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萬里長城消失近3成:長城保護處嚴重"虧欠"狀態
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管理……記者日前在長城沿線縣市走訪時了解到,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調查顯示,長城墻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消失的比例為30%。
或許應該承認,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文化遺產”的長城,確實在客觀上面臨許多非常現實而特殊的保護難度。數據顯示,“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其中,明長城人工墻體長度為6259.6公里”且“大部分地處偏遠”。因此,在“風雨侵蝕、人為破壞”下,長城保存狀況總體堪憂,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說,并不讓人十分意外。
然而,更須承認的是,身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萬里長城,在2006年我國《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的情況下,今天依然面臨“近3成已消失”的破敗局面,仍是令人痛心疾首、難以接受。
這樣下去“萬里長城”也許會只剩下“千里長城”。如此痛心的“長城之殤”所以會產生,除了確實客觀存在的種種保護難度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顯然還在于,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缺乏對萬里長城的全面有效保護,相關的保護措施并不真正到位。這正像媒體報道指出的,“由于缺乏執法者,缺乏具體細則,《長城保護條例》仍處于一紙空文的狀態”。
具體來看,目前我們的長城保護幾乎在所有關鍵的環節,都處于一種嚴重“虧欠”的狀態。如“缺錢”——“長城經過的張家口市幾乎全是國家級貧困縣,地方政府確實無力出資維修和保護長城”;“缺人”——如長城沿線的“撫寧縣文物部門在編人員只有9人,不可能僅靠這些人員完成巡查全縣142.5公里長城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圍繞究竟應“怎樣去全面保護長城”等一些根本的方向性問題,目前我們同樣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規劃設計和普遍共識,比如,對于長城保護究竟是“段落保護還是全程保護”、“原始保持還是‘整舊如舊’”、“開發保護還是繼續‘養在深閨’”?
很明顯,如果我們不能盡快改變這種長城保護的“虧欠”狀態,并嚴格落實相關的保護責任,長城的全面有效保護,只能是繼續淪為“一紙空文”,而“萬里長城”不斷殘破乃至“消失”的趨勢,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扭轉。
□張貴峰(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