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wich的分類—sandwich的中文
當問及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是什么?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面包!”面包之于西方,就如同米飯之于中國,在西方,面包還有著“食品之母”的美譽。作為世界各地備受寵愛的主要食物之一,面包的來源可追溯至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雖然面包一般以小麥磨成粉后做成的生面團通過烘、烤、蒸、煎等方法做成,不過為了好吃又好看,人們在面包的原料和造型上大動腦筋,想法設法變換面包的吃法。
1、按原料分類
(1)全麥面包
全麥面包(Wholemeal Bread)是最受歡迎的面包種類之一,這種面包制作過程中沒有去掉麥類顆粒的任何一個部分,甚至包括了麥類的外殼——糠(Bran),因此這種面包還叫做全谷面包。正是由于包含了所有麥類成分,使得全麥面包富含膳食纖維,營養價值極高,因此一直被奉為最健康的面包品種之一。這種面包質地較粗糙,有一股淡淡的谷香,一般呈現褐色,不過褐色的面包并不一定是全麥面包。
(2)白面包
白面包(White Bread)僅由麥類最中心的胚乳部分做成,是最常見的面包之一。白面包質地較軟,口感微甜,常搭配牛奶豆漿作為早餐食用,也可做主食,這在西方國家比較常見。另外,為了給白面包更多不同的味覺體驗,還有人將蔬菜、香草混合加入其中。
(3)雜糧面包
顧名思義,雜糧面包(Multigrain Bread)就是用五谷雜糧制作,其中包括大麥粉、小麥粉、燕麥粉、玉米粉、贛花籽、核桃、榛子等原料,然后將其雜糅成面團發酵而成,因此稱之為“雜糧面包”。相較于其它面包,雜糧面包有著更加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能幫助人體均衡營養需求,促進健康。
(4)黑麥面包
黑麥面包(Rye Bread)起源于歐洲,是全麥面包的一種,由黑麥粉或黑麥與小麥的混合面粉制作而成。黑麥面包一般顏色較深,口味較重,膳食纖維也較多。許多歐洲國家比較鐘愛這種面包,例如斯堪的那維亞、德國、芬蘭、俄羅斯等。這種面包結構緊密,不易消化,因此在食用后分解速度相對較慢,只需少量胰島素就可保持人體血液的平衡,因此多吃黑麥面包可以預防糖尿病。
(5)酸酵面包
酸酵面包(Sourdough Bread)沒有加入任何酵母,而是由水和面粉混合制作發酵,一般帶有輕微的酸味,常作開胃之用,不過也有人不喜歡這種酸酸的感覺。酸酵面包質地一般較為緊密,含有飽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等。
2、按形狀分類
(1)吐司
用長方形帶蓋或不帶蓋的烤聽制作的聽型面包就叫做吐司(Toast),這是一種常見的法式面包。通常,吐司面包切片后,在一面涂上黃油、牛油、果醬等,再將兩塊切片夾起來熱食,因為土司低溫時會變硬,風味口感都會變差,而加熱后吃起來松軟香甜。另外也可在切片中夾入蔬菜、火腿等做成三明治,這種做法也頗受人們喜愛。
(2)扁平面包
扁平面包(Flatbread)是最古老的面包種類,最常見的扁平面包由面粉、水和鹽制作而成。雖然小麥是制作扁平面包的最佳選擇,不過也有不少人選用其它谷物制作,如大麥、玉米、燕麥、稻谷、黑麥等。扁平面包有的為單層,有的為雙層,其中比塔餅(Pita Bread)就是扁平面包中的一種,這種面包在中東地帶較為常見。
(3)法式長棍面包
長條形的“棍子面包”是法式面包的代表,其中長棍面包(Baguette)是最傳統的法式面包。法式長棍面包配方簡單,營養豐富,麥香味濃郁,深受法國人及世界各地面包愛好者的喜愛。標準的長棍面包在形狀和重量上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一般每條長76cm,重250g,而且斜切必須有7道裂口的才算正宗。
(4)牛角面包
牛角面包(Croissant)狀似牛角,外酥內軟,是遠近馳名的“維也納甜面包”中最經典的面包。其造型來源眾說紛紜,據說當年土耳其進攻維也納時被連夜磨面粉的面包師發現,上報給了國王。當時維也納為了紀念這個面包師,就把土耳其軍隊人手一把的“土耳其”做成了面包的模型。而對于基督徒而言,牛角面包象征的則是死亡與再生。在圣體儀式中,通常把象征“基督血液”的紅酒搭配牛角面包一起祭奠,以表對基督的懷念與追思。
(5)花式面包
花式面包通常奇形怪狀、造型各異,適合與家人朋友一起自制。另外花式面包可依據個人口味加入肉松、熱狗、蜂蜜、香橙、肉桂、紫薯等,因此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來源:紅酒百科全書(編譯/眭燕芬,文/Life Style)
紅酒百科全書,酒行業排名第一的新媒體,微信公眾號:wikiw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