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鍋米線的歷史文化_小鍋米線視頻
“情懷”如今是一個有溫度的詞,它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心理需求。
也是這種原因,大家越來越喜歡古舊的東西,一個搪瓷杯、一張老照片,一種兒時記憶里的味道……
它是一種記憶,更是一種權(quán)利。
大多數(shù)人都會對過往留戀,如果有那種讓你仿佛置身于80年代的復(fù)古餐廳,叫上一群老友,去體驗(yàn)一番也是一樁樂事!
穿越,是需要空間和時間的。如果說,空間還易獲得的話,時間,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人說,到了這兒,仿佛能夠穿越到老昆明。這話,或許不甚準(zhǔn)確,可倒還傳遞出了幾分老昆明舊時光的神韻。
把三四十年前正流行的事物,統(tǒng)統(tǒng)搬到店里,讓有情懷的8090后,通過用餐的時間,回到當(dāng)時的舊時光中去,去回憶那個時代,屬于自己的美好。
黑白電視,縫紉機(jī),收音機(jī),老式鐘表......這兒全是屬于80年代的記憶。
-記憶里的搪瓷,光陰的小匣子-
據(jù)說,每個人家里都有過這樣的一個搪瓷,童年記憶里印著大紅鯉魚的搪瓷臉盆,印著囍字的搪瓷痰盂,以及最經(jīng)典的白色搪瓷茶缸……
看似土味的“搪瓷”,其實(shí)就是洋氣的琺瑯(enamel),只不過人們習(xí)慣把實(shí)用制品稱為搪瓷,而把類似工藝燒制的裝飾工藝品稱為琺瑯罷了。
張恨水熬夜寫《金粉世家》時,爐子上呼呼作響的是搪瓷茶壺;張愛玲從常德路公寓出門買菜提著的網(wǎng)兜里用來裝豆腐和甜面醬的“洋瓷蓋碗”,也是搪瓷。
搪瓷就像個“光陰的小匣子”,觀賞搪瓷的同時我們也在觀賞著那個年代的社會發(fā)展、歷史文化還有審美意識。
搪瓷甚至成為年輕人結(jié)婚必備的“小配套”,譬如各種帶“囍”字的搪瓷制品。
當(dāng)這個80年代的搪瓷裝著熱騰騰的美味端到你面前,這段封塵了的光輝往事,再次被喚醒。
味蕾往往是一種記憶的保存形式,而誌囍這家店就是牽動80年代情懷的那根弦。
都說昆明人的胃,沒有小鍋米線會崩潰。
大街小巷里,你最常見到的就是米線館,昆明人,一碗米線,一輩子……
對很多云南疆域以外的人來說,小鍋米線的名聲遠(yuǎn)不及過橋米線,既沒有歷史故事的加持,也沒有輕奢華麗的顏值,賣相上并不討喜,可味道上就是那么招人疼愛。
就連在昆明生活過七年的文人老饕汪曾祺先生,離開昆明回憶時,都想念自己每周會吃上兩三次的米線,并且在“昆明的吃食”中描寫記錄下了印象深刻的小鍋米線。
相比于四盤八碗略顯正經(jīng)的過橋米線,小鍋米線顯得隨意而自在。
幾勺熱氣騰騰彌漫著濃濃肉香味的肉湯、肥瘦相間的肉餅、酸鮮可口的酸菜、鮮紅的辣椒油、綠油油的韭菜、一把亮白滑膩的米線......
