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如意的圖片大全,面食如意花饃的做法
柿子,在家鄉關中平原,是再尋常不過的水果。深秋,柿子熟了,人家的門前院落,好似掛了幅濃墨重彩的油畫,畫面上一盞盞火紅的小燈籠,喜慶熱烈,一掃秋末的凋敝。
柿子,它是在家鄉扎下了根。人多的莊院有,荒僻的山腳,田間地頭,也都有它的身影。植在庭院的柿子,人們采摘了,吃鮮柿,削了皮曬柿霜,待放軟了拌炒面粉,烙甜糯的柿子餅,吃法多樣。
長在田野的柿子,如今,鮮有人去摘了。一天天,它們在枝頭兀自紅艷,伴著天光初綻,暮色四合。有的凋落在泥土,有的倔強立在樹梢,任由鳥兒啄食。待初冬覆雪,那紅紅的柿果,足以媲美傲雪的梅花。
從前,柿子可是高居廟堂,民間難覓其蹤影。公元前130年,司馬相如在《上林賦》記載上林宛內所植果樹“盧橘夏熟,黃甘橙榛,枇杷燃柿”。燃柿,即柿子。柿子顏色金黃,盡顯富麗高貴,蒙天子青睞,植于皇家園林,宗祠,帝王陵。
帝王對它贊不絕口。南朝梁簡文帝《謝東官賜柿啟》夸贊“懸霜照采,凌冬挺潤,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雖復安邑秋獻靈關晚實,無以匹此,嘉名方茲擅美”。南朝江夏王劉義恭亦夸“垂賁華林園,柿味滋殊絕。”
到了唐宋,柿子已移步民間,被廣泛種植。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
隔窗愛竹有人問,遣向鄰房覓戶鉤。
——唐·李益《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
秋高氣爽,詩人去安國寺紅樓院拜訪朋友詩僧廣宣,寺門上鎖,未遇。卻遇到了安國寺最美的秋景。柿子紅彤彤,霜染柿葉,朱果紅葉,紅樓翠竹映著澄澈藍天,如此美景,詩人怎愿離去?找鄰居開了寺院門鎖,悠然漫步,欣賞這宜人秋色。
慈恩寺和柿子,頗有淵源。
唐朝著名畫家鄭虔習畫,苦于無紙張,便住在慈恩寺,收集深秋的柿葉,用以題詩作畫。天長日久,存了幾間屋子的柿葉。《文藝傳·鄭虔傳》記載“虔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于是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肄書,歲久殆遍。”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亦有“柿有七絕,一壽、二多蔭、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
自問有何惆悵事,寺門臨入卻遲回。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葉紅時獨自來。
——唐·白居易《慈恩寺有感·時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詩人常去慈恩寺散步。秋天的慈恩寺,柿葉紅遍,柿果累累,詩人卻在寺門外徘徊惆悵,無心欣賞美景。知己李杓直病逝,元稹臥病,任秋景美如詩畫,詩人也是沒有心情去品賞。
家鄉人精于面食,面粉和柿子可以做出美味。西安名小吃黃桂柿子餅,食材選用臨潼出產的火晶柿子,甜糯綿軟。然再好吃的柿子餅,也比不上記憶里外婆烙的柿子餅。自然放軟的柿子,外婆不舍得吃,總要留些顏色最紅,個頭最大最圓的柿子。外婆說這樣的柿子烙的餅最甜。
等到我們孫輩回去看她,外婆坐小竹凳守著平底鍋,文火慢慢煎柿餅,鍋鏟小心翼翼翻餅面。待餅兒圓圓,焦花均勻,外婆一個個盛在盤子里,笑瞇瞇看著我們吃。
柿子拌炒面,是另一種吃法。缺糧的年代,柿子可以頂糧。外婆先蒸了面粉,后小火慢炒,加些細鹽五香粉,炒至微黃。剝了皮的軟柿,拌上炒面,甜糯里帶著點咸,中和了柿子的甜膩。既是可口的零食,又可替代主食,當做一頓飯。只是,吃柿子拌炒面,要遵循食不語的古訓,若是開口說話一不留神,就容易被炒粉嗆到。
柿子看著不起眼,齊白石先生卻喜之。大師畫柿,并自稱柿園先生。柿諧音事,柿柿如意,柿柿順心。花鳥魚蟲,尋常果蔬,都被大師賦予了靈魂,畫作鮮活靈動。這平淡溫暖的市井味道,才是生活的真諦啊。
-作者-
童話,喜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