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郭敬明的電影文化表現差勁 價值觀有問題
本報訊 近日,由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主辦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編劇職業化道路”論壇上,中國著名編劇蘆葦、好萊塢編劇John C. Richard、Steven Gary Banks、韓國編劇崔石煥等,為青年編劇的職業化道路支招。
作為中國著名編劇,蘆葦的出現令臺下的青年編劇們十分興奮,大家對于他平時看片的類型也很好奇。蘆葦透露,自己什么類型的電影都會看。談到最近在內地上映的好萊塢大片《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以下簡稱《星戰7》),他坦言,“我只做關于中國鄉土和歷史題材的電影,局限性很大,但不妨礙我把它做好。”
如今,IP(知識產權)在電影界備受追捧。去年,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提出的“IP+明星+概念”電影產業模式引起熱議,他“不會再請專業編劇”的言辭也讓大批編劇感到憤怒。對此,蘆葦表示,“我從來不趕潮流,我到現在也不知道IP什么意思。”對于阿里提出的創作模式,蘆葦認為,有些電影可以這么做,但是比較嚴肅的電影做不了。
相比國內電影界對IP概念的熱情,好萊塢編劇們似乎并不太強調IP的功勞。John C. Richard認為,好電影來源于好的故事,編劇需要做的就是寫好故事。而在Steven Gary Banks看來,IP往往會被開發成龐大的系列電影,他表示,“觀眾對重復的東西都會產生審美疲勞,有一天它就會不能繼續下去。”
電影編劇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既要有寫故事的能力,又要有鏡頭感和畫面感,這都需要一定的天賦。對于編劇來說,哪些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蘆葦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他看來,編劇普遍面臨兩個問題——價值觀和劇作技巧,“技巧是可以交流的,而價值觀是很難改變的。一個電影的好壞不在技巧,而是價值觀。”蘆葦進一步分析道,“價值觀很難交流和教授,要指出電影的問題,又不做道德上的說教者,掌握這個尺度和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他還表示,“電影不是價值觀的表達,但價值觀起到支撐的作用。(一些)中國電影的文化表現實在差勁,還是價值觀出問題了,比如郭敬明的電影。”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