就是這樣稀松平常的食材,匯聚在一起,便能成就所有昆明人的心滿意足。
-有肉餅,才是正宗老昆明味-
誌囍的小鍋米線,最大的特色就是里面用的非肉末,而是一塊巴掌大的肉餅,新鮮后腿肉,手工剁成肉末,下鍋之前壓成肉餅狀。
肥瘦比例恰到好處,吃上去口感Q彈,很鮮很香,這也是小鍋米線最老昆明的做法。
陣陣香氣飄出,熱騰騰的蒸汽升騰直竄,豐富充足的調(diào)料,香濃滾燙的湯頭,剛出鍋的小鍋米線立于眼前,簡直誘人得很。
-數(shù)10種帽子,不一樣的驚喜-
有人說,人生如果是碗米線,青春就是米線的帽子。
生活若是甩米線的過程,下肚之后才發(fā)現(xiàn),米線的主料才是生活的本身,湯是生活的品質(zhì),而帽子則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當(dāng)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線擺在面前,帽子是最誘人的,半碗米線下肚再去找,已經(jīng)所剩無幾,而想想剛剛那香勁的味道,卻又不甘心。
肥腸,燜肉,塞雞樅,鮮肉,韭菜,臭豆腐,燜肉,葉子,香酥......數(shù)十種帽,一應(yīng)俱全,想加什么全憑你喜歡。
若是吃不了辣,來上一份小鍋三鮮絕對錯不了。
香濃的骨頭湯料配上竹筍,肉片,胡蘿卜絲,豌豆尖......菜鮮,湯鮮,米線更鮮。
才端上桌就能聞到一股肉片和竹筍交織的清香味,再把湯一飲而盡,感覺整個人生都滿足了。
除了小鍋米線,三鮮米線,店內(nèi)的臭豆腐小鍋米線,小鍋寬面,同樣是一絕,不妨都來嘗嘗。
在老昆明人看來,美味是凝結(jié)在舌尖上的記憶,一年又一年,大家就在這樣的美味中,慢慢長大了。
-米漿粑粑-
生活就像一個米漿粑粑,溫和,簡單,樸實(shí),當(dāng)你在困境中掙扎時,吃一個米漿粑粑,它能陪你度過段蹉跎。
加入雞蛋的黃色米漿,倒入黑色圓形的模子里,在噼啪的火床上翻烤,直到發(fā)糕激情昂揚(yáng)的脹起來。米漿粑粑外表金黃酥脆,里面鮮甜軟糯,熱氣騰騰。
做米漿粑粑講究的是手藝,粑粑的酸度全看米漿碰到灼熱的生鐵后那瞬間的反應(yīng),在米漿里加入雞蛋,粑粑的酸味也會隨之減淡,而香味增加無數(shù)倍。
粑粑的口感需要的是烤粑粑的火候,翻動模子的頻率以及烤餅人的耐心。
-普洱鮮花椒雞腳-
花椒雞腳,最重要的一味就是花椒,用的是四川的青花椒,所以誌囍的雞腳相比其他吃起來更爽,咬下一口,滿嘴的麻辣鮮香,讓人回味無窮~
紅油麻,辣,鮮,香,雞腳嚼起來鮮嫩又有嚼勁,青花椒的鹵汁浸入了雞腳的每一個細(xì)胞里。
-紅油血旺-
據(jù)說起源于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它,鮮嫩,柔滑,浸潤在湯汁里。每一勺入口,都是辛辣甘香。
紅油辣椒是標(biāo)配,上面得撒上香菜和蔥花,這種血旺在“甩米線”的時候搭配著吃,簡直絕配。
-蜂蜜桃膠-
自然界有不少食物是對女性的饋贈,當(dāng)下,桃膠也成了不少女性的滋補(bǔ)之品。桃膠美容養(yǎng)顏,與蜂蜜燉煮之后是口感上乘的甜品。
上乘的桃膠和蜂蜜慢火熬制,出品口感細(xì)滑、甜而不膩,吃兩口米線、喝幾勺桃膠,怎一個爽字了得。
看《飲食男女》,覺得一餐一飯意味深長;看《家有喜事》,覺得萬事過火之余,都是一絲溫情。
一飯一蔬,顛勺倒鏟,都是平凡生活里的煙火與熱鬧。
美味層層遞進(jìn),暖意絲絲浸染,桌上是熱乎乎的囍,心里是暖洋洋的潮。
飲食、風(fēng)味、文化、生活,云端上,泥土里,都有“誌囍”的曼妙信達(dá)。
吾家有囍,赴一場喜宴,沾一份喜氣,享受一份好運(yùn)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