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法國敦刻爾克,“冠鷲”號掃雷艦的殘骸裸露在布賴迪納海灘上,艦身被海藻和貝殼包裹。
5月21日,曾經參加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小船”從英國駛回法國敦刻爾克參加紀念活動。
【編者按】
決定歷史的一瞬是什么?
解答的關竅如同摩爾斯密碼,我們只能根據規律去破譯。
從1937到1945,我們追尋國內抗戰史的目光,已歷12期;從這一期開始,我們將關注投向1939年后波瀾壯闊的世界戰場。
我們重走70多年前親歷者的足跡,跨越歐洲、亞洲和美洲,去丈量戰爭的圖景,去還原這場正義的和平,以及人性的光輝,這也是我們對二戰的詮釋。
1945年,死亡和暴力再次被牢牢鎖住,每一位親歷者都是這密密麻麻鎖扣中的一環。
在諾曼底的美軍公墓,安息著漂洋過海來的年輕人;倫敦的博物館里,墜毀的飛機殘片被制成永久的紀念碑;敦刻爾克的海邊,眾人合唱的《馬賽曲》響起,如同雪崩般擴散開去。
所以,未來的報道里,你會看到我們力圖從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史跡里,重新找尋有溫度的印跡,從陌生名字、墓碑和紀念冊里,撿拾詩歌戲劇一樣的人生。
歷史才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套用茨威格的名言:沒人能超越它。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把二戰國際報道的第一期留給敦刻爾克。因為短暫的撤退孕育著未來的勝利。
啟示錄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軍隊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馬其諾防線被突破,比利時軍隊投降,30多萬英法聯軍全部集中在法國敦刻爾克和沿海港口,一場撤退行動開始。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紀念館館長盧西恩·貝恩看來,灰暗的戰爭歲月里,大撤退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勝利。為了紀念敦刻爾克大撤退,巴黎曾舉行一場花卉比賽,選出全法最美的玫瑰,這株玫瑰就被命名為“敦刻爾克”玫瑰。它聞起來有胡椒的味道,也有淡淡的清香。
“這是法國人民對待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態度——它是成功的。”盧西恩·貝恩說。
此役過后,英法盟軍實力得以保存,應對此后德軍對英國本土發動的空襲,部分法國飛行員還及時彌補了英軍飛行員數量上的不足。
在后來的5年里,這些保存下來的反法西斯力量前往北非、意大利、法國南部繼續戰斗。
1944年6月,盟軍開辟第二戰場,從敦刻爾克撤回來的33萬多盟軍士兵,又成為諾曼底登陸的主力,并汲取撤退時的經驗,成功登陸。
敦刻爾克大撤退,已成為二戰勝利的轉折點,被歷史所認可。
特約專家:法國敦刻爾克1940紀念館館長盧西恩·貝恩
2015年5月25日,凌晨4點,天還未亮,法國敦刻爾克港口僅有昏黃微弱的路燈,停泊在海港中的小船被夜色籠罩。
“弗萊德公主”號的船長,身形健壯的英國人丹尼·科林爾在甲板跳上跳下,檢查各種設備。
一小時后,這艘船駛出法國敦刻爾克港口,載著包括新京報記者在內的6名乘客,重走敦刻爾克大撤退路線,前往英吉利海峽對岸。
75年前的5月底,“弗萊德公主”號和其他數百艘英國“小船”,在敦刻爾克附近的海面上穿梭,將被德軍重圍的盟軍戰士送到英軍戰艦上,繼而撤回英國。
敦刻爾克大撤退被丘吉爾稱為“奇跡”。
不到10天,超過33萬名英法軍人成功撤離法國。
【馳援】
轟炸每15分鐘一次
“弗萊德公主”是5月21日下午6點抵達敦刻爾克港口的。
岸邊,身著蘇格蘭短裙的男人奏起風笛,圍觀人群舉起雙手發出歡呼,老兵們努力從輪椅上撐起身體,移到圍欄邊探頭觀看。
這艘已有90年船齡的內河游輪,依然保留了“弗萊德公主”的名稱,為科林爾家族所收藏。
為紀念敦刻爾克大撤退,“弗萊德公主”等48艘曾參與當年一役的英國小船,在這一天從英國各個港口駛向敦刻爾克,重演當年撤退一幕。
1940年5月底,被德軍三面包圍的數十萬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和附近港口等待救援。
英國新任首相丘吉爾指令:“海軍部隊應征集大量運輸船只,時刻準備駛向法國沿海的港口和海灣。”
這項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計劃,由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奇爵士奉命制定,打算在法國每天渡送1萬人回英國。
