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被解救的姜戈(被解救的姜戈播放)
首先,我們來梳理一段歷史的時間線: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黑人奴隸獲得自由。
1865年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規定奴隸制或強迫奴役制,不得在合眾國境內和管轄范圍內存在。
1865年12月,《憲法第13條修正案》正式生效。自此,奴隸制在美國正式被廢除。
黑人奴隸制作為美國歷史上的一個黑點,也是無數美國人心中的一個揮之不去的痛點。
當然,針對這段歷史,在好萊塢影片中,有相當多的作品,都進行了解讀和反思。
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從何種角度、采用何種形式、寄托在何種故事之上,風格總是正統或者嚴肅的。
唯獨昆汀這個骨子里反傳統的異類,在《被解救的姜戈》中,以一種近乎戲謔的方式,來解構這段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
昆汀將這種膚間的對立,建立在了一個略顯荒誕的故事之上。
在這個故事里,一個幽默風趣、有正義感的醫生,帶著一個以守護愛情為源動力、實現自我解放的黑人不斷升級打怪。
很難想象,在如此嚴肅的背景里,膚色的對立竟然會建立在有色人種的愛情之上。
昆汀還十分雞賊地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置在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兩年。
這段時間,無疑是南北對立最為尖銳的時刻,也是大多數黑人開始覺醒的時刻。
也正是因為昆汀不按套路出牌的對這段歷史進行結構,使得《被解救的姜戈》這部充滿了昆汀慣有的暴力美學的電影,被很多人忽略了昆汀在電影中想要表達的關于膚色歧視的主題。
而想要看明白昆汀在電影中希望傳達的想法,有必要看懂昆汀在電影中拋出的這三個問題。
這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一點。
要知道,姜戈只是舒爾茨為了完成他的一個賞金任務而從奴隸販子中隨手買下來的一個黑人奴隸。
姜戈只要完成了他的使命,幫助舒爾茨找到目標人物,就已經與舒爾茨沒有任何關系了。
在當時的環境下,舒爾茨已經幫助姜戈實現了自由人的身份,這對于姜戈來說已是無上的恩德。
舒爾茨醫生,完全沒有必要,將自己置入重重險境,只為了將姜戈的妻子解救出來。
這就是昆汀雞賊的地方。他將問題直接拋出來,卻將答案分散開來隱藏在電影之中。
首先,來自德國的舒爾茨是反對奴隸制的,所以在通常情況下,他不會參與奴隸的買賣。
只是這一次,他實在需要奴隸姜戈的幫助。因為根據他所得到的消息,只有來自卡魯肯農場的姜戈見過布里托兄弟。
醫生需要姜戈的指認,才能完成他接下的賞金任務。
所以,在鎮上的酒館里,舒爾茨坦誠地對姜戈說:
"對于你,我有點進退兩難。一方面,我鄙視黑人奴隸制度,一方面,我實在需要你的幫助。"
而這個"進退兩難",在電影中除了表達舒爾茨面對奴隸制和姜戈的矛盾以外,還暗示著舒爾茨對于姜戈復雜的態度。
這個復雜的態度也是舒爾茨想要幫助姜戈的第二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便是他身上背負的責任。
在姜戈幫助醫生舒爾茨指認了布里托兄弟之后,舒爾茨如約給了姜戈自由身。
但舒爾茨還是對姜戈說:
"我從沒有給過誰自由之身,現在我給了你自由,我覺得我對你負有一定的責任。"
在舒爾茨看來,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當然,每一個既定的法則,也是神圣的。
如果姜戈沒有因為舒爾茨的干預而獲得自由,那么姜戈的生死,對于舒爾茨而言一點關系都沒有。
但是現在舒爾茨改變了姜戈的人生軌跡。
姜戈已然因為舒爾茨而獲得了自由的身份,如果姜戈因為不諳世事,盲目解救妻子,反而是自取滅亡。
這在舒爾茨看來,更像是將姜戈的生命,親手送上了死亡的道路。
所以他覺得他有責任幫助姜戈,在獲得了自由身份的同時,好好活下去。
舒爾茨幫助姜戈的第三個原因,便是姜戈的妻子名叫布隆希達。
這是一個美麗的德國傳說。
在這個神話故事里,一個名叫齊格弗里德,克服千難萬險、穿越熊熊烈火、打敗噴火惡龍,將美麗的布隆希達公主拯救了出來。
這個德國傳說對于生性爛漫的舒爾茨來說,是充滿魅力的。
"再說,一個德國人遇到了現實中的齊格弗里德,沒有理由不幫一把的。作為一個德國人,我有義務幫你,拯救你的愛人布隆希達。"
所以,舒爾茨有理由、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姜戈,拯救姜戈的妻子。
不管舒爾茨幫助姜戈的動機是否符合邏輯,但昆汀就是進行了這樣的安排。
最根本的,還是在于舒爾茨個人已經深入的平權意識。
不難發現,舒爾茨在整部電影中,都以一種完全平等的姿態在對待姜戈。
