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在蘇州深情聊父親卻躲不開昆曲話題(圖)
中新網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周建琳)眼前的白先勇,雖已接近八十高齡,但一坐下來仍是那般精神、那般儒雅。28日,白先勇來到蘇州鳳凰書城,與讀者們深情聊父親,但中間仍躲不開昆曲話題。
白先勇這個名字,早年以文學家的名頭為人矚目,近些年來,卻是因幾乎以一己之力將昆曲推向時尚的代名詞,而常出現在公眾視野。
今天來了幾十次蘇州的白先勇,第一次想和讀者聊聊寫作,他說:“這十多年來,因為大部分時間我是在做昆曲,當然也不盡然,在這中間他們也改編了我很多戲劇、話劇、電視、電影啊,我也在寫一些短篇小說,也在寫我父親的傳記。”當主持人問他這么多身份最能定位自己的是哪個?白先勇堅定的說“我是個作家”。
白先勇說,這些年來,他開始致力于對父親白崇禧的書寫。新書叫做《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說的是二二八事件爆發后,白崇禧受國民政府派遣,前往臺灣宣慰,止痛療傷,撫慰民心,前后16天,發揮了至為關鍵的作用。而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搜集湮沒的史料,收錄歷史照片約70幅,試圖還原這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
和讀者們介紹父親戎馬一生時,白先勇很是深情。他說,蔣介石之所以派白崇禧赴臺灣宣慰,善后滅火,一是因為“他是國防部長,對軍隊有約束力”;二是他在抗戰時期有軍功,有威望;三是“父親與蔣介石關系復雜,40年分分合合,恩恩怨怨。這個時候是合的時候。”
盡管開場時主持人再三強調今天白先勇的身份是知名華文作家,是一場蘇州讀者見面會。但昆曲仍是躲不開的話題,在現場提問環節,一位讀者回顧他與白先勇三次見面,卻皆因青春版《牡丹亭》。如何將昆曲以及其他傳統古老藝術繼承、發揚下去?仍是現場讀者關心的話題。
“對昆曲的態度。我不是在做出戲,我是在做文化傳承,真的是對昆曲的尊重,每一次演出對我來講,就像我們把中國最好的青銅器、秦俑、宋瓷拿出來展示,這是一種文化高度,所以我一點不掉以輕心的,我真的很嚴肅的?!卑紫扔路Q,昆曲是明清時期中國文化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必須這樣尊重。
白先勇強調,昆曲之美,美在寫意,美在虛幻。比如扇子一揮,便是姹紫嫣紅。但不能真的弄一堆牡丹花上來。他說自己就看過背景后面弄一個霓虹燈的大大的牡丹花,可是這不符合昆曲的美學。白先勇說,他如此推崇昆曲,因為昆曲的文學底蘊極深,與他愛好的文學是一脈相承的。
白先勇出生于1937年,是世界著名華文作家、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總制作人、白崇禧之子。他是臺灣大學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校區教授。他的代表作有《臺北人》、《紐約客》、《孽子》、《第六只手指》、《樹猶如此》、《游園驚夢》、《玉卿嫂》、《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關鍵十六天》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