10多天前,英法聯軍的境況還不至于這般。在法國助戰的英國遠征軍,唯一的任務就是在法國北部挖戰壕,他們有唱有跳,輕松度日。當時英國一度認為,德軍突襲波蘭后,不會再侵犯中立的比利時,戰爭結束了。
可到了5月中旬,德軍出人意料地突破了馬其諾防線,往西橫掃歐洲大陸,撒網捕魚般將英法聯軍逼到了法國北部海岸線一帶。
“1940年5月27日,比利時被德國打敗,繳械投降,法國人和英國人就決定撤退了。”蓄著山羊胡的法國老爺子盧西恩·貝恩指著老照片說。他是敦刻爾克唯一一家大撤退紀念館——“敦刻爾克1940”的館長。
數十萬聯軍像罐頭里的沙丁魚一樣擠在敦刻爾克市的一塊小小的三家洲上,這是最后的庇護區域。他們幸存的唯一機會,是渡過西北側的英吉利海峽回到英國。
德軍的攻擊沒有停止。最糟糕的一天,早晨9點起,每過15分鐘,上百架德軍飛機就從敦刻爾克上空飛過,扔下炸彈。
如今的敦刻爾克和其他有著成片中世紀建筑的法國小城不一樣,幾乎見不到古老的磚結構建筑。除了城中心的鐘樓和教堂外,這座城市的歷史消失在75年前的彈幕中。
英軍士兵詹姆斯·貝恩當年在海灘上待了整整三天三夜,這三天如同地獄。海灘一望無際,沒有遮蔽物,為避免被流彈擊中,白天,他同戰友們拼命挖戰壕,晚上,則將自己埋在沙子里,以減少炮彈的沖擊。
形勢危急,船只遠遠不夠。英國海軍部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甚至廣播呼吁所有有船的人駕船前往敦刻爾克。
撤退的第二天,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紛紛出海駛往敦刻爾克。
聯軍撤退過程中,距港口僅10英里的德軍先頭部隊卻接到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
至今,歷史學家對此依然有各種解讀,很多人認為這體現了希特勒獨斷專橫的性格。但詹姆斯·貝恩說,“太快了,他們(德軍)前進速度實在太快了”,“這么快,他們不得不停下腳步調整一下。”
德軍的暫停給了英法聯軍喘息的機會,“發電機計劃”得以在敦刻爾克繼續。
那幾天入夜后,海灘上都有千萬只“螢火蟲”在夜空中飛舞——那是成千上萬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煙,煙頭一明一暗。
5月28日,“小船”們陸續抵達的當天,有17804人撤離,比前一天多撤了整整一萬人。
而撤離才剛剛開始,正如丘吉爾后來在演講中所說:“我們必須在海灘上戰斗”。
【花環】
“我們的青春結束了”
丘吉爾指的“海灘”,是敦刻爾克港以北的布賴迪納海灘,它如今已成為度假勝地。
2015年5月24日中午,孩童與狗在金色沙灘上相互追逐,在海浪中嬉戲,一切寧靜又美好。
潮水退去,一艘軍艦的殘骸在海灘上裸露出來,“冠鷲”號掃雷艦被海藻和貝殼包裹著,像一座黑色的礁巖。75年前,參與撤退的“冠鷲”被德軍炸彈擊沉,船上300多名年輕士兵,或死于爆炸,或葬身大海。
安吉拉·亞法凝視著“冠鷲”,在沙灘上放下一個精致花環,她拾起一枚貝殼,寫下了一行字:“獻給鮑勃和波特,謝謝你們”。
黃玫瑰和忍冬扎成的精致花環,是她特意從英國帶來的,為的是紀念大撤退的參與者,其中包括她的父親鮑勃·亞法。
大撤退時,鮑勃的角色并不起眼,他是戰地臨時醫院從英國招募的男護士。這所醫院當年就駐扎在布賴迪納海灘中央,僅有兩名外科醫生,若干志愿者充當護士,除了救治傷員,還處理死者遺體。
安吉拉曾聽父親描述他剛到此地的情景,自凌晨4點半,鮑勃和同伴們開始在炮火和戰壕中四處搜尋尸體,如此持續一整天。直到晚上8點,他們將遺體帶往公墓安葬。
第一天,鮑勃的身體整天都在發抖——他從未目睹這么多的死亡。僅幾天前,他還只是托基小城里不識愁滋味的少年。
但第二天,他已經很熟練了,帶著敬意清洗尸體,掏干凈死者的指甲,體體面面地,將這些素不相識的年輕人下葬。
情勢危急,死者源源不斷運來,護士們再沒時間做同樣的工作,死者被草草下葬,倉促間,有的甚至沒有立下墓碑。
前線每天制造著死亡。老兵加斯記得,那時整座城市四處堆滿了死尸,腐爛的味道彌漫其間。“這是死亡的味道,整個敦刻爾克都散發出這種味道。”加斯說,以至于40年后,他第一次重回這座城市,一度覺得又聞到了那股味道。
當年,鮑勃的另一項工作是爬進戰壕里,去“挑選”看起來還能夠存活的士兵,將他們運送到醫院。醫療物質匱乏,傷勢過重的士兵被放棄。
在一處沙丘旁,鮑勃找到了一對英國兄弟,他們分別跟老家的一對姐妹結了婚。他們其中一個已被炸彈炸成了碎片,另一個則痛苦地對鮑勃說:“我不想回家,我不想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妻子。”
這讓鮑勃備受煎熬,某天下午,他站在醫院的走廊里,情緒一度到了崩潰邊緣,忍不住放聲哭泣:“啊,天啊,上帝,這就是我們即將面對的嗎?是這樣的嗎?”
