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蛋糕創(chuàng)意取名,四種水果的蛋糕名字
巴斯克、蛋糕卷、磅蛋糕……搜索蛋糕甜品店里的商品,總少不了這些品類。今天想介紹兩款小眾蛋糕,都來自遙遠的歐洲,從經(jīng)典的蛋糕中說不定可以獲得一些新靈感,讓蛋糕店的品類有些小小的不同。
圖片 from easy cake
在之前系統(tǒng)介紹蛋糕的文章里,蛋糕大致可以分為海綿蛋糕、戚風蛋糕、重油蛋糕、芝士蛋糕和慕斯蛋糕,這兩款小眾蛋糕,屬于海綿蛋糕里的一種,造型有點像三明治,從名字上就很有年代感:victoria spone cake(維多利亞蛋糕)和Kardinalschnitte(維也納主教蛋糕)。這兩塊蛋糕都誕生于很早以前烘焙原料相對匱乏的時期,基本只用基礎(chǔ)食材,滿足口腹之欲。來到現(xiàn)代,這些小蛋糕依舊很好吃,在調(diào)味和搭配上再次展現(xiàn)主理人的新巧思。
維多利亞蛋糕
外表非常平平無奇的一款蛋糕,像是個蛋糕果醬三明治,吃起來蛋糕體軟軟彈彈,酸甜的果醬中和黃油的馥郁香氣,樸實簡單的好吃。
圖片 from lilo coffee
維多利亞蛋糕的歷史
這塊蛋糕從名字就知道來自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它的誕生和女王的一位朋友,公爵夫人安妮·羅素有關(guān)。那時候晚餐基本是在晚上八點到九點進行,在午餐和晚餐的空隙時間自然會感到強烈的饑餓,所以她要求把一些茶和輕食送到她的起居室。之后她開始邀請朋友和她一起共享這種形式的聚會,其中一位朋友就是維多利亞女王本人。在獲得認可后,這種習俗開始從上層社會流行。這就是如今所謂的下午茶的由來,維多利亞蛋糕也就是在這個期間誕生的。
蛋糕胚的好吃主要來源于黃油,制作上和磅蛋糕很相似,都是面粉:黃油:糖:雞蛋=1:1:1:1,放置順序有些不同,烤色比磅蛋糕重一些,口感上偏松軟。中間夾著的水果醬,隨著季節(jié)更換,也可以加奶油,給了主理人更多創(chuàng)造性。
圖片 from mimi_.table
造型上可以做成長方形,或是一人食的小蛋糕形狀,很是靈活。
圖片 from pixabay
維多利亞蛋糕在日韓的甜品店和咖啡店非常常見。開在東京澀谷區(qū)的sunday bake shop,一周只營業(yè)三天,維多利亞蛋糕就是常備款,根據(jù)季節(jié)更換果醬,今年夏天的檸檬大黃果醬,明媚的酸味夾在海綿蛋糕里,非常美妙。
圖片 from sunday bake shop
韓國首爾一家人氣甜品店,名字就叫victoria bakery,主理人在維多利亞蛋糕上進行了很多創(chuàng)意,今年的萬圣節(jié)蛋糕是一塊夾著覆盆子果醬的黑芝麻海綿蛋糕,最上面的奶油很像一個個探出頭的小鬼魂~
圖片 from victoria bakery
維也納主教蛋糕
雖說入口即化這個詞已經(jīng)被用爛了,但是用在這塊kardinalschnitten(維也納主教蛋糕)上確實很合適。
圖片 from lilien berg
維也納主教蛋糕的歷史
誕生于1933年大會期間,為了紀念當時的樞機主教,咖啡&甜品店Heiner創(chuàng)造了這塊蛋糕。從外表上看,最上層兩條相交著的蛋白霜和海綿蛋糕體,分別象征會旗的白色和黃色花紋。德語“kardinal”是指樞機主教,“schnitte”是“切”的意思,指的是四方形的蛋糕,所以在國內(nèi)也稱四角蛋糕。
在甜品師安食雄二(以動物造型甜品和安食卷出名)的店里,常備蛋糕之一就有Kardinalschnitten。 整塊蛋糕上下由一條蛋白霜??一條海綿蛋糕??一條蛋白霜??一條海綿蛋糕烤制而成后,中間夾上咖啡味奶油,或者莓果果醬,最后組裝而成。
圖片 from sweets garden yujiajiki
輕盈是這塊蛋糕最大的賣點,烤的蓬松而酥脆的蛋白霜,抿一下就化,讓甜度淺嘗輒止。中間夾著的咖啡味奶油正好中和了酥皮的甜,不會讓哪個味道都特別突出,三個部分連著一起吃,味道從酥皮的甜過渡到咖啡的微苦,非常美妙。
除了加咖啡奶油,運用當季果醬也是特一。開在京都的甜品店marque page,用秋冬食材柚子做成柚子奶油和果凍,夾在蛋糕奶油中間,明亮的黃色很好地裝點了蛋糕。
圖片 from marque page
寫到最后:
偶爾在蛋糕店里,看到一些名字和樣子都很陌生的蛋糕,在遍地都是蛋糕卷和磅蛋糕的甜品蛋糕世界里,也是一個小驚喜。本篇內(nèi)容選擇的兩塊小蛋糕,制作上相對簡單,主理人可以在果醬食材、奶油和果醬搭配上增加創(chuàng)意。簡單的蛋糕卻不普通,拍照發(fā)朋友圈的社交屬性可能沒那么高,但好吃才是更重要的啊~
大家還吃到過什么小眾蛋糕,歡迎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