清晰化。

18時,中央氣象臺將“桑美”升格為超強臺風。

9日中午桑美進入24小時。

隨后,“桑美”的強度繼續增強,9日夜間,“桑美”被中央氣象臺認定為60m/s的超強臺風,JTWC也給出當年度的封頂強度140kt,屬于其下臺風強度分級的五級超強臺風,日本氣象廳也給出了105kt的評價,屬于其下屬分級的“猛烈臺風”。

“桑美”在9日夜間以西北西的移向從琉球群島南部通過,9日21時,桑美位于中國以東近百公里的海面。

10日16時30分,距離“桑美”登陸50分鐘,蒼南陣風錄得68m/s,氣壓938.2hPa;平地福建臺山錄得70.8m/s,而福鼎合掌巖錄得風速75.8m/s,成為了福建最高風速,中國第二風速。

17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風速降為130kt,但事實上,陸上的風力有增無減。

8月10日17時25分“桑美”以巔峰風速登陸蒼南馬站鎮,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強度17級(60m/s,超強臺風級),中心最低氣壓920百帕(后在“最佳路徑”中改為925百帕)。

此日適逢農歷七月天文大潮期,在溫州鶴頂山風力發電站測得的81m/s的最大陣風,成為中國第一風速。海軍護衛艇遭遇桑美,測風儀超出強度全部失靈,所有的測風儀都到達了上限75m/s。

桑美很小的環流意味著巨大的氣壓梯度,距離登陸地點不過30公里的霞關16時本站僅測得氣壓963.6hpa。

登陸后2小時,10日19時中央氣象臺將桑美降格為強臺風,并移入福建省福鼎市境內,當日23時,它的7級風暴風半徑100公里,10級風暴風半徑30公里,穿過福建北部,21時30分,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臺風,23時進一步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11日2時降格為熱帶風暴并進入江西省(5時中心氣壓為995百帕,近中心最大風力8級,即20米/秒),此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而日本氣象廳則直接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

9時,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此時中心位于弋陽縣境內),16時移到新建縣,12登日凌晨從江西瑞昌移至湖北省陽新縣,12日上午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認為其已減弱為熱帶低壓,并對其發出最后警報,中央氣象臺認為其已經減弱為低壓區,已經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并對其停止編號。

在事后發布的“最佳路徑”中,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臺風的時間提早了12個小時。

而中央氣象臺將登陸地點由馬站鎮向南調整至霞關鎮。

一個低壓區于2007年8月12日在馬尼拉以東約1,600公里增強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初時向西南偏西移動。

8月13日凌晨增強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圣帕,當晚迅速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

8月14日進一步增強為臺風。

圣帕增強為臺風后于8月15日轉向西北偏西移動,翌日下午轉向西北偏北移動。臺風圣帕于8月15日20時達到顛峰程度16級,形成超強臺風,風力最強時曾一度達到17級以上,超過“桑美”量級,每小時風速高達200公里,同時圣帕亦出現擁有雙重眼壁并進一步逼近臺灣。

8月16日20時中心位置在臺灣省臺東東南方約630公里的洋面上,近中心最大風力17級以上,風速65米/秒,臺風7級風圈半徑400公里,臺風10級風圈半徑180公里。

圣帕于8月18日凌晨4時減弱為強臺風,5時40分在中國臺灣花蓮秀姑巒溪口附近沿海登陸。

11時,強臺風“圣帕”位于中國臺灣省南彰化縣境內(北緯23.9度、東經120.4),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秒)。

臺風圣帕穿越臺灣及臺灣海峽。

8月19日凌晨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19日2時在福建惠安登陸并減弱為熱帶風暴,登陸時近中心最大風速33米/秒,風力12級。

19日晚上在福建省永安市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

8月20日凌晨3點鐘前后其中心由福建西部進入江西省黎川縣境內。

由于“圣帕”強度減弱為一個低壓區,中央氣象臺于20日上午八點鐘對其停止編號。

浣熊于4月13日在菲律賓棉蘭老島以東形成,進入南中國海后迅速增強,16日由日本氣象廳升格為臺風,18日強度達到其巔峰并轉向北移動,在海南東面海域近距離掠過(中國中央氣象臺認為在當晚10時半在海南島文昌市龍樓鎮登陸)。

浣熊登陸前迅速減弱,最終以強熱帶風暴的下限強度(每小時90公里)于19日下午登陸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

臺風影響范圍主要包括海南、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

臺風黑格比[2008年第14號臺風]

在2008年9月18日,一個熱帶低氣壓在關島之西北形成。

翌日,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

其后在13時30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黑格比。

9月20日01時15分UTC,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同日12時50分日本氣象廳再將之升格為臺風,1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升格為臺風。

9月21日8時,當時位置于北緯16.1度、東經127.4度,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00公里。

17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輕度臺風黑格比升格為中度臺風,以時速30公里向西北方向移動,穿越巴士海峽。

9月22日香港時間晚上7時,臺風黑格比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東約790公里(即在北緯19.5度,東經121.2度附近),以時速30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進入南海。

9月23日香港時間上午10時,黑格比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380公里,以時速約28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靠近廣東省沿岸。

16時黑格比集結北緯20.3度、東經115.1度位置,時速30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中心最高風速每小時175公里。

9月24日0時,黑格比在在北緯20.8度,東經113.1度附近以時速約28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

在9月24日6時45分(UTC+8)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有15級(48米/秒/每小時175公里)。

登陸后在廉江市境內減弱為臺風,在同日下午2時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境內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下午8時減弱為熱帶風暴。

9月25日2時,黑格比進入越南境內并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并于同日晚上消散。

2010年10月11日,熱帶擾動90W于關島西南處水域形成。翌日12時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低壓。

10月12日聯合臺風警報中心也為90W升格為熱帶低壓,為其本年記錄第15個于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15W)。

同日下午,JTWC為15W升格為熱帶風暴,而JMA也于晚間為15W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鲇魚”。

15日下午被香港天文臺升格為一股臺風。

16日晚上升格為強臺風。

17日日出前香港天文臺升格為超強臺風。

在10月18日上午6時,JTWC給予1分鐘平均風速為160海里/小時、CWB資訊為十分鐘平均風速65米每秒,氣壓895hPa、JMA給予10分鐘平均風速為125海里/小時,氣壓885hPa、CMA給予2分鐘平均風速為72米/秒,氣壓895hPa。

日本氣象廳表示鲇魚10分鐘平均風速125海里/小時和臺風中心氣壓885hPa(18日早上8時),成為自1982年8月的臺風貝芙(Bess)和1984年10月的臺風云妮莎(Vanessa)以來,西北太平洋地區風速最高氣壓最低的臺風。