一旁的朋友勞倫斯冷靜說道:“你知道嗎,從到這的第一天起,我們的青春就已經結束了。”
這一天是1940年5月20日,距離鮑勃的20歲生日,只有10天。
【犧牲】
“靠勇氣撐過三天”
安吉拉在貝殼上寫下的另一個名字波特,是大撤退中“手雷”號驅逐艦上的一名士兵。安吉拉與波特的弟弟維克·維納相識。
那年,維克和鮑勃一樣年輕,他的任務是幫助海灘上的士兵登船,在布賴迪納海灘上待了整整六天六夜。
1940年5月27日,英法聯軍士兵們將其稱為“災難的一天”,德國空軍第2、3航空隊大機隊出動,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幾乎被夷為平地。
如今,在紀念儀式上,伯恩茅斯敦刻爾克老兵協會的負責人、前英軍無線通訊員阿瑟·泰勒堅持從輪椅上起身,蹣跚著往盟軍海灘紀念碑獻上花圈。人群中響起掌聲,他眼淚奪眶而出。
當年,頭上德國飛機掠過,但盟軍登船隊伍始終保持整齊,“是那些犧牲了的戰士讓行動得以成功。紀律、命運,這就是敦刻爾克精神。”阿瑟說。
維克看到哥哥波特所在的“手雷”號駛來,便跑去找他,就在此時,12架德軍斯圖卡轟炸機徑直向“手雷”號俯沖而下,投下炸彈將其擊沉。
在另一側,“冠鷲”號的油桶隨后被擊中,船身瞬間被一團巨大的烈焰包裹。
一個月后,維克才知道,他的哥哥當時成功從“手雷”中逃出,卻爬上了“冠鷲”,成為300多名青春定格的年輕士兵中的一個。
維克幸存下來,但他的母親卻不知情,在一天之中同時收到了兩個兒子失蹤的消息。
“巴吉”號,是一艘漂亮的木質貨船,在重返敦刻爾克的紀念活動中吸引了大量公眾。
1940年5月底,這艘原本運送水泥的大船船艙里擠滿了英國士兵。
如今的“巴吉”號船員巴恩介紹,因為是老式木貨船,“巴吉”空間大,可以承載300人。
撤退時,鄰近的船只被擊沉,沖擊波和碎片擊中了“巴吉”,船體開始漏水,“船上所有人都拼命用頭盔往外舀水。”巴恩說。
“巴吉”上的船員和士兵們得以幸存,而其他貨船則沒那么幸運。
敦刻爾克港口紀念活動的展板上張貼著一張當年的報紙,其中一篇文章寫道,一位名叫約翰·阿特金斯的15歲男孩,原本在貨船上當廚子,1940年6月志愿隨船前往敦刻爾克。他的父母收到了一封他最后的來信:“親愛的爸媽,我們現在跟隨著海軍去法國,可能永遠不會回來了。別擔心。約翰。”
這名男孩消失在敦刻爾克的海港中,至今不知葬身何處。
861艘救援船只里,243艘葬身大海。但因為“小船”們的到來,1940年5月29日到5月31日這3天里,大規模的撤退得以繼續。
“比起德軍,英法軍隊沒有多少重武器,只能說,他們靠勇氣撐過了這三天。”盧西恩·貝恩館長說。
6月4日,德國人攻陷敦刻爾克港口和海灘,除了看見遍布的尸體和被丟棄的裝備外,一個人都沒看到——盟軍士兵成功撤回英國。
98歲高齡的維克·維納顫顫巍巍走過這片海灘,止步在“冠鷲”殘骸不遠,凝視著安吉拉擺下的花環,卻再沒有走近。
“我們當時好年輕。”在清新的海風中,維克自言自語道。
【回家】
“我們將戰斗到底”
2015年5月25日,在敦刻爾克的大撤退紀念活動接近尾聲。
這天凌晨5點,天空開始泛白,敦刻爾克港的“弗萊德公主”號和另外3艘小船解纜,啟動引擎,調轉船頭返航英國。
它們穿過兩岸停泊的成群小船,城市從兩邊緩緩退去。抵達最后一道吊橋前,英國海軍現役護衛艦也加入了它們的隊伍。
1940年5月29日,撤退也是在清晨悄悄進行的。待到陽光出現后,德國轟炸機也會隨之而來。但因大量“小船”加入撤退,當天全天,敦刻爾克共撤走了47310人,為幾天來的最高紀錄。
