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月餅是什么—上海月餅特產
中秋節(jié)
昨天,上海市民冒雨排長隊買鮮肉月餅“又雙叒叕”上了熱搜。中秋節(jié)臨近,在南京路步行街一些老字號食品店門口,市民排長隊購買鮮肉月餅,隊伍里中老年人占大多數,排了百余米。老字號月餅究竟有什么魔力,讓上海人趨之若鶩?今天,海岸君盤點了幾家滬上知名月餅,不妨來嘗一嘗!
龍華凈素月餅
龍華凈素月餅作為上海市級非遺技藝之一,最大特色在于“千層酥皮”。多年來一直堅持手工制作,經過老師傅巧妙純熟的手藝,完美復刻了手工包制的韌度及溫度。輕輕一捏或輕咬一口,酥皮都會簌簌掉落。層層疊疊的酥皮包裹著餡料,即使出爐后擺上一天,不必加熱,吃口依然酥松爽脆。
目前,龍華凈素月餅售有糖醇百果、糖醇苔條果仁、糖醇紅豆沙、糖醇綠豆沙等多個品種。
品嘗地:龍華路2787號
杏花樓廣式月餅
這幾天,在福州路上的杏花樓總店,不少市民前來選購月餅,有些消費者從閔行、青浦驅車而來,心心念念的還是杏花樓的王牌產品“四大金剛”——椰蓉、豆沙、蓮蓉和五仁。據悉,去年杏花樓的月餅銷售達到了6億元。
有趣的是,上海的“廣式月餅”不是從廣東傳進來的,而是在上海的廣東人首創(chuàng)的。杏花樓約從1928年開始制作和經營月餅。剛開始賣月餅,他們在中秋節(jié)前一個月就向報紙預定廣告版面,這個廣告沒有圖畫和文字,就是一個大大的圓圈,直到中秋節(jié)前,在這個大大的圓圈里出現了嫦娥奔月的圖案,上海人恍然醒悟,這是杏花樓的月餅廣告,使杏花樓月餅一炮打響。
品嘗地:福州路355號
鮮肉月餅
上海的中秋節(jié)一定不能沒有鮮肉月餅。松軟的酥皮裹著鮮美的肉團,真是讓人甘心排隊。真老大房、光明邨大酒家、第一食品商店等老字號,隨便挑一家味道都不錯。
最近一段時間,光明邨的隊伍已經從店門口排到了成都南路的轉角處。而“堅持傳承”就是光明邨最大的特色。堅持純手工制作、精選精瘦比例剛好的肉餡兒、特色的兩面煎平底鍋烤,一鍋月餅大約要烤30分鐘至40分鐘,用小竹片翻3到4次。
上海的鮮肉月餅大抵有烙和烤兩種,光明邨是前者,真老大房是后者。制油酥、打皮子、卷皮、揪段、包餡,去頭烤制的蘇式月餅,油酥皮一定要均勻,皮和餡料要成比例,肥瘦相間才能汁水足、味濃郁。
品嘗地:南京東路536號真老大房;淮海中路588號光明邨大酒家
京式翻毛月餅
翻毛月餅聽上去有點陌生,其實這個的命名來源于一個典故。相傳有一回慈禧太后牙口不適,看桌上的月餅,以為很硬,手拍桌子大發(fā)雷霆,結果那月餅酥皮飛起如雪白的鵝毛,老佛爺便拿起嘗了一口,鮮香軟糯,十分喜悅,便賜名“翻毛月餅”。
月餅的酥皮表面有著好看的螺紋,輕輕一碰酥皮就落到盤子里。翻毛月餅的皮子是淡而無味的,但與百果餡料同嚼,糯軟香甜至極。即便存放幾周,翻毛月餅的酥皮依然細、薄、脆。趙珩的《老饕漫筆》曾對翻毛月餅有最為細致而生動的描述:“薄如粉箋,細如綿紙”。
品嘗地:蘭溪路125號曹楊商城1樓“悅來芳”
老橋頭酥式月餅
老橋頭酥式月餅是浦東新區(qū)非遺技藝之一,起初的流傳地在六灶、三灶地區(qū),發(fā)祥于惠南鎮(zhèn)。
據清《光緒南匯縣志》“風俗·茶食”的記載,老橋頭月餅因惠南鎮(zhèn)的乾隆皇帝的國師顧成天而聞名。有一年,國師住在浦東太平橋畔(當地人亦成為“老橋”)的同學,帶著兩盒月餅去敘舊。顧成天品嘗了月餅后,連連稱贊,問同學是在哪里買的,同學便回答是在六灶老橋頭買的,于是“老橋頭月餅”就傳開了。
“老橋頭酥式月餅”,主打產品為鮮肉月餅,也做白果和豆沙月餅。在制作這些月餅時,其工藝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制作面粉團時,要采用獨具浦東傳統特色的“三揉三醒”的“醒發(fā)”工藝,“起酥”時要捏20層。
因此,老橋頭酥式月餅的鮮肉月餅餡鮮嫩鮮美、多汁鮮甜、咸香酥松的特征;白果月餅具有松香的特征;豆沙月餅具有甜而不膩的特征。
品嘗地:聽悅路西門路口320號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任天寶
圖 片 | 幸福惠南 徐匯文旅 人氣美食 解放日報
編 輯 | 任天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