10月18日上午11時,鲇魚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對當地造成重大破壞,其風眼甚至在登陸后亦未立即消失,足見其威力驚人。

后來鲇魚結構受損,強度大幅下降,香港天文臺把鲇魚降級為強臺風。

10月19日,鲇魚離開菲律賓,進入南中國海,不久后重新增強為三級臺風。

但鲇魚在南海緩慢北移,并再次轉趨減弱,香港天文臺在10月22日傍晚把鲇魚降格為臺風。進入南海后鲇魚先向西推進,之后轉向北或西北偏北移動。

鲇魚在10月23日下午1時10分登陸福建南部。

10月23日被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熱帶風暴,CWB并在24日2時降格為熱帶低壓,聯合臺風警報中心亦于10月23日9時(UTC)發出最后警告,在24日已于福建省漳[zhang]州市消散。

其后,于香港天文臺所發布的《2010年熱帶氣旋年刊》中,香港天文臺把鲇魚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上調為每小時270公里。

強臺風“納沙”于2011年9月24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5日5時“納沙”加強為強熱帶風暴,夜間加強為臺風,26日夜間加強成為強臺風,27日早上7時前后在菲律賓呂宋島東部沿海登陸,27日上午減弱為臺風,29日7時再度加強成為強臺風。

兩度登陸中國第17號強臺風“納沙”的中心于9月29日14時30分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60百帕。

受其影響,海口全市中小學停課,鐵路多次列車停運,美蘭機場取消多個航班。另據消息,臺風“納沙”也嚴重影響到香港澳門,港交所全天休市,澳門內港出現海水倒灌。

第17號強臺風“納沙”以臺風的級別于29日21時15分在廣東省徐聞縣角尾鄉沿海地區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風力12級。

給廣東帶來大風、暴雨、大浪和風暴潮。

“納沙”于9月30日早晨5點鐘減弱為強熱帶風暴,上午8點鐘,中心位于北緯21.0度,東經108.0度,也就是在廣西東興偏南方約60公里的廣西近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1級,風速達到30米/秒。

預計“納沙”中心將以15公里左右的時速向廣西和越南交界附近沿海靠近,并將于30日下午在上述沿海地區登陸,強度緩慢減弱。

強熱帶風暴納沙30日上午11時30分前后,在越南北部廣寧沿海地區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1級,風速達到30米/秒。

下午2點鐘納沙減弱成為熱帶風暴,中心位于北緯20.9度,東經106.7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風速達到23米/秒。7級大風范圍半徑150公里,強度繼續減弱。

中央氣象臺消息,2011年第17號熱帶風暴“納沙”于9月30日20時在越南北部減弱為熱帶低壓,預計“納沙”強度將繼續減弱,對我國的影響趨于減小,因此,中央氣象臺于30日20時對其停止編號。

2012年7月17日至18日,一對流區在菲律賓東方海面脫離強烈熱帶風暴卡努環流并獨立發展為低壓區92W。

2012年7月18日下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92W升級為熱帶低氣壓。

2012年7月20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發出烈風警告。中國香港天文臺在上午7時45分表示“一個熱帶低氣壓似乎在形成中”,在下午1時,把該低壓區升級為熱帶低氣壓。

下午4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7月20日稍晚,聯合臺風警報中心把92W升級為熱帶低氣壓,給予編號09W。

2012年7月21日,日本氣象廳命名為“韋森特”,給予國際編號1208。

中國香港天文臺亦在下午11時45分把韋森特升為熱帶風暴。

2012年7月22日,赤道反氣旋出現,與副熱帶高壓脊形成鞍形場。

夾在中間,失去引導氣流而明顯減速移動,在中國香港之東南偏南約350公里停滯不前;但移動緩慢之時亦有所加強。

2012年7月23日上午3時45分,中國香港天文臺升為強烈熱帶風暴。

上午10時,中央氣象臺升為臺風,升級前35分鐘南海一個接近此風暴中心的石油平臺曾經測得36.7米每秒的兩分鐘平均風速。

下午1時55分,中國香港天文臺升格為臺風。

下午11時45分,中國香港天文臺表示此熱帶氣旋急劇增強,升格為強臺風。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此風暴由一級臺風直接升格為四級臺風。

2012年7月24日上午4時15分,臺風韋森特在中國臺山市赤溪鎮沿海附近登陸,中國香港天文臺在上午4時45分降級為臺風。

臺風韋森特改向西北偏西移動,并加速至每小時24公里。

中國香港天文臺在上午9時45分降為強熱帶風暴,下午2時45分把韋森特進一步降為熱帶風暴,在下午11時20分把臺風韋森特降為熱帶低氣壓,在下午再改向西南偏西移動。

2012年7月25日,臺風韋森特改向西南移動,進入越南北部,維持強度至中午過后。

中國香港天文臺在下午4時15分,把臺風韋森特降級為低壓區。

2012年8月23日7時臺風“天秤”加強為強臺風,7時其中心位于臺灣鵝鑾鼻東偏北約31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即北緯22.5度,東經123.7度,14級(42米/秒),955百帕。過去6小時,“天秤”向偏西方移動了大約20公里。

“天秤”將以每小時5-1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逐漸向臺灣東南部一帶沿海靠近,強度將有所加強,24日東南部一帶沿海。

2013年9月下旬,西北太平洋洋面水溫異常高,在菲律賓以東洋面和關島以東洋面熱帶擾動頻繁。

2013年9月27日,一個熱帶擾動在帕勞北部海面上生成。

同日凌晨,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5W。

上午6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低壓區。

下午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發展機率升級為"MEDIUM"。

8月9日下午4時,由于擾動云系快速整合,并明顯地產生螺旋性,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凌晨2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布烈風警報。

凌晨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并給予編號11W。

香港天文臺在凌晨4時45分表示“一個低壓區正為菲律賓以東海域帶來不穩定天氣”,并在早上7時45分表示“菲律賓以東海域氣壓頗低,一個熱帶低氣壓似乎在形成中”,最后在下午4時正把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10日凌晨3時0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尤特”。

此后“尤特”爆發增強,于短短半日之內由熱帶低氣壓,連升三級成為臺風。

凌晨3時45分,香港天文臺把“尤特”升格為熱帶風暴。

上午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上午11時45分,日本氣象廳及香港天文臺同時把“尤特”升級為強熱帶風暴。

