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在線高清觀看,七武士
黑澤明作為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中的一顆璀璨之星,其作品的思想內涵必然引人深思,經典之作《七武士》更是引得人們頻頻點贊、嘖嘖稱奇。里面塑造了七位性格相貌截然不同的武士:正義大氣的勘兵衛、善良仁義的七郎次、豪情個性的五郎兵衛、執著勇敢的勝四郎、細膩活潑的菊千代、詼諧沉穩的平八、深沉雋永的久藏,《七武士》的成功不僅在于情節、燈光和演員的完美配合,更在于通過影片所展示出的復雜人性內涵。通過電影平和地講述人性,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隱秘是黑澤明的拿手好戲,人人評論《七武士》多看其中菊千代的復雜性格,卻沒人細品勘兵衛的完美與凄涼。
在黑澤明的作品中,仿佛永遠沒有絕對的優勝者,我們常能從多種角度來解讀生活和人性,《羅生門》中勇敢正義的強盜多囊丸,柔弱堅貞的真砂,平和淡然的武弘這些都是人物本身對于自身的看法,在美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虛偽。但《七武士》中的勘兵衛則是相當完美的,這種完美不是由他自己進行評判,而是由他身邊的其他人物來反映——當勘兵衛假裝和尚智取盜賊救了孩子性命之后,身后出現了三撥人:農民們開始關注他,想請他做護衛;菊千代緊緊尾隨想一探究竟;勝四郎更是五體投地想拜他為師。又如后期招募武士時,五郎兵衛加入這場“毫無勝算的戰爭”是因為勘兵衛的個性吸引了他,“人生難得一知己也”愿意為這樣一個值得交的朋友拋頭顱、灑熱血。這種完美不僅來自于黑澤明本身對于日本武士精神的認可與感動,更是對自身內心情感的表達和抒發。
如果說《羅生門》揭露人內心深處之惡,那么《七武士》則是黑澤明對理想中的武士精神的真實反映。黑澤明出生于日本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嚴格的家教使他對于武士精神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武士精神不僅是日本歷史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更是其自身家族中傳承的精神符號。盡管武士階層隨著時間逐漸沒落,但深埋在他骨子里的傲氣與對英雄的認可崇拜不減分毫。徐克先生曾經評價:黑澤明電影里的人物,大部分是悲觀生命里的積極者,他們的價值觀從來不會被現實的社會污染,當中的人物不時為更崇高的理想作出犧牲,令人傷感,但始終維護著人類的希望,是一種有份量的影響。
黑澤明對勘兵衛的塑造展示出真實且崇高的武士形象,他處于七武士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為他的積極推進才組成了這樣一支所向披靡的戰隊。
他有勇有謀:面對手握人質的盜賊毫不畏懼,機智應敵;
他氣度非凡:面對勝四郎的佩服與求師他謙遜友好,態度平和;
他知人善任:面對招募中的武士人選他謹慎認真,細心真誠;
他俠者氣度:面對一場將會犧牲巨大的戰爭傾心竭力,絕不退縮。
用鮮血和生命去換“一碗白米飯”,這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的簡單戰爭,而是對于自己的一份承諾,一種盡自己所能幫扶弱勢的俠者氣度。勘兵衛這個人物,正因為他多方面的完美才讓人覺得有血有肉,拜服萬分。菊千代從來是個引人爭議的人物,因為他身上既有地痞流氓的氣息,也有武士精神的顯現,但勘兵衛不同,他是個徹徹底底的武士。
“武士階層產生于日本的平安朝后期,在此之后一直在日本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鐮倉幕府成立之后,武士階層更是掌握了日本政權長達七百余年之久,于江戶時代達到了頂峰”[1],而根據電影中菊千代的“家譜”信息,故事發生的背景是1587年。前一年,豐臣秀吉完成統一大業,距離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還有17年。這是個天下初定,秩序未定的時代。隨著戰爭的結束,武士們紛紛無用武之地,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專業的訓練,為自己效忠的統治階級盡心竭力,卻在戰爭結束之后無處安定,四處漂泊。面對這樣的情形,勘兵衛是失落的,也是無力的,但他并沒有反抗歷史潮流的能力,在漂泊的人生中,面對秩序未定的社會,以他自己的方式獨守“武士精神”。
