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的初加工一般有幾種方法,蟹的初加工步驟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魯迅
中國人常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來形容勇于開創新局面的人。
因為在現代人看來,螃蟹或許是膏肉肥美的佳肴,但在古人眼里,螃蟹的樣子著實太過于古怪,不同于我們熟悉的六畜。
螃蟹堅甲利刃的螃蟹更像似蝎子蜈蚣之類的不宜食用生物。
所以第一個吃螃蟹的古人,的確是要很大的勇氣,雖然我們很難考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究竟是誰?卻不妨礙我們根據已有資料,推斷出人們最開始吃螃蟹的時間。
關于吃螃蟹的最早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在儒家經典周禮中記載:
青州之蟹胥(xū)
正所謂”四極廢而九州裂“,這里的青州便是中國古代的九州之一,位置大致在今山東省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這里自古便盛產螃蟹,當地人善于將螃蟹制作成一種美味的醬料,蟹胥指的便是螃蟹醬。
螃蟹醬的主要原料并非整個螃蟹,而是挑選出螃蟹身上的蟹黃,經過加工,并輔佐以其他香料,進而獲得能夠進獻給周天子的美味。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開辟了西域,其中便有一小國向漢武帝進獻了一只長約九尺的”大螃蟹“,當然至于漢武帝吃沒吃就不得而知了。兩晉時期,一位名為畢卓的官員甚是愛吃螃蟹,喜愛之余還賦詩一首: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
從此以后,“持螯”便成了古人吃