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認同容易落實難 易忽視主觀能動性
我們說,中庸之道,既不偏聽偏信,也不厚此薄彼,一切盡在一個“度”的把握上。對于“心靈雞湯”的解讀,不也應該如此嗎?書寫“心靈雞湯”的人,出發點是宣揚善念,傳播愛心;而需求“心靈雞湯”的人,也是想改變自我,完善自我。二者若能多切入實踐,才能將這種善念發揮到極致,畢竟,我們除了理解愛之外,更是要成為愛本身。
文/銜燭
(中國文明網)
心靈雞湯,早先起源于美國同名的勵志叢書,傳入中國后,開始在《讀者文摘》里以美文的方式流傳。借著通信手段的快速發展,微信、微博等成了熬煮這道雞湯的大砂鍋,炮制著美味,在朋友圈里,雞湯文是一大熱門,“×個足以警醒你一生的故事”、“看了這篇,我淚流滿面”、“超過×萬人點擊的感人視頻”,大有“沒有讀過雞湯文就不足以談人生”的趨勢。
流行初期,我也很好奇,這一碗雞湯,是如何進補我們心靈的?究竟是怎樣的心靈要來用這種醇汁厚味去填補?小我作祟,也曾私下悄悄丈量了一下自己的靈魂,是否也需要進補這些營養,才能重新鮮活而透亮。于是,我也自備小勺,蹲在鍋旁,與甘之若飴的人們一起,去湊一湊這靈魂盛宴的熱鬧。
品咂過后,我承認,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充滿的都是大家所需求的“正能量”。可讀的多了,卻發現,這些能量美文,與其說是雞湯,不如說是一針雞血,或能讓人瞬間亢奮、雄心壯志、蠢蠢欲動;或能勸人放下仇恨、擦干眼淚、棄惡從善。不過,當我們關閉網頁、退出微信,面對真實生活的時候,卻沮喪地發現,自己改變生活的能力依然那么有限,這一針強心劑的有效期,竟然如此之短!在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式、習慣模式面前,自己仍舊是那樣的無助與無力。
這是怎么了?是我們的靈魂太過匱乏,以至于雞湯的營養都無法滿足嗎?還是這種心靈補救法,本就存在問題?
過分依賴“雞湯” 無法腳踏實地
對心靈雞湯有所需求的人們,可能在生活的某個方面陷入困頓之境,他們渴望被引導、被指正,渴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效果。此時,“心靈雞湯”這種說法,吸引了大家。
國人的思維中,“進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養生概念。是雞湯,就該有營養吧?多喝兩口,或許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些文章的內容,也確實與我們內心的訴求有著某種契合,從表面看,真的是說到我們心坎兒里了,于是大家開始歡欣雀躍、奔走相告:快來看,我找到了一味靈丹妙藥,一劑濟世良方。
然而,殊不知,在中醫的理論中,講究“以通為補”。這種“補”,需要我們首先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找出自己的障礙所在,并一點點、一步步去改善、去疏通。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在相對時間長度中逐步完成的過程,需要橫向疏通與縱向深入并行擴展,從而在自然狀態下釋放障礙,完成修復、補充與提升。
因此,可以說“以通為補”是以內在探求為主,而不是單方面強調“營養品”的補充作用。所以,當人們依賴并沉迷于“心靈雞湯”中時,也就忘記了自我是主觀能動的,若沒有腳踏實地的磨煉,那些形而上的精神食糧,也就無法完成在行為實踐中的落地。
獲得認同容易 落實生活卻難
再來看看“心靈雞湯”本身。它們往往通過一些小故事,用充滿知識、智慧和感情的話語,讓人有所感悟。這本沒有錯誤。然而,世界觀是需要與方法論相結合,落實到實踐中,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的。
大家都知道,認識問題的邏輯思維過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可這些能量美文,真正涉及“怎么辦”的內容,則相對抽象與概括。因此,出現了道理講了一大堆,可到生活中,卻不知該如何下手的情況。那些“心靈雞湯”的文章,在網絡中被傳來傳去,獲得認同容易,可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就很難了。“雞湯”們也就逐漸演化為人浮于事,事浮于皮,最終只是收獲了幾個“贊”而已。所以,如果能將這些善念良語,與實踐結合起來,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方便在生活中踐行,那么,這些形而上的“心靈雞湯”,才會更加接地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