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奸60人,最小5歲,震驚世界的丑聞終于曝光…
看這部電影時,烏鴉內心掙扎了很久,糾結要不要把這篇推送寫出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因為我知道,它很可能會得罪我的一半讀者...
在得知電影背后真實的故事后,我終于下定決心。即便有一半人不待見這種題材,我依然要寫。
這件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女人們的談話》
一名女孩,正無助地躺在病床上。
她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只是覺得有些頭痛,似乎喪失了某段記憶...
她茫然地爬起來,發現身體有些不對勁。
她的大腿內側,布滿大塊大塊的淤青,正隱隱作痛...
她想起上一次,也是這樣,只記得自己從床上爬起來,下體陣陣流血...
母親聞聲趕來,心疼地抱著她...
又來了,魔鬼又來了...
在這個村子里,這樣的事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女人們會突然遭到襲擊,然后失去神志。
醒來后身上出現淤青、瘢痕,還有那些不方便說出口的痛苦。
村里的長老說,那是鬼魂,或是撒旦干的。有時還說,她們是為了博得關注,胡說八道。
只有經歷過的女人,才知道這有多么痛苦。
被襲擊的對象, 下至5歲,上至65歲...
那個5歲的小女孩,被襲擊后,高燒不退。
母親抱著她,徒步走了一整天,終于到了移動診所,求來幾片抗生素,這才保住性命。
一個十多歲的少女,經歷過那事之后,剪掉長發,戴起帽子,從此,再也不和人說話,除了孩子。
人們都說,她不做女人了,把自己當成了男人。
還有人遭到襲擊后,上吊自殺了,留下一個女兒,孤苦無依...
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年。
直到有一次,女人們合伙抓到一個歹徒,終于看清他的臉...
她們把他關起來,又逼著他供出其他人。
女人們這才知道,這幾年來,她們經歷的,是一個天大的謊言。
村里的所有男人,合謀起來,用噴牲口的麻醉劑,迷暈村里的女人,再強奸她們...
女人們非常生氣,將這事告到鎮上的法庭。
襲擊者被帶走了,但全村的男人們,大老遠跑去城里,為強奸犯作證,幫他交大筆保釋金。
她們的父親、兄弟、丈夫,沒有一個人站在她們身邊。
最后,女人們只得到2天時間。
2天后她們要決定,是否原諒那些男人。
選擇原諒,從前的生活會繼續,但沒人保證她們從此不再受傷害...
如果不愿意原諒,她們就會被趕出村子,從此再也見不到丈夫、父親、兄弟或兒子。
決定權第一次被交給這群女人,她們連字都不識,卻即將為全村的命運作抉擇。
一場為期兩天的討論會,在女人之中展開了...
電影《女人們的談話》根據同名暢銷書改編,于2022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提名了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獎。
一同角逐這個獎項的還有《西線無戰事》《阿凡達:水之道》《瞬息全宇宙》等大熱的電影。
《女人們的談話》陣容非常強大,邀請到了一群當紅女演員。
魯妮·瑪拉,曾在《社交網絡》中飾演令扎克伯格傾心的女大學生。
《社交網絡》
克萊爾·芙伊,因出演《王冠》獲得了艾美獎。
《王冠》
杰西·巴克利,在《切爾諾貝利》《冰血暴》等經典作品中都有精彩表現。
《切爾諾貝利》
《冰血暴 第四季》
令人驚訝的是,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也來本片客串,出演了一個戲份不多的角色。
這些女明星,放到其他影視劇里,都是能夠獨自撐起一部戲的存在,是當之無愧的女一號。卻都愿意在這部,可能不會太熱門的片子里,分得一個曝光量不太多的角色。
而這部電影中唯一一個正面男性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本·衛肖出演。
他曾在《香水》《云圖》等電影中都有著精彩演出,還獨挑大梁,參演了去年熱播的英劇《疼痛難免》。
《香水》
《云圖》
《疼痛難免》
這不是本·衛肖第一次出演女性主義影視劇,2015年他也出演了《婦女參政論者》,這是一部講述20世紀英國女權運動的電影,烏鴉曾經推薦過。
熟悉他的觀眾會發現,本·衛肖經常參演這類為少數群體發聲的電影,不知道這是否與他同性戀身份有關。
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一部女性主義電影里需要一個男人,那這個人幾乎可以說非本·衛肖莫屬。
《婦女參政論者》海報
《女人們的談話》與常規電影有些不同,它的場景比較單一,基本只在歐美鄉村的一處谷倉里。
情節也非常簡單,就如同它的片名一樣,圍繞女人們就是否離開村莊展開,只是一場女人們的談話。形式上,更像舞臺劇。
電影大段大段的對白,冗長的臺詞,讓本片顯得有點枯燥。它的豆瓣評分只有7.2,可看性不強,也并不適合所有人。
但片中對女性主義的討論,以及提供的不同視角,放在女性主義逐漸被妖魔化的今天,卻特別值得我們關注。
故事原型與影片開頭所交代的相似。
2014年,玻利維亞某個少數教派聚集的社區,發生了一起惡性事件。
有8名男性集體強奸了當地60名女性,受害者年齡從11歲到47歲不等。
他們在夜里用一種噴射麻藥襲擊女性,迷暈對方后強奸。
警方抓到他們后,他們大言不慚地否認這些行為,并說村里的女人是被魔鬼攻擊了。
這8名男性的年齡,從18歲到41歲都有...