下午2時5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臺風。

下午3時45分,香港天文臺把“尤特”升格為臺風。

下午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臺風。

下午1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二級臺風。

臺風尤特第一次巔峰衛星云圖

2013年8月11日,尤特增強趨勢一度放緩,但接近中午開始再度急劇增強。

上午1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三級臺風。

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臺把尤特升格為強臺風。

尤特在下午發展出一個成熟、細小的風眼。

下午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臺風。

晚上9時半,香港天文臺把尤特升格為超強臺風。

此時候的尤特環流完整,覆蓋范圍較小。

由于接近陸地,尤特開始減弱,風眼亦被填塞。

8月12日上午3時,尤特在菲律賓奧羅拉省卡西古蘭沿海登陸。

尤特穿越呂宋,期間強度減弱,但由于移速較快,減弱幅度比其它穿越呂宋的臺風為少。

凌晨4時45分,香港天文臺把尤特降格為強臺風。

上午1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臺風。

尤特在8月12日中午進入南海。由于吸入西南季風,尤特的云系增加,但主要集中于中心西南方。

但尤特重整環流迅速,于下午即完成修補北面不足的環流。

同日晚上,尤特再次發展出風眼,但此風眼屬于云卷性質,所以在午夜即被填塞。

在8月13日凌晨至日出前,尤特再次大量吸收西南氣流,并因為輻散及輻合極佳,使得環流擴展并變得扎實,亦于凌晨再次發展出一風眼,于可見光云圖上可清晰看見,而紅外光云圖上亦可看見,但形狀較差,而且紅外光云圖上亦曾經顯示出有“閉眼”的情況。

此時候尤特的移速已比出海時減慢,但持續穩定向西北偏西方向行走。

香港天文臺于“為船舶提供的熱帶氣旋警告”中表示“風速超過每小時33海里之半徑范圍”達到180海里,即335公里,相比其它強度近似的臺風為大。

上午1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再度將其升格為三級臺風,并提到“于中國內陸的冷心低壓為尤特帶來空氣流出的通道,并幫助尤特增強。”

同日下午2時至4時,尤特幾乎停滯不動,但對流向外擴散,使中心附近對流減少,風切變亦少許增強。

而尤特亦采取一個偏西北的路徑。

2013年8月14日,尤特改向西北偏北移動,但其眼壁結構突然無故崩解,尤以東北面為甚。

香港天文臺在下午2時45分把尤特降級為臺風。

下午3時50分,尤特在中國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溪頭鎮沿海再度登陸。

尤特繼續往西北或西北偏北方向移動。

下午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臺風。

晚上8時5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晚上1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發出最后的警報。

但在活躍偏南氣流提供水汽的情況下,登陸后的尤特的南面環流仍然扎實,為登陸點南面(陽江、雷州半島)等地帶來大雨。

越南附近陸上有高壓區形成,與副熱帶高壓脊形成鞍形氣壓場。

尤特在登陸后至當日晚上改為采取偏西路徑,并因處于副熱帶高壓脊及越南附近高壓區的鞍形氣壓場內,不斷減速移動。

香港天文臺在晚上11時45分把尤特降級為強熱帶風暴。

2013年8月15日,尤特改為采取北移路徑。

凌晨2時5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香港天文臺在凌晨5時45分把尤特降級為熱帶風暴。

此后繼續減速,移動變得緩慢;而由于活躍偏南氣流繼續提供水汽,令尤特南面持續出現對流,尤特減弱趨勢亦放緩。

天文臺在下午3時半才再把尤特降級為熱帶低氣壓。

晚上8時4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但此后尤特減弱速度仍然較慢,天文臺在8月16日早上6時15分才把尤特降級為低壓區。

中國氣象臺發布尤特路徑圖

天兔

2013年9月18日,“天兔”將東南方的云帶卷入中心附近,使得中心得以鞏固。

隨后,日本氣象廳和香港天文臺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20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中度臺風。

隨后,日本氣象廳和香港天文臺將其升為臺風。

2013年9月19日,“天兔”急劇增強。

上午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二級臺風。

香港天文臺在12時45分把“天兔”升為強臺風。

13時開始,“天兔”發展出一個完整而細小的風眼。

17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由二級臺風調升為四級臺風。

香港天文臺在18時45分把“天兔”進一步升為超強臺風。

臺灣中央氣象局則在21時25分把“天兔”進一步升為強烈臺風。

23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五級臺風。

隨著鞍形氣壓場瓦解,“天兔”開始向西北移動,時速12至14公里。

“天兔”強度在上午達到巔峰,中午時分開始發展“雙重眼壁”現象,導致“天兔”稍作減弱。

17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級為四級臺風。

9月22日19時40分,強臺風天兔的中心在中國廣東省汕尾市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每秒),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62公里,登陸后繼續西北行深入內陸進一步減弱。

2013年9月23日中午進入廣西境內風力持續減弱,很難確認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臺隨后對其停止編號。

2013年9月下旬,西北太平洋洋面水溫異常高,在菲律賓以東洋面和關島以東洋面熱帶擾動頻繁。

2013年9月27日,一個熱帶擾動在帕勞北部海面上生成。

同日凌晨,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5W。

上午6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低壓區。

下午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發展機率升級為"MEDIUM"。

9月29日上午7時30分,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下午3時3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并對其發出海上烈風警報。

下午8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9月30日下午5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并給予編號22W。

下午9時3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菲特”。

“菲特”于10月1日17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加強為強熱帶風暴。

“菲特”于10月3日凌晨加強為臺風。

“菲特”于10月4日下午加強為強臺風。但由于眼墻一直沒閉合,導致臺風發展停滯不前。

“菲特”于10月7日01時15分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chéng]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55百帕。

“菲特”于10月7日03時減弱為臺風,04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05時減弱為熱帶風暴,09時在福建省建甌市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

由于“菲特”強度明顯減弱,已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臺于10月7日11時對其停止編號。

但其殘余云系仍將給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造成強降雨。

臺風威馬遜[2014年第9號超強臺風]

2014年7月9日,一個低壓區在楚克東部的西北太平洋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2W。

下午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7月10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上午10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MEDIUM”。

下午3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并將其評級提升為“HIGH”。

晚上10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并給予編號09W。

7月11日凌晨3時,該熱帶低氣壓組織轉好,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

早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7月12日凌晨2時,因云帶再次變得松散,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取消早前升格,并把稍前的強度下調為熱帶低氣壓。

中午12時,該熱帶低氣壓于關島鶯歌沿海登陸。

下午2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同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臺風。

