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一弓病逝 作品被評開“反思文學”先河
本報訊(記者 崔巍)據河南省當地媒體報道,河南省著名作家張一弓因病醫治無效,于1月9日下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1歲。張一弓是河南省獲得全國文學大獎最多的作家,曾任河南省作協主席,被譽為“代表著河南文學的一個時代”。
張一弓的父親張長弓原是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母親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他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熏陶,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后到《河南大眾報》和《河南日報》任記者、編輯長達30年。張一弓一直關注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寫過30多篇、共計150多萬字的表現河南農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說。1979年他創作了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通過描寫信陽某地一個普通農村黨員李銅鐘在大饑荒年代為民請命的故事,真實反映了浮夸風給農民帶來的悲劇。《收獲》編輯部在大量群眾來稿中發現了這部作品后,發表于1980年的《收獲》第一期,在讀者中和文學界引起轟動,將其視為“反思文學”的代表作,稱李銅鐘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后來在著名作家巴金的力推下,《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還獲得全國第一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的一等獎,也成為張一弓的成名作。
之后,張一弓的《張鐵匠的羅曼史》、《春妞兒和她的小嘎斯》先后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黑娃照相》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退休后的張一弓又煥發了文學創作的第二次青春,接連創作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遠去的驛站》、第一部長篇紀實文學《閱讀姨父》、第一部紀實散文集《飄逝的歲月》。其中,《遠去的驛站》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優秀圖書提名獎,《閱讀姨父》獲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張一弓晚年深受慢阻肺病的折磨,呼吸量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右眼又近乎失明,但他堅持與病魔搏斗,在2012年77歲時還推出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小說《少林美佛陀》。
獲悉張一弓去世,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用一段文字表達了自己的心情:“一個作家終其一生,能為世人創造幾個鮮明、難忘的文學形象實屬不易。張一弓做到了。就此而言,他是幸福的。一弓已遠行,他的率真、誠樸、對人生胸無塊壘的微笑,將伴隨他的那些人物,長久地活在讀者心中!”作為張一弓的南陽老鄉,中國作協副主席廖奔以“一張強勁文學之弓射出的閃亮鳴鏑飛到了盡頭,燦爛的文學豫軍之星隕落了,他的軌跡深深鍥刻為一個時代的年輪”表示哀悼。
去年剛剛奪得茅盾文學獎的河南作家李佩甫曾與張一弓共事多年,在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他說:張一弓的創作成就非常大,他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可以說開了“反思文學”的先河。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文學事業,他的文學道路可謂坎坷卻不改初心,直到70多歲的時候還在創作,這種精神尤其令人敬佩。張一弓的去世是河南文學界、中國文學界的一大損失,愿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