比如,讓姜戈騎著馬與自己并行街頭,完全不顧及旁人不解的眼光;在酒館里,親自幫姜戈倒酒,并與姜戈碰杯;耐心教導姜戈,并隨處強調姜戈與自己的平等待遇。
基于這種平權意識,舒爾茨醫生就產生了上述三種動機,幫助姜戈。
在電影里,坎迪和舒爾茨是典型的對立面。
這種對立首先體現在身份上,坎迪是莊園主,更是南方有名的奴隸主;而舒爾茨,卻是反對奴隸制的賞金獵人。
坎迪作為當地臭名昭著的農場主,視黑人為草芥。他公然用獵狗將黑人活活咬死或者分尸,將黑人放入鐵箱之中放在太陽下暴曬……
而舒爾茨,這次前往莊園,則是為了拯救布隆希達,也就是解放一個黑人的奴隸身份。
所以,舒爾茨和坎迪在立場上,便是對立的。
其次,兩人的對立,還來自于價值觀上的對立。
黑人在坎迪眼里,可以是奴隸、可以生意、可以是牛馬,卻唯獨不可以是人。黑人作為他的私有財產,是可以容他任意處置和擺布的。
但是正是這樣一個毫無人性、兇殘成性的奴隸主,卻用大仲馬名著里的人物來給奴隸取名字、卻在舒爾茨面前讓傭奏貝多芬的曲子。
這在舒爾茨看來,是無法接受的。
而這種對立,坎迪完全明白。
所以,握手在他看來很有必要。因為握手在南方意味著達成一致,意味著雙方對于彼此簽訂的這份協議十分認同、十分滿意。
這也就是相當于坎迪想要變相地脅迫舒爾茨,認同奴隸制。
坎迪不僅要從身體上讓舒爾茨妥協,還要從心理上擊垮舒爾茨。
所以簽訂了布隆希達的買賣協議之后的握手對于坎迪來說,勢在必行,他必須在這場較量中獲得全方位的勝利。
同樣的,握手對與舒爾茨來說,是背叛信仰的動作。
他可以為了信仰,不惜親身涉險幫助姜戈;他可以為了信仰,給予姜戈身心的自由。所以他不會為了全身而退去背叛自己的信仰。
這個詼諧浪漫且正義有原則的德國人,無法接受坎迪去破壞自己的底線。
所以,"握手"這個動作,被聰明的雙方,賦予了很高的意義。
昆汀也借由這個"握手"的動作,將南北雙方、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矛盾,表現了出來;借由著這個問題,將電影的主題拋了出來。
舒爾茨的袖珍槍,至少是有兩發的。
這一點在電影里交代過,舒爾茨的袖珍槍此前出現過一次,是帶著姜戈在小鎮上將比爾·夏普警殺時,當時的舒爾茨拿著袖珍槍,開了兩槍。
而舒爾茨槍殺坎迪,只開了一槍。
所以,舒爾茨槍殺坎迪之后,至少有兩種選擇。一是立刻尋找掩體,躲避來自坎迪隨從的致命一擊;二是立馬轉頭,在坎迪隨從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搶先干掉他。
但舒爾茨什么都沒有做,只是站在原地,雙手攤開,聳聳肩,說:"抱歉,實在忍不住了。"任由坎迪的隨從干掉自己。
為什么?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要明白舒爾茨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生命平等。
舒爾茨槍殺的每一個人,都是違反法律被通緝的犯人,只有兩次不是。
一是電影的開頭,舒爾茨救下姜戈之時,殺掉了兩個奴隸販子中的一個。在槍殺奴隸販子之前,舒爾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再三確認,自己是不是受到了生命威脅。
而對于沒有威脅自己的另一個奴隸販子,舒爾茨只是打死了他的馬,將他壓在馬下:"我怕你還沒三思就沖動行事。我殺你哥也是出于自衛。"
二是在帶著姜戈擊殺布里托兄弟之后,被莊園主深夜圍住,生命受到威脅,舒爾茨被迫反擊。
而舒爾茨槍殺坎迪之前,坎迪并沒有作出威脅舒爾茨生命的動作,舒爾茨槍殺坎迪純屬是因為他無法忍受坎迪對于他信仰的侮辱。
所以舒爾茨無法原諒自己的濫殺。
除此之外,舒爾茨的另一個原則是法則至上。
他所有的行事,都遵循著他的原則或者法律。而坎迪,一沒有威脅他,不符合他在威脅之下才槍殺對方的原則;二沒有觸犯法律,槍殺坎迪反而是違法行為。
所以,恐怕舒爾茨在動手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以命抵命的準備。
他既無法接受自己槍殺的這個行為,也深知即使自己從莊園里逃了出去,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他才選擇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做,原地接受"審判"。
昆汀在電影中,通過這三個問題,接連將黑人的覺醒、黑人與白人的矛盾、以及矛盾爆發時所出現的犧牲,表現了出來。
整部電影,就成了南北戰爭的一個縮影。
昆汀也通過這三個問題,塑造了一個堅定秉持膚色自由、生命平等、法則至上的原則的舒爾茨形象。
為了拋出并解答這三個問題,昆汀不惜用了兩個小時的片長,做了大量的敘事鋪墊和形象塑造,最后才在電影的后半段,將他代表性的暴力美學一次性釋放了出來。
這也使得整部電影里,舒爾茨的形象異常的飽滿、立體。從這三個問題出發來解讀《被解救的姜戈》,會發現,舒爾茨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