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威馬遜。

晚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再度升格為熱帶風暴。

2014年7月13日凌晨3時45分,威馬遜進入香港天文臺責任范圍,天文臺把威馬遜強度評級為熱帶風暴。

晚上7時,威馬遜進入菲律賓負責范圍,因此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將其命名為Glenda。

受副熱帶高壓脊影響,威馬遜以時速22至25公里的速度西移,一直有對流引發及消散,強度變化不大。

2014年7月14日,威馬遜向西南偏西移動,并因環境轉好,迅速而顯著地增強。

早上8時4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上午9時45分,香港天文臺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上午11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下午3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臺風。

下午5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臺風。

晚上8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中度臺風。

晚上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臺風。

晚上9時45分,香港天文臺亦將其升格為臺風。

此時的威馬遜螺旋性大大變好,令對流得以集中并維持。

2014年7月15日,威馬遜延續其增強趨勢,并恢復西移路徑,登陸前更急劇增強。

下午2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同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三級臺風。

下午3時,威馬遜的細小風眼顯現。

下午3時半,香港天文臺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下午5時,威馬遜于菲律賓阿爾拜省拉普拉普登陸。

下午6時半,威馬遜于菲律賓阿爾拜省塔瓦科再次登陸。

晚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臺風。

7月16日,威馬遜采取西北偏西移動路徑,移動速度維持在每小時22至25公里,穿越菲律賓中部,并進入南海。

午夜12時,威馬遜再次于菲律賓奎松省卡塔納萬登陸。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三級臺風。

早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進一步降格為二級臺風。

同時,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臺風。

上午9時半,香港天文臺亦將其降格為臺風。

下午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臺風。

因威馬遜的移動路徑與菲律賓群島的高山接近,導致部分對流無法越過,導致威馬遜的北面眼墻崩潰,出海時幾乎沒有對流覆蓋。

2014年7月17日,威馬遜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移速不變,穿越南海北部。

威馬遜進入南海后,受惠于良好的大氣環境及高水溫,重新增強,氣壓呈下跌趨勢。

早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再次升格為二級臺風。

下午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又將其再次降格為一級臺風。

下午5時,中央氣象臺再次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下午6時45分,香港天文臺亦再度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威馬遜重新增強,并在入夜后采取較偏西北路徑。

晚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又將其再次升格為二級臺風。

風眼于晚上8時后再次出現,威馬遜已成功將南面對流卷至北面,重新建立穩固、扎實的眼壁。

2014年7月18日,威馬遜再度迅速而顯著增強,并向西北移動,移速仍然穩定不變,維持在時速22公里。

凌晨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直接升格為四級臺風(上一個在南海加強為四級臺風的熱帶氣旋是2012年臺風韋森特)。

凌晨5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超強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每秒52米,最低氣壓935百帕斯卡。

香港天文臺緊隨其后,在凌晨5時45分亦將其升格為超強臺風。

而中央氣象局亦跟進一步,于下午2時將其升格為強烈臺風。

威馬遜的增強趨勢沒有停止,反而越來越急劇,像7月15日穿越菲律賓之前一樣,臨岸急劇增強,直至下午掠過海南東北端前,才達到強度顛峰。

香港天文臺則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10公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則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98公里;中央氣象局則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53米,即每小時190公里);但此時威馬遜被海南島地形牽引,改向偏西移動。

當日下午3時半,威馬遜以顛峰強度于中國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鎮沿海短暫登陸,這標志著威馬遜成為繼1973年14號臺風瑪琪后,41年以來登陸華南最強的熱帶氣旋(按中國中央氣象臺資料,并以登陸時強度計算;而按照香港天文臺資料,及同樣以登陸時強度計算,威馬遜則是繼1979年臺風荷貝后,35年以來登陸華南的最強風暴)。

下午4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評估威馬遜的中心風力為140節(每小時260公里),是為五級臺風,并屬于該部門的“超級臺風”分級,亦是南海罕見的強度。

威馬遜在不久后便進入海南和雷州半島之間的瓊州海峽。

晚上7時半,威馬遜在廣東省徐聞縣龍塘鎮沿海登陸。

登錄時中心最大風力17級(60m/s),打破1996臺風莎莉的記錄,成為登陸廣東最強臺風。

由于達到強度頂峰后數小時內便兩度登陸,威馬遜的顛峰強度只能短暫維持;但已足夠重創海南、雷州半島一帶。

當晚較后時間,威馬遜轉趨減弱,以西北偏西的移動路徑,掠過雷州半島,移入北部灣。

2014年7月19日,威馬遜繼續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動,穿越北部灣。

凌晨2時,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中度臺風。

凌晨2時45分,香港天文臺將其降格為強臺風。

上午5時,中央氣象臺亦將其降格為強臺風。

早上7時10分,威馬遜又于中國廣西防城港市光坡鎮沿海再次登陸,隨后受地形摩擦影響,開始急劇減弱。

上午9時,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臺風。

上午1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三級臺風,并發出最后警報。

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臺將其降格為臺風。

下午3時,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香港天文臺在下午5時半亦把威馬遜降為強熱帶風暴。

下午6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與此同時,中央氣象臺更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晚上8時,“臺灣中央氣象局”亦進一步將其降格為輕度臺風。

而日本氣象廳及香港天文臺亦有跟隨中國中央氣象臺,分別在晚上8時50分及晚上9時半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與上一次降級分別只相隔2小時50分鐘及4小時;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則于晚上10時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降格為熱帶低氣壓,而香港天文臺更在上午9時45分把威馬遜降為低壓區。

日本氣象廳在2014年7月21日將其降格為低壓區,但威馬遜殘余低壓區還沒消散,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深入內陸。

2015年6月25日,一個低壓區在科斯雷南方海面上生成。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中午12時給予擾動編號95W。

6月30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并發布烈風警報,隨后聯合臺風預警中心也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并給與編號09W,晚上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將其命名為燦鴻,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同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2015年7月1日,聯合臺風預警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7月10日,燦鴻達到巔峰,隨后進入東海。

7月11日下午4時40分,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認定其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鎮登陸。

7月12日晚上11點50分其在朝鮮黃海南道甕津郡再次登陸。

7月13日凌晨5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停止對其發報。

“蘇迪羅”于07月30日20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強度逐漸加強,08月02日開始快速加強,08月03日加強為超強臺風,爾后達到其巔峰強度17級以上(65m/s);08月08日凌晨,以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48m/s)在臺灣省花蓮市登陸,并于同日晚22時以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38m/s)在福建省莆田市再次登陸,進入內陸后逐漸減弱,08月09日減弱為熱帶低壓,08月10日17時停止編號。