75年后,不再有德軍轟炸機,最大的“敵人”,是英吉利海峽惡劣的天氣。
“我們要沿著海流逆流而上一段時間,風很大,行程艱難。”駕駛艙里,船長丹尼·科林爾指著實時海流圖說。
這艘原本只在泰晤士河上運載游客的高齡內河船很快顛簸起來,過山車般穿越浪尖與浪尖之間。
對講機里傳出聲音,原本準備晚些出發的剩余小船,在剛駛出港口不久便折返——這樣的天氣,上了年齡的小船是吃不消的。
雖然英吉利海峽的天氣是出了名的惡劣,但老兵詹姆斯·貝恩記得,在75年前的5月29日,他回英國的那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海面平靜。
“都說大撤退是奇跡,我覺得另一個奇跡就是那天的天氣。”詹姆斯說。
“弗萊德公主”在行駛8個小時后,大陸出現,此時海風平靜,海水變成灰色。越往前,英國南海岸線標志性的白崖就越發明顯。
1940年,詹姆斯目睹過這段白崖后,終于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家人,喝上了夢寐已久的英國紅茶。
回到故鄉的還有安吉拉的父親鮑勃。他搭船抵達多佛后,被送上火車,累得昏睡過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醒來時,他已坐在了輪椅上。
加斯也抵達倫敦,多日不見的朋友帶著他去酒吧為他接風,他卻心情復雜。
“他們都把我當成英雄,可我自己并不這么看,我覺得我是一個逃走的人,是懦夫。”在紀念活動晚宴上,90多歲的加斯灌了幾杯香檳后如此說道。
6月4日,最后26175名法國軍人撤離敦刻爾克,滿載法軍的英軍“布卡里”號驅逐艦是最后一艘撤離的船只。當天14時23分,英國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
同一天,丘吉爾發表了“我們將戰斗到底”的著名演說,他提醒道:“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
老兵詹姆斯同樣不認為這是一場勝利,對他來說,敦刻爾克大撤退“是潰敗,也是奇跡”。
器與術
“小船”
敦刻爾克大撤退里的主角,是一支古怪的“無敵艦隊”。
它由各式顏色鮮艷的小船組成,法國漁船、英國貨船、運載乘客的內河游船,還有掃雷艇、驅逐艦。
它們名字各異,“閑日”、“科特林頓”、“弗萊德公主”,目的卻都一樣,就是在沒有武裝、沒有護航的環境里,冒著硝煙烈火,在漂著沉船的海面,向前行駛著,將盟軍士兵轉運到大型船只或直接駛向英國。
在1940年的5月底,由于撤離緊迫,船只短缺,英法發動號召,召集小船們前來支援撤退,先后有693艘英國船只,和168艘法國、荷蘭、比利時船只共861艘加入敦刻爾克救援隊伍。
在歷史記載中,它們被親切地稱為“小船”。其中最小的一艘叫“Tamzine”,僅有3米長,行駛靠船槳,被陳列在英國皇家軍事博物館。
如今,這些小船仍然保留著當年的模樣和名字,由私人或協會收藏。維護它們需要極大的人力財力,但小船的擁有者說,這是必須要繼承的紀念和榮耀。
新京報記者 金煜 朱柳笛 實習生 吳明敏 法國敦刻爾克、英國倫敦報道
A16-17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薛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