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的審議。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習近平總書記說。
習近平總書記細致地詢問當地情況,還叮囑張林順代他向鄉親們、向做擂茶的邱彩立大姐問好。
福建省是世界著名的產茶地。習近平在這里工作了17年多,留下的故事數不勝數,有不少與茶有關。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到同安調研。當地人喜歡泡茶,茶杯因常年使用,有一層黑黑的茶垢,他毫不介意地跟大家一起用黑茶杯喝茶。當時在家里接待習近平的一位農民說,“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鄉干部都喝不下去,但習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鄉親們心里很感動,有什么掏心窩的話都對他說”。
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將坦洋村作為農村黨建聯系點,坦洋工夫茶是這里的招牌。在習近平掛鉤幫扶下,坦洋村依靠茶業致富,路子越走越寬。1990年5月,已赴任福州的習近平回寧德交接工作,特意來到坦洋村。泡上一杯清茶,習近平與大家話別:“原想安排一段時間到村里住一陣,走走家,串串戶。沒料到這次走得這么匆忙,心里很遺憾。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們的心是永遠貼在一起的。”情深意切的話語,令在場的干部群眾無不動容。
……
一杯杯茶,見證了習近平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溫暖瞬間。
道法自然 和而不同
作為中國傳統待客之道和標志性文化符號,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在外交場合“以茶會友”,共話友誼。
2024年8月,越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蘇林訪華,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他舉行小范圍茶敘,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就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繼續進行深入交流。
202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越南,兩位領導人也進行了小范圍茶敘。
以“茶”相交,佳話不斷。
早在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同時任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在人民大會堂“冬日茶敘”。習近平總書記引導阮富仲走到茶臺前駐足觀看,向阮富仲介紹中國傳統茶藝。隨后兩黨總書記落座品茶,敘談茶文化和中越兩國人民友好。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習近平總書記的妙解,道出了中華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真諦。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與阮富仲在河內茶敘。阮富仲向習近平總書記贈送了一幅畫作,描繪的正是兩人在北京茶敘的場景。阮富仲說:“珍貴的是兄弟情誼。”
此外,在許多外事場合,習近平總書記還經常以茶敘事,以茶述理。
2014年4月,在比利時,習近平總書記以“茶”和“酒”比喻東西方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國主張“和而不同”,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總書記指出,中歐要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2014年7月,在巴西國會發表演講時,習近平總書記說:“200年前,首批中國茶農就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巴西種茶授藝。”“中巴人民在漫長歲月中結下的真摯情誼,恰似中國茶農的辛勤勞作一樣,種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喜悅,品味的是友情。”
做好“三茶”大文章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為當地茶產業發展做了許多工作。他擔任省長時,福建茶產業發展漸入佳境,全省茶產量占全國近20%,位列全國第一。
2002年,習近平接受雜志專訪,系統闡述了對茶產業現代化的理解:優化茶類產品結構、實施茶葉名牌戰略、加快茶文化產業發展……
記者擬定了《茶省長話茶》作為標題。征求習近平意見時,他笑著說,給“茶省長”三個字加個引號吧。
多年來,在明確的發展思路指引下,福建茶產業的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
茶園里,茶農們正忙著壓青。一位黝黑的茶農,將鋤頭放下,同習近平總書記嘮家常。“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習近平總書記說。
福建農林大學的教授廖紅也在現場,她是躬耕鄉野的“科特派”。在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下,茶園突出生態種植,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茶農增收,習近平總書記聽聞后十分高興。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鄉親們,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一片綠葉帶富了一方百姓。習近平總書記對各地茶產業的發展十分關注。
在四川,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制茶坊察看傳統黑茶制茶工序,親自體驗酥油茶制作流程,寄語他們精益求精、創造名牌;
在浙江,習近平總書記觀摩龍井茶炒制,鼓勵大家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
在陜西,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茶園察看春茶長勢,同茶農們親切交談,鼓勵大家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
在海南,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黎族村寨,在手工茶坊參與炒茶勞動并買下兩袋茶葉,勉勵鄉親們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策劃:儲學軍
統籌:車玉明 李志暉
執行:萬方 王子暉 華明 李曉云
主筆:金佳緒
新華網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