一個低壓于2015年9月15日在關島東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空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早上8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7W,但受到強烈垂直風切變影響,該低壓區發展遲緩,螺旋性差劣、結構雜亂無章,只能依賴溫度超過攝氏30度的海水勉強組織。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17日凌晨5時才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評級“低”,直至19日下午3時把上述評級提升至“中”。

隨著高空輻散加強,該系統的結構雖仍紊亂,但螺旋性漸變明顯,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20日凌晨2時把上述評級上調至“高”,并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日本氣象廳以及臺灣中央氣象局在早上8時率先將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壓,但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直至翌日(21日)凌晨5時才作出此項升格,并給予編號21W。

杜鵑在9月23日組織相當散亂,低層環流中心暴露,深層對流向西切離,構成高低層分離的現象。

該系統形成一個徹底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組織持續混亂,對流集中在系統西面;同時系統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以時速22至25公里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動。

日本氣象廳在21日晚上8時對該系統發出烈風警報,但直至23日凌晨3時才正式將該熱帶低壓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杜鵑,給予國際編號1521,臺灣中央氣象局亦隨即將杜鵑升格為輕度臺風。

由于系統已獲命名,香港天文臺緊接在凌晨3時45分表示“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壓,并命名為杜鵑”;而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則在上午11時把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

雖然杜鵑在上午以時速16公里穩定西進,但是各部門均預測杜鵑在隨后數日內將會逐漸轉向北移,與琉球群島保持一段距離,原因是副熱帶高壓脊將會受一道西風槽打擊而出現弱點,使杜鵑由此空隙北上。

當日下午杜鵑仍然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改向西北移動,但與此同時杜鵑的深層對流則繼續西移,和低層環流中心徹底分離,這反映出垂直風切變仍然強烈,使杜鵑無法整合組織;而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下午5時的報告中特別指出,杜鵑的環流內出現多個渦旋。

由于杜鵑的系統高低層分裂情況嚴重,香港天文臺延至當晚9時45分才將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明顯比其余官方氣象部門滯后。

該部門及日本氣象廳定杜鵑為熱帶風暴,明顯比其余官方氣象部門滯后。

該部門及日本氣象廳對杜鵑的定位亦更改為貼近杜鵑深層對流的東北角,即在已分離的低層環流中心之西南面(亦因而顯得杜鵑出現西南偏西甚或不規則路徑),這顯示上述的渦旋有所增強,并取代于入夜后逐漸消散的舊中心;然而各部門對杜鵑的定位差異接近100公里,由此可見究竟是哪一個渦旋加強成為新中心,各部門的評估有嚴重分歧。

正當各部門一致預期杜鵑轉向之際,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路徑預測卻出現劇變,尤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變化最大,由于上述西風槽的強度比原先預期明顯較弱,使副熱帶高壓脊出現的弱點不足以讓杜鵑突破及北上,該中心將杜鵑的預測路徑,由原先完全不會威脅琉球群島和臺灣,突然大幅改動至登陸北臺灣一帶。

這使得各官方氣象部門對杜鵑的預測路徑都向西調整,在23日晚上開始預料杜鵑大致向西北推進,穿過沖繩島與宮古島之間的海域,與先前的轉向路線大相徑庭;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預計杜鵑之后會恢復向偏西移動,直撲臺灣東北部海域,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翌晨(24日)都作出此預測,之后香港天文臺更預計杜鵑將穿越臺灣北部,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預測大致相同。

環流重整后,杜鵑在9月24日的組織大幅改善,修復外露的低層環流中心,并形成中心密集云團。

經過前一夜的環流重整后,杜鵑的新中心在早上仍然局部外露;不過西北太平洋上的垂直風切變減弱,加上海水仍然炎熱,供應龐大能量,使杜鵑顯著改善其松散組織,未能成為新中心的渦旋全部消失,與深層對流相關的云帶開始包裹新中心,原先缺乏對流的東北、東南象限迅速獲填補,使系統結構變得對稱,云帶很快便組成中心密集云團,更已有跡象發展出“云卷風眼”,是強度進一步上升的先兆。日本氣象廳在當日下午2時45分首先把杜鵑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臺分別于下午5時35分及晚上9時45分跟隨升格。

西風槽強度雖不如預期,但當日杜鵑只是緩慢西移,甚至原地打轉,原因是南海上空受反氣旋支配,與西風槽及副熱帶高壓脊形成鞍形氣壓場,引導氣流開始轉弱,使杜鵑減速至近乎停滯不前。

各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動向持續有極大落差,根據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集合預報,杜鵑直趨臺灣和中國福建、浙江乃主流,且預測路徑遍及整個臺灣本島,而非只集中在臺灣北部;其次則是轉向逼近琉球群島,另外有少數預報是研判杜鵑會持續西行,取道呂宋海峽移入南海北部,并吹襲廣東省沿岸。

9月25日凌晨,杜鵑一度卷入干空氣,使對流云系短暫衰減,但杜鵑的強度未受影響,系統流出持續改善至呈放射狀,螺旋云帶緊緊包圍中心,更打開一個直徑約30公里的風眼,只是眼壁較粗糙。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上午10時率先把杜鵑升格為臺風,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臺亦分別在下午2時50分、5時正及6時45分作出此項升格,臺灣中央氣象局也在晚上8時將杜鵑升格為中度臺風。

仍然陷入鞍形場內的杜鵑由自身內力帶動,在早上初段曾經緩緩北移,后于日間開始采取偏西北路徑,時速約12至14公里。

由于副熱帶高壓脊的弱點尚未修復,官方氣象部門的預報繼續有落差,雖然都集中至臺灣附近一帶,但是對于會否穿越臺灣,還是在臺灣北面海域掠過,各部門的分歧仍存在。

26日杜鵑再次卷入干空氣,使其西面眼壁曾經有跡象崩塌,但杜鵑的風眼繼續在衛星云圖清晰可見,強度持續穩步上揚,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臺先后在下午2時25分及4時正把杜鵑升格為強臺風,更分別在翌日(27日)凌晨5時半及上午9時45分把杜鵑再升格為超強臺風。

在26日晚間至27日,副熱帶高壓脊增強和向西伸展,修補先前的弱點,驅使杜鵑改向西北偏西移動,并加速至每小時18至20公里,而杜鵑的眼壁亦漸變平滑和渾圓,是杜鵑進一步加強的證明,臺灣中央氣象局因而在當日下午5時半將杜鵑升格為強烈臺風;此外杜鵑的風眼不斷擴大,直徑倍增至近80公里。

當晚杜鵑停止增強,因為杜鵑已經到達其身處環境所容許的最大潛在強度;而副熱帶高壓脊的西伸使預報的變數減少,各氣象部門的預測漸趨一致,均研判杜鵑將橫掃臺灣,惟一分別只在于登陸點究竟是宜蘭縣抑或花蓮縣。

9月28日上午,杜鵑移速增至每小時25公里,并開始受到臺灣地形影響,同時海水潛熱供應減少;可是杜鵑未有即時轉趨減弱,其巨大風眼直至前一刻才變為模糊不清的“云塞風眼”,而杜鵑眼壁掃過八重山列島與那國島時,當地更測得每秒54.1米之持續風速,此項實測數據促使日本氣象廳把杜鵑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再上調至每秒55米(110節,每小時205公里),達到該部門臺風級別之“猛烈”程度。

中午過后杜鵑突然進一步加速至時速28至30公里,臺灣中央氣象局表示杜鵑已于下午5時40分在臺灣宜蘭縣南澳鄉登陸,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表示杜鵑在10分鐘后(下午5時50分)才登陸宜蘭,之后被中央山脈破壞結構而出現環流重整,原有中心改向南移并消散,一個新中心在舊有中心西南面的南投縣建立并西移。

杜鵑的巨大風眼旋即被填塞,扎實的眼壁也快速崩解,這標志著杜鵑強度明顯下降,巔峰時期至此結束。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下午5時10分把杜鵑降格為強臺風,香港天文臺在當晚9時半跟隨降格,臺灣中央氣象局亦在晚上11時半將杜鵑降格為中度臺風。

1521號超強臺風杜鵑路徑圖

杜鵑在9月29日凌晨1時由彰化縣芳苑鄉出海,進入臺灣海峽。之后杜鵑再次向西北移動,重新貼近副熱帶高壓脊,但移速回落至每小時22公里。臺

灣地形對杜鵑的結構造成嚴重損壞,杜鵑迅速而顯著減弱,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早上6時正把杜鵑降格為臺風,香港天文臺亦緊隨其后,在半小時之后(早上6時半)作出此項降格。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隨后表示,杜鵑于早上8時50分在中國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登陸。

更于接下來的3小時內把杜鵑連降兩級,先在上午10時20分把杜鵑降格為強熱帶風暴,再于短短個多小時后在上午11時25分把杜鵑進一步降格為熱帶風暴。

其余部門則評估杜鵑的減弱趨勢沒有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所指般急劇,日本氣象廳在上午11時45分把杜鵑降格為強熱帶風暴,香港天文臺在45分鐘后(下午12時半)跟隨降格。

臺風杜鵑橫掃臺灣之際,為菲律賓一帶引進活躍的西南季風,并與副熱帶高壓脊所挾帶之東北信風匯聚,一個低壓區于2015年9月28日在雅浦島西北面海域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中午12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0W。

由于垂直風切變[注1]微弱,低層輻合、高空輻散[注3]皆良好,且海水炎熱,該低壓區很快已經呈現熱帶氣旋的雛形。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翌日(29日)凌晨2時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跳過評級“低”,直接評級為“中”,3小時后(凌晨5時)更上調至“高”,并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該低壓區在30日逐漸整合,螺旋性漸變明顯,低層環流中心若隱若現,臺灣中央氣象局在當日下午2時將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壓,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則在當晚11時把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壓,并給予編號22W,日本氣象廳在3小時后,即10月1日凌晨2時跟隨升格,同日下午3時25分對其發出烈風警報。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亦在下午5時20分把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壓,而香港天文臺則在下午6時半,在未有表示“一個熱帶氣旋似乎在形成中”的情況下,把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壓。

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該系統在當日采取偏西北路徑,時速20至22公里,逼近菲律賓呂宋;而其環流以西面較強、東面較弱,不過低層環流中心受對流包圍,未有外露。各官方氣象部門對該熱帶低壓的預測路徑頗為一致,都是預計該系統大致朝向海南至廣東西部一帶,最高強度則介乎強熱帶風暴上限至臺風下限。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晚上11時率先把該系統升格為熱帶風暴,但6小時后因應系統在呂宋登陸,而降回熱帶低壓級別;可是就在該熱帶低壓即將登陸呂宋的時候,臺灣中央氣象局在10月2日凌晨2時將該系統升格為輕度臺風,日本氣象廳也緊隨其后,在1小時之后(凌晨3時)把該系統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彩虹,給予國際編號1522。

彩虹在2日凌晨以西偏北路徑穿越呂宋,早上進入南海,其北面環流被呂宋地形破壞,但由于彩虹的中心在呂宋山脈南面掠過,加上移速頗快,因此中心結構完好無損。

香港天文臺于彩虹移入南海后,亦隨即在上午9時半把彩虹升格為熱帶風暴;不過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直至下午5時才重新作出此項升格。

南海北部接近3個月未有熱帶氣旋活躍,因而積存龐大能量,水溫達攝氏30度以上,令彩虹加強的速度比各官方氣象部門預期更快,系統流出呈放射狀,破損的北面環流在下午已獲得填補,對流云帶進一步鞏固低層環流中心,組成中心密集云團,“云卷風眼”更開始顯現,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晚上8時25分率先把彩虹升格為強熱帶風暴,香港天文臺和日本氣象廳亦分別在3日凌晨1時45分及5時45分把彩虹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副熱帶高壓脊繼續引導彩虹穩定向西偏北移動,移速不變。

各部門對彩虹的預測未有太多變化,惟一分歧只是在華南的登陸點,香港天文臺、日本氣象廳、澳門氣象局預料彩虹在廣東湛江至茂名登陸,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和臺灣中央氣象局則研判彩虹會穿越雷州半島;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的預測路徑最偏西,預料彩虹在海南文昌市附近登陸,此預測最后落空。

10月3日日間彩虹持續吸收南海北部蘊含的能量,強度穩步上揚,并逐漸打開風眼。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臺先后在同日下午2時20分及3時半把彩虹升格為臺風,日本氣象廳和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相繼在當晚8時45分及9時正跟隨,臺灣中央氣象局也緊接在晚上10時把彩虹升格為中度臺風。

海水能量繼續源源不絕地供應給彩虹,驅使彩虹于入夜后迅速增強,在雷達圖上呈現一個直徑約20公里的細小風眼,而眼壁也越來越完整和扎實,反映彩虹漸趨成熟。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晚上11時半更把彩虹進一步升格為強臺風,其后香港天文臺于翌日(4日)凌晨5時45分亦作出此項升格。

由于自身內力加大,彩虹再度向西北移動,抵達海南島東北面,這令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放棄登陸海南的預測,修改為橫越雷州半島。

香港天文臺在下午1時45分表示彩虹已于湛江附近登陸,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雷達圖亦顯示彩虹在2時前已經登陸,但該部門公布彩虹在下午2時10分才以強臺風上限強度登陸湛江坡頭區。

之后陸地摩擦使彩虹轉趨減弱,風眼變得模糊不清,眼壁崩塌,香港天文臺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分別在下午5時45分及6時正把彩虹降格為臺風。

晚上彩虹減速移動,以時速12至14公里向西北推進,移入廣西;同時彩虹急劇減弱,其“云塞風眼”被逐漸填塞,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香港天文臺相繼在晚上10時25分及45分把彩虹降格為強熱帶風暴,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緊接在晚上11時對彩虹發出最后警報。

彩虹于10月5日凌晨繼續采取西北路徑移入內陸,強度繼續被快速削弱,中心密集云團瓦解,低層環流中心亦變得難以辨認。日本氣象廳連續3報作出降級,凌晨2時50分把彩虹降格為強熱帶風暴、5時50分降格為熱帶風暴,再隔3小時后于早上8時50分降格為熱帶低壓。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更早于凌晨3時25分已把彩虹降格為熱帶風暴,過了6小時再于上午9時25分降格為熱帶低壓,終在下午2時40分宣布停編;而香港天文臺則緊隨其后,在凌晨3時45分把彩虹降格為熱帶風暴,后于上午11時45分再把彩虹降格為熱帶低壓,最終在下午4時15分把彩虹降格為低壓區。

彩虹的殘余系統隨后轉向偏北方向移動,進一步深入內陸,其低層環流中心在6日消亡,但殘余云帶仍為華南帶來大雨;直至彩虹的殘余云系在7日晚間至8日減弱消散,華南天氣才逐漸好轉。

香港天文臺在10月16日公布強臺風彩虹報告,把彩虹巔峰時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由強臺風下限的每小時155公里,大幅上調至每小時175公里。

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上調至每秒52米,評級至超強臺風。

彩虹近岸達到巔峰

強臺風彩虹于2015年10月04日14時左右登陸廣東湛江坡頭區。

最高風力可達15級,超過中國國家氣象局的預估標準。

強臺風“彩虹”在廣東湛江市坡頭區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達16級。

茂名至湛江高速全線封閉狀態。

2016年7月3日08時,尼伯特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7月5日2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當日8時加強為臺風,20時繼而加強為超強臺風,7月6日下午加強到頂峰強度72m/s,895百帕。

7月8日凌晨05時50分,尼伯特在臺東縣登陸,7月9日13時45分在福建石獅市再次登陸,7月10日03時減弱為熱帶低壓。

臺風尼伯特帶來的狂風暴雨給臺灣造成嚴重的災害,截至7月8日上午10時,共造成臺灣2人死亡,72人受傷;尼伯特以強熱帶風暴的強度登陸福建省,截至7月11日9時,共造成福建83人死亡,19人失蹤。

2016年9月10日14時,莫蘭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9月11日14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

9月12日02時加強為臺風,08時加強為強臺風,11時繼續加強為超強臺風級。

9月13日晚間加強到頂峰強度70m/s(年鑒上調至75m/s)。

9月15日以強臺風級在中國福建省廈門市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48m/s(年鑒上調至52m/s,超強臺風),重創廈門市。

17時減弱為熱帶低壓。9月16日凌晨在中國黃海海域消散。

2016年第17號臺風“鲇魚”9月28日登陸福建省漳[zhang]州市境內,就是北緯24.9度,東經117.3度,最大風力有10級(2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85百帕。

隨后進入江西南部,減弱消失。

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新的熱帶擾動93W正在逐漸加強,它的云系巨大而壯觀,南側享受著豐富水汽的補充,北側則被副熱帶高壓壓制著。

未來,副熱帶高壓會有一個逐漸向我國華東南部和華南東部沿海西伸的過程,93W很可能在2016年10月12日加強生成為2016年第21號臺風莎莉嘉。

臺風莎莉嘉

分析認為,在強大的副熱帶高壓引導下,未來的21號臺風“莎莉嘉”將一路向西,靠近華南沿海。

10月12日20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10月13日上午08時中心位于菲律賓馬尼拉偏東方向約630公里的洋面上(北緯13.9度、東經126.8度),近中心最大風力9級(23米/秒)。

莎莉嘉”將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緩慢加強,17日進入南海中北部海面。

受“莎莉嘉”外圍環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17日前后臺灣海峽東北風7~8級陣風9級;崇武到東山沿海最大風力可達7級,陣風8~9級。

臺風“莎莉嘉”的中心已于10月16日凌晨2點20分前后在菲律賓呂宋島東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6級(5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30百帕。

登陸后“莎莉嘉”減弱為強臺風級,16日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于呂宋島南部地區,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50百帕。

預計,“莎莉嘉”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即將穿過菲律賓,中午前后進入南海東部海面。

進入南海后將以每小時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再次加強,并逐漸向海南島東南部海面靠近,18日白天登陸海南島東南部沿海。

2016年10月18日上午9點50分前后第21號臺風“莎莉嘉”在海南省萬寧市和樂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55百帕。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2016年第21號臺風“莎莉嘉”已于2016年10月19日17時在廣西防城港市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其風力進一步減弱,已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臺20時對其停止編號。

該系統于2016年10月15日8時由中央氣象臺宣布生成,當日9時25分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

10月16日11時和14時,先后被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和中央氣象臺升格為臺風級。

10月17日8時被中央氣象臺升格為強臺風級,當日17時被升格為超強臺風級。

10月18日晚至19日日間達到巔峰強度,其強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標準。

10月19日23時40分前后,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陸。

10月21日12時40分前后,其中心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鲘[hou]門鎮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是有氣象記錄以來10月下旬以后登陸廣東的最強臺風。

10月22日5時,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

2017年8月20日14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之后強度不斷加強,8月22日8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15時加強為臺風。

8月23日7時加強為強臺風,一天連跳兩級,最強達15級(48m/s,年鑒中修改為16級,52m/s),12時50分前后以強臺風級(14級,45m/s)在中國廣東省珠海市登陸。

8月24日14時減弱為熱帶低壓,17時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

2018年7月4日20時,第8號臺風瑪莉亞在美國關島以東洋面生成。

7月8日5點鐘,臺風瑪莉亞以超強臺風級出現在臺灣省宜蘭縣東偏南方約19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

7月9日10時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黃色預警,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臺風)三級應急響應。

7月10日10時,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紅色預警。

臺風“瑪莉亞”的中心已于7月11日09時10分在福建連江黃岐半島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60百帕。

2018年7月11日晚上,中央氣象臺正式對8號臺風采取停編措施。

2018年9月7日20時,臺風“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15日,臺風“山竹“從菲律賓北部登陸;15日18時,廣東省防總決定將防風級應急響應提升至|級;16日17時在廣東臺山海宴鎮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中心最低氣壓955百帕;17日晚20時,因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臺停止對其編號。

臺風“利奇馬”于2019年8月4日15時許獲得日本氣象廳命名,8月7日5時許被中央氣象臺升格為臺風,8月7日23時許被中央氣象臺進一步升格為超強臺風,并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向浙江沿海靠近;8月10日1時45分前后,臺風“利奇馬”的中心在浙江省溫嶺市沿海登陸,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6級(5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30百帕。

如果你有什么非常好的觀點,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cdxdyzl.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煤泥烘干机,酒糟烘干机,药渣烘干机,酵母烘干机,烘干机厂家-瑞奥新能源 | 土工布厂家,土工布价格,山东德旭达土工材料有限公司 | 世界酒店网|世界酒店论坛|世界酒店联盟大会| 全球石油化工网 - 石油化工资讯,石油化工机械,石油化工设备,石油化工贸易,石油化工技术,尽在石油化工网 | 质保_天津光栅尺_机床光栅尺数显表-天津方韦仪器有限公司 | 健力普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红外偏振光治疗仪,近红外线治疗仪-独家功能,光疗典范 | 平邑衡器厂--临沂衡器--电子汽车衡 -- 十佳知名品牌企业 | 济南德固机械|膨化食品生产线|早餐谷物玉米片生产线|拉丝蛋白生产线|速食米饭生产线 | 环球医网 | 带来健康生活... | 云梯车|云梯搬家车|工程高空上料车|云梯登高车价格|视频|图片-专汽之家 | 围墙护栏,护栏网,围栏,锌钢栅栏,护栏网厂家--安平县沃达金属丝网制造有限公司 | 种植槽系统,移动苗床,多层种植货架,潮汐苗床,物流苗床,潮汐面板,立体旋转育秧床,河北博超温室设备有限公司 | 三七/灵芝超微粉碎机,小型超细粉碎机价格-北京燕山正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河北太尚园林-太尚雕塑厂家_石雕_不锈钢雕塑厂家_铸铜雕塑_雕塑设计定制 | 绝缘纸板-3240环氧板-酚醛布板-FR4环氧板-沈阳友达绝缘材料有限公司 | 陕西筱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干部人事智能档案柜 智能密集架 智能档案柜 部队选层文件智能柜 智能枪弹柜 财务智能档案柜 边防武警智能密集架 医院智能档案柜 部队选层文件智能柜智能枪弹柜 学校医院文件柜 企事业单位公检法智能文件柜 生产厂家-筱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RFID射频智能密集架 全自动智能选层档案柜 智能密保柜 枪柜部队营房营具床桌椅办公家具 办公用品档案盒设备货架 全自动智能选层柜生产厂家-筱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氩气生产厂家_潍坊市景鑫新材料有限公司 | 烟台蓝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河北伟业波纹管-百顺牌波纹补偿器(波纹管,膨胀节,伸缩节)、非金属补偿器 | 网络公关公司_舆情监测_危机公关_品牌公关_一夜红传媒 | 直流电源|Chroma直流电源|可程控直流电源-卓定电子Chroma代理 | 网站建设|外贸网站建设|做网站公司-济南超越互联-推荐 | 上海前 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品牌推广服务商 | 首页-南德电气集团-电能质量产品解决方案|能源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新能源检测评估服务|电力/光伏/储能EPC工程总承包 | 上海垃圾房,简易成品环保垃圾房,小区室外垃圾房,上海翼亭智能垃圾房厂家 | 郑州课桌椅|学生课桌椅|升降课桌椅批发|厂家|价格-新科教育用品 郑州井盖雨水篦子厂家-建联建材 | 生物发酵罐(细菌/植物/液体玻璃实验室发酵罐设备)CIP清洗罐,灭活罐「厂家」-安徽赛德齐瑞发酵罐品牌 | 浙江创洁卫生消杀有限公司-浙江杀虫公司,温州消杀公司,温州灭鼠公司,灭蟑螂,灭蚊蝇,灭跳蚤,灭书虱,灭臭虫,灭螨虫,白蚁防治,房间消毒除味等专业服务 | 湖南净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噪声治理和建筑声学设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服务的企业,专业从事株洲电梯隔音治理,湘潭中央空调降噪处理,衡阳邵阳冷却塔噪音治理,岳阳常德大型风机噪声隔音降噪,张家界空压机噪声治理,益阳配电房变压器噪声治理,专业郴州永州工厂企业车间噪声治理,怀化娄底专业机械设备减振降治理,武汉噪音治理隔音降噪公司,孝感噪音治理,立式球磨机的噪声控制,专业隔音降噪公司,、以及各类机械动力设备减振降噪噪声治理的公司,同时为客户提供咨询与解决方案 | 苏子富春品牌馆 抚顺市富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抚顺特色农产品 抚顺市特色馆 | 河北撒旺肥业有限公司| 山东亮化工程_亮化公司_亮化资质-山东星汇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 立式/卧式/潜水/液下/螺杆/耐磨/渣浆泵|泥浆泵|离心泵,厂家 - 河北聚盛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 沥青灌缝胶-路面贴缝带-灌缝胶厂家-山东晟辉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 西门子伺服电机维修_西门子变频器维修_西门子伺服驱动器维修_数控系统维修_PL维修-上海仰光电子 西克制冷官网│制冷机组冷风机冷库设备厂家-西克制冷(无锡)有限公司_西克制冷(无锡)有限公司 | 龙淼环保-旋流-喷淋塔,高温布袋,脉冲布袋-单机-滤筒除尘器,活性炭吸附箱,催化燃烧设备,除尘器配件-沧州龙淼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洗地机_扫地机_扫地车品牌_尘推车_工业吸尘器_山东鼎洁盛世 | 免费照片视频制作软件_照片做成视频的软件_制作照片视频的软件 - 万彩影像大师官网 | 智能化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无纸化会议系统|会议音箱|高清视频会议终端|智能化会议室|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深圳市航视达科技有限公司 | 水表_智能电表_抄表软件_ic卡水控机_电磁水表厂家-深圳市华熙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箱式污泥采样器-全自动旋转振荡器-恒温石墨电热板-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