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遇暴雨 清末城墻再現“龍吐水”
清代古橋整體被淹,城南古民居進水、龍脖子段城墻噴出道道水柱……昨天的一場大雨,南京很多文物建筑也出現險情,有關部門積極應對,確保文物安全。
康熙年間的古橋,幾乎要“潛水”了
昨天上午,雨花臺區板橋街道的板橋老街被淹。坐落在板橋河上的板橋,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古橋,其兩側還留存有康熙年間的建橋記事碑,現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板橋的橋體大部分被上漲的板橋河河水淹沒。只留下兩側拱形橋欄還在水面上。在橋頂部橋面位置,還有兩部轎車被困。橋兩側的板橋老街上,低矮的民房里,幾乎家家都進水。
除了板橋,記者從文物愛好者處得知,昨天,由于暴雨不停,河水上漲,在江寧也有多座古橋被淹。
一位文物專家告訴記者,雨下得太大,導致古橋被淹,他們也很無奈。只有等雨停后,河水水位下降,才能讓橋露出來。不過,由于古橋基本都是石質結構,被水長期浸泡基本不會對文物本體造成嚴重傷害。“除非形成迅猛的洪水,會對橋體造成傷害,在安徽就發生過山洪沖垮元代古橋的事情,但在南京地區,基本上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城墻內部,古人的排水系統起作用
大雨中,南京城墻再現“龍吐水”景觀。太平門以東龍脖子段城墻,距離地面1米多的位置,出現幾十根水柱,大量雨水從城墻內部通過縫隙排出。而在距離地面四五米處,墻體上還有兩個大型的吐水槽,吐出兩條更大的水柱。“龍吐水”景觀只在這段30多米長的城墻出現。
有市民擔心,城墻“吐水”是不是說明城墻出現裂縫,需要維修呢?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副書記曹方卿說,市民不用擔心,出現“龍吐水”并不意味著城墻需要維修,恰恰說明城墻排水系統還在有效運轉,排水是通暢的。
曹方卿說,龍脖子這段城墻毀于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清末同治年間進行過重修。“這段城墻依富貴山而建,山體頂部比城墻頂部還要高,如果下雨,山上的降水就會流到城墻上來,排水壓力很大。”曹方卿介紹,清末重建城墻時,充分考慮排水問題,設置了毛竹做的排水管,同時在墻體上預留了排水縫隙。另外,墻體上還設置了兩個排水槽,這樣一來,不管雨多大,落在城墻內部山體上和城墻頂部的雨水都能及時排出。為了監控這段城墻,城墻管理部門還安裝了監控儀器以及裂縫檢測儀搜集檢測數據。
如果雨水留在城墻內部不排出,反而會造成隱患,曹方卿說,如果有樹種落在城墻內部,借助水和陽光,會長成雜樹,從墻體上伸出,會破壞城墻本體。
“這幾天雨下不停,南京城墻上還出現多處鼓脹險情,主要集中在武定門、獅子山等地,我們都在當地設置了警示標志,提醒過往市民注意。”曹方卿說。
城南老宅雨后要進行全面排查
南京城南老宅眾多,有的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昨天的暴雨中,有一些文物級別的民居建筑就出現險情,比如老門東的省級文保蔣壽山故居就完全被水淹。
記者了解到,昨天有部分城南民居老宅進水,居民、社區、街道等積極應對。朝天宮街道工委書記張振榮告訴記者,他們街道轄區內有很多老宅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者不可移動文物,“我們在這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經驗,有比較完備的排水系統,雖然雨很大,但這些老房子的水基本上都能及時排出,”
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的吳靖處長告訴記者,每逢大暴雨,如何保障文物安全,是他們要關注的頭等大事,“市文物局、區一級的文化局、街道、社區都高度重視暴雨對文物造成的影響,一旦出現險情,都要及時搶修。”
吳處長說,南京很多老宅子都超過一百年了,可謂“年事已高”,每次下雨都會對文物造成影響,因此雨停以后,文物部門會對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排查、找出隱患,指定應對措施,確保文物安全。(記者 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