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學者:傳統文化系實現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石
中新網貴陽6月28日電 (張好鵬)此間進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年年會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信仰和觀念,無疑是實現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石。”來自中法的4位專家、學者在貴陽孔學堂就“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態文明理念達成共識。
“幾千年以來,中國在人與大自然的倫理議題上發展出一門相當豐富的學說,我們也勢必要去應用這些智能資源來因應中國今日的種種環境問題。”法國知名漢學家,復旦大學哲學系外籍教授魏明德表示。
魏明德說,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傳統必能對環境無害的發展模式有促進作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并非兩個毫不相干的領域。“如果想要挽救我們生存的環境,就必須正視人與人之間的應對,去注意到空氣質量與水源保護的問題。”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追求生存、謀求發展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等關系的思想意識和物質形態等文明成果。”四川大學教授、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也表示,中華傳統信仰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提供了古典智慧和哲學思維。
“‘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理論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也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和本源。”舒大剛說,其具體內涵大致可用“一二三四五”的結構,即“太一、兩儀、三才、四象、五行”來概括或表達,這些理論都涵蓋了生態文明的理念。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認為,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一些理念,可以豐富和推動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傳播。而香港嘉里集團董事局、香港嘉里物流集團董事局副主席楊榮文在年會期間稱,期望通過重塑“人與自然和諧”理念來達到實現生態文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