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菜燒黃花魚圖片-怎樣燒雪菜黃花魚湯
說起巴金先生愛書,總會提及這么一段故事:在上海解放前夕,巴金省吃儉用還是要買書,其妻蕭珊只能買價格低廉的黃魚,再和用鹽腌制、晾干的青菜,制成黃魚饌,支撐起一家幾口半年的伙食。
不過,現在看來,能天天吃上一次黃魚,其實也不算凄苦。尤其是把黃魚和腌制青菜組合做成的那道菜,就頗有“雪菜燒黃魚”的姿態。作為江浙一帶的經典名菜,黃魚和雪菜的組合,到底憑什么能風靡一方成為經典呢?
風靡一方的搭配
說起“黃魚”,大家可能會立馬聯想起好幾個相關的名字來,比如“黃花魚”“大黃魚”“小黃魚”等等。在不少人眼里,它們沒什么特別大的差異,但隱隱之中又似乎并不一樣。其實這些“黃字輩”的魚兒們,來來去去就是“小黃魚”和“大黃魚”兩個品種間的不同稱呼:“黃魚”大多時候指“小黃魚”,顧名思義就是個頭較小、多產于我國長江以北的沿海地區;而“黃花魚”則多指“大黃魚”,個頭相對小黃魚要大,多產于長江以南的沿海。而從食用價值、風味上來說,小黃魚和大黃魚之間的口味倒是十分相像的。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并不會太在意它到底“小”還是“大”,通通統稱為“黃魚”。
然而,在食用黃魚的方式上,南北方人倒是存在差異的。首先,南方人尤其是廣東人,大多喜歡將黃魚煎封,或者油鹽清蒸。而往北邊的地方,則口味眾多,常見的有鹽腌過后做成的黃魚鲞,還有江浙流行的筍尖豆腐清燉小黃魚、醬煮煙熏黃魚等等。而最風靡一方的一道家常黃魚的做法,也是源于江浙菜系,名喚“雪菜燒黃魚”。據講,這道菜在清朝時期已經廣為人知,到民國時期更是盛行,文章導語里提到的巴金先生的故事,其實也是“雪菜燒黃魚”的一個例子。
雪菜與黃魚可謂絕配。在浙江寧波,雪菜燒小黃魚也叫“大湯黃魚”,被奉為寧波菜之魁首、海鮮之至尊,水多湯寬,味濃料鮮,雪菜酸脆、魚肉鮮嫩,小黃魚用雪菜“吊”出來的鮮味,鮮掉眉毛,讓人欲罷不能。
時至今日,“雪菜燒黃魚”依然是很多人心目中最為典型的黃魚搭配,那么,雪菜和黃魚,到底為什么能一枝獨秀,成為有口皆碑的家常菜固定搭配呢?
雪菜配黃魚可鹽可甜
在廣東人眼中,雪菜與沖菜、咸酸菜是差不多的產物。事實上,它們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大多取材于芥菜(或芥菜的變種,比如,雪菜的“前身”是芥菜的變種雪里蕻),只是在腌制時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配方和工藝,比如雪菜,它更注重原色、原味,很多時候顏色還是淡黃甚至青綠;而廣東的沖菜,鹽咸味十足,香勁夠,大多腌得半透明,或者呈褐黃色。
而雪菜和黃魚的搭配,就是相中了雪菜較為中肯的鮮味和咸味。
吃過黃魚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小黃魚還是大黃魚,肉質細嫩,鮮甜味足,故而決定了黃魚在蒸、湯、煮、煎這些做法上都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蒸”這一種做法,黃魚在湯、煮、煎的時候,都需要用到鹽這一百味之君子,一來,將魚的鮮美吊出來;二來,令其肉質更為致密結實。因此才有了像黃魚鲞(鹽腌小黃魚)、煙熏這些做法。但很多時候,黃魚的腌制不需要太長時間,否則味道會變得很咸。因此,無論在南北方,吃黃魚時,稍腌、少鹽都是秘訣。
長江河海鮮魚專家謝先生提到,黃魚伴鹽,甚至伴醬,是長江一帶的人的傳統吃法。這一是緣于黃魚自身的特點,二是緣于浙菜魯菜都有重甜、重咸的習慣。但對于小黃魚本身的鮮味,人們還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在處理黃魚時,還是會考慮到淡化味道的處理。譬如用冬筍絲(干)、蘿卜干等來搭配。而雪菜作為一種既含鹽分,但又不會太咸,并且具備一定蔬菜香味的食物,它與黃魚之間就能產生比較好的共鳴。
同時,相比于冬筍絲(干)、蘿卜干這類同樣帶有鹽分的食物,雪菜還有一股天然的微辣味道,這種味道有利于滲入和刺激黃魚的味道,同時還能代替蔥、姜進行除腥,可謂一舉三得。
故此,流行于江浙一帶的“雪菜燒黃魚”,不但體現了人們的口味食俗,還體現了悠久的飲食智慧,是值得大家借鑒和學習的。
雪菜燒黃魚
材 料
小黃魚2條,雪菜、黃酒、小蔥、姜片、蒜瓣、鹽、糖適量。
做 法
1.小黃花魚去內臟洗凈后,魚身上淺淺地切一字刀,加入適量鹽、糖、黃酒、姜片、小蔥腌15分鐘;
2.雪菜先清洗兩遍,然后放入開水中焯水,再次煮開就可以撈出,切成小段備用;
3.鍋中倒入油,微熱時放入姜片、蔥段、蒜瓣,中小火煸出香氣后撈出姜、蔥、蒜,保留油;
4.腌好的魚用廚房紙巾擦干,放入鍋中,中火煎成兩面金黃色;
5.將切好的雪菜和油煸的蔥姜蒜放入鍋里,加入水、黃酒和魚一起大火煮開,中火煮七八分鐘,最后大火略微收一點湯汁即可。
烹 飪 技 巧
1.小黃花魚很嫩,煎的時候最好用不粘鍋,否則很容易散掉;
2.魚不要煎得太老,因為黃花魚本身肉質細嫩,煎后還要煮;
3.雪菜很咸,所以在做菜之前一定要用清水泡一會,先洗兩遍,再焯水,去除多余的鹽分,在烹飪時,鹽要少加,或者不加,醬油也要少加,否則影響雪菜的顏色,成菜賣相就不好看了;
4.這是一道湯菜,湯汁根據自己的喜好保留。單獨煮好面條,再下到湯里,就是鮮美的黃魚雪菜面。
圖文 | 馮睿峻
編輯 | Q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