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薏米越喝濕氣越重怎么回事、濕氣沒了是不是就瘦了
易讀易用的中醫健康
接上一篇“祛濕氣(二)/ 脫發之前身體曾給過你的小提示”。
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個能很好的解決“濕熱”這個問題的中醫史上的千古名方:茵陳蒿湯。即茵陳、梔子、大黃以3:2:1比例組成。可以選擇抓藥熬成湯劑。可以泡水喝。也可以選用中成藥《茵梔黃》口服液。也可以選用中成藥龍膽瀉肝丸。
當然只能這個只能解決頭面部以及背部出油的問題,已經很嚴重的,比如已經出現脫發,只用這個泡水喝并不能解決脫發這個問題,那就需要喝中藥了,當然治療思路是一樣的,都是清除人體內的濕熱。
記得我剛入職的時候,去院長辦公室找院長,院長一見到我就讓我給他把個脈,這似乎是很多人和第一次見到的中醫打招呼的方式。頭發油亮,偶見一些頭皮屑,看到這一形象我心里就對他的脈象有一個初步的估計,結果不出所料。他是濕熱重的一個體質,可能跟他經常在外面吃飯喝酒有關,火鍋、酒等最容易助長人體內濕熱,于是我就讓他試試這個泡水,大概也就是三四天,他頭發明顯不油了,還找我號脈看看濕熱是否有減輕,由于他的這種喝酒和吃飯的習慣,到現在他還一直喝著這個茶水。
還有一個出現斑禿的男孩找到我,我一看他這個人18,9歲這個樣子,有點胖,啥也沒問,我讓他坐下來,翻看他的頭發,果然,看到了好多個被抓破的地方,而且局部還有明顯的紅腫,我問他癢不癢,他母親說天天抓,用了很多藥膏都沒用。當我說能一起治好,看得出來他媽媽很開心,后來也就是一周,當然是喝的中藥,沒有再長新的,原來的也不癢了,由于不抓了,好多都收斂消退了,然后也就是一個月,原來斑禿地方新長出來的頭發已經很明顯了。其實斑禿的人不是不長頭發,而是新長的頭發容易掉,所以形成斑禿,用中藥的目的不是幫助長頭發,而是給新長的頭發一個適合生長的環境。祛除頭上的油很有必要,如果不想提前變成葛優大爺的發型,反正就是喝喝水,不妨一試。
拔火罐,對于單純的濕氣和寒濕效果比較好,對于濕熱這種情況效果不好,清熱只有特定穴位才有效果。
泡腳:這個是可以的,加點中藥就行,我喜歡讓病人用花椒,艾葉,烏頭這些溫熱燥濕的藥物泡腳。特別是艾葉,因為價格便宜,特別適合日常泡腳。
紅豆薏米水:這個方法有弊端,因為薏米是涼性的,用多了容易傷脾胃,所以對于體質偏寒的人不適合,特別是胃不好的人更不適合。用多了容易胃口不好,胃不舒服,惡心,導致濕氣更重。所以這個對于體質偏熱,或者是濕熱的人很適合,一箭雙雕。
艾灸:艾灸確實是可以的,特別是對于寒濕的人,既能祛寒,也能除濕,一舉雙得。可以灸足三里和關元,特別是寒濕同時有痛經、怕涼之類的癥狀的人最適合。艾灸對于熱性的病人就不是很適合。
姜療:我還聽病人說姜療。姜療呢,一般就是用的生姜,加了一些藥酒,一些中藥粉,炒好了之后鋪在病人身上,通過熱量,讓病人出汗,達到驅寒除濕的目的,這個治療方法不符合中醫上的規定,中醫上一般發汗都是讓病人微微出汗,不能讓病人大汗淋漓,這樣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復,流太多汗容易傷人正氣,所以很多姜療過的病人,兩三天渾身沒力氣,容易感冒。而且就以這個方法而言,肯定沒有跑步來的經濟實惠有效,跑步一樣可以達到出汗的目的。
開背:用的一些號稱是“精油”的東西,然后用的刮痧類似的技術,達到祛濕的目的,首先就是這個“精油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就是一些艾草等其他中藥加上香油等做成的,作用肯定是有,但是肯定很弱,我覺得肯定沒有用艾草泡腳來的好。而且上面這兩種價格不菲,一次都要好幾百,估計用來泡腳,三個月也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