《七武士》中每個武士加入隊伍之前都有一段小故事,最先出現的武士就是他了,影片中并沒有從正面的角度描寫他的武藝高強,而是在他與盜賊的對峙中展示出他的智謀,趁盜賊分心之時,他一把救出嬰兒,盜賊跑出屋外后幾秒鐘突然倒地。沒有人知道在屋中兩人是如何交鋒,但通過對盜賊下場的觀看,觀眾可以自然而然地想象出屋內的搏斗場景,與后期武藝高強的久藏與人對決的直面展示不同,這種表現方式給了觀眾更多想象的空間,從這里的巧妙也不難發現導演對于勘兵衛的重視。但正是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的武士在面對勝四郎的追隨時稱“我這個人沒什么特別,只是打過不少仗,但都是敗仗,跟著我這種倒霉蛋,沒什么好處”。武士為君主效忠而封官厚祿,但天下即將大定之時武士也失去了原有的價值,浪人們四處漂泊、四海為家,個中滋味只勘兵衛才清楚。
在戰爭中幸運逃生,身為武士卻開始挑起扁擔在街上賣貨的七郎次;為了一點口食甘心去為人砍柴,并自詡“砍柴神功”的平八;甚至在戰爭結束之后,握著自己的隨處漂泊的勘兵衛……他們都是歷史滾滾向前的遺留者,在勸勝四郎不要跟著去殺山賊時,他說:“我像你這么大時,也想過憑自己的本事作戰立功,然后當一城之王,但是想著想著已白發斑斑。”曾經的勘兵衛也必然是充滿傲氣和理想的武士,但是隨著接連的戰爭,戰敗后成為浪人的他也淪落至“餓肚子”的武士,曾經的英雄豪杰如今也為了生計而奔波,他見證了武士階級的衰敗,也曾失落與無奈,但依然緊握自己的默默向前。
整裝到來的隊伍從來到村莊不受待見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這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階級的局限性使得兩個階級難以融合與跨越。在對農民們進行戰爭訓練時,偶然間發現的槍支引起了武士們的注意,原來在此之前村民們是依靠殺死落難武士來獲取武器。原來自己保護的對象曾經也可能是屠殺自己的惡魔,得知此事的武士們憤怒又寒心,但在聽完菊千代的陳述后,勘兵衛又流下了同情的眼淚。戰爭給農民們帶來了太多傷痛,他們也只是亂世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戰爭中的底層人物,沒有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就是踏實又精明地守好自己的房屋土地。對此,勘兵衛和隊伍的其他武士們選擇了忍讓和化解。
在進行農民軍隊的安排部署時,勘兵衛一直是抱著孩子與長老、村民們進行溝通,這一細節表現出勘兵衛的仁愛之心,也表現出武士們和村民們關系的暫時融合。面對不愿意放棄自己房子只想顧著小家的村民,一向溫和沉穩的勘兵衛第一次拔出,大聲斥責“保衛別人,才能更好地保衛自己”,村民們好像只是時代的受害者,單純而勤懇地學習著武士們教授的事物。但隨影片的不斷發展,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浮出了水面:看似單純的村民們把女人和美酒美食藏了起來;萬造其實養的是個女兒但一直欺騙武士說是兒子;志乃和勝四郎結合后他的父親對她拳打腳踢,第一句話是“怎么可以和武士結合”……大戰前夕,農民們享用著美酒與美食,然后再不好意思為武士們遞上一份,勘兵衛與久藏自嘲無奈一笑——原來他們從來沒有把武士當成自己人,而武士卻為他們獻上了生命。
在影片的最后,七武士只剩下三人,面對著曾經戰友的墳墓和埋葬了在戰斗中死去的農民們的小山坡,村民們在這個小山坡旁繼續耕田、甚至敲鑼打鼓鼓勵勞作,期待來年的收成。仿佛過去幾天的廝殺和流血僅僅是過客身上發生的故事而已。勝四郎和志乃在戰爭結束之后并沒有走到一起,一向勇敢的志乃選擇了逃避,農民與武士仿佛永遠走不到一起。農民們懦弱、愚昧且生命力頑強,武士階級作為受過高級培養的群體自然有著較高的人生追求,但最后活得開心坦蕩的卻依然還是這樣一群受著壓迫的底層的人們。“贏的是那些農民”,勘兵衛說完這句話,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影片也戛然而止。
好的電影總能通過鏡頭反映復雜人性,通過這些鏡頭語言我們更加了解這些難以言說的隱秘。從電影中讀到各個階層和各個人物的無奈與苦楚,對電影中的人物有個更新的認知,對照自身的同時,也對時代生活真實面貌有一個更為全面的理解——這也是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原因。
[1]潘暢和,張建華.論日本的武士、武士政權及武士道[J].東疆學刊,2012,29(02):9-15.
文/袁昊
編/肖洋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