圖片源于網絡
原型故事或許有些聳人聽聞,改編成電影后,導演刻意模糊了時間和背景,讓這個故事看上去能夠發生在任何國家的任何年代。
尤其是,片中塑造的幾個女性形象很典型,為這部片子增添了寓言色彩。
奧娜,女人中最博學的一個。
她第一個提出,我們可以平等地為自己爭取受教育的權利,村子里大事的決定權。
這像不像是社會上較為理性的女權主義者?
奧娜也被人強奸了,正懷著強奸犯的孩子。
可她卻很大度,認為男人雖然做出這種事,卻也是被村里的大環境束縛,本質上也是受害者。
奧娜的觀點很理智,在父權社會的壓迫下,男性的確也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但這樣的觀點,往往被很多人認為太圣母…
莎樂美,最憤怒,最極端。
她認為,必須要反抗,向男人們宣戰。如果不去抗爭,女人們根本沒法保護自己。
她總是顯得很狂躁,仿佛下一秒已經就要拿著武器朝男人們沖過去…
莎樂美的形象,像極了現在的極端女權者。她們時刻憤怒,大事小情都會扯到平權,卻因為矯枉過正適得其反,在網上常被人調侃“禁止隨地大小拳”…
與現實相似,片中的其他女人總是嫌莎樂美太沖動,卻往往忽略了,莎樂美4歲的女兒,是強奸案的受害者…
莎樂美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她遭受了更徹骨的痛。
瑪麗切,雖然身為女人,卻幾乎被男性同化。
她認為,大家都不認字,離開村莊不會有好下場,抗爭只會讓日子變得更糟,什么也不會改變。
這像不像事當今社會上,對男權社會已有的不平等現狀麻木,欣然接受,甚至對女權嗤之以鼻的女性…
這樣的人似乎很可惡,尤其是在女性主義旗幟越來越鮮明的當下,她們顯得頑固不化,甚至是令女性地位倒退…
但殊不知,瑪麗切從小就被規勸做一個聽話的乖女孩,甚至在她屢次被丈夫家暴時,身邊的人依然在勸她忍讓。
瑪麗切這類女性,并不是女人中的叛徒,而是不折不扣的,父權社會的高壓所催生的,畸形的產物…
事實上,這三種人正是代表著提起女權時,三種不同的女性聲音。
較為理性的,試圖發聲,用微薄的力量去影響更多人,從而改變一切;
偏激一些的,則顯得憤怒,總是傷及無辜;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對抗爭者嗤之以鼻,冷嘲熱諷,讓人恨鐵不成鋼…
這三種聲音匯集在一起,相互拉扯,產生分歧,讓人質疑女權似乎已經變了味,被妖魔化…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似乎漸漸忘了,女權其實是平權,女性主義本質上是為弱者爭取更多權力,構建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
當一個社會正處于劇烈變革階段,產生異樣的質疑聲并不奇怪。
一百多年前,埃米琳·潘克赫斯特領導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時,也是如此。
在一次又一次被認為是小題大做的演講中,在一次又一次略顯偏激的集會中,她們讓理性的聲音越傳越遠。
有更多的女人、甚至男人認可了她的觀點,她對于平權世界的美好構想足以打動那些曾質疑她的人…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最樸素的愿望,追求著一個平等的世界,一個公正的世界,一個每個人都有權力去選擇的世界…
而這,與女性主義所努力的方向,并不相悖。
我們每個為女性主義發聲的人,其實正是《女人們的談話》中,那些聚集在谷倉里,討論是去是留的女人。
我們各執一詞,抒發各自不同的觀點。
但最終我們的目的,不過就是保護更多的女人和女孩,不受男權社會帶來的傷害,爭取受教育的權力,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決定可以成為自己是誰的權力…
而這,甚至是哪怕不知女權為何物的女性,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我們不怕有質疑聲,爭吵聲,我們的社會正是因為有了分歧,才能向前進步。
我們最怕的,是沉默,是妥協,是默不作聲…
我們女性主義者,應當團結在一起,讓我們的聲音越來越大,越傳越遠…
只有這樣,那個我們理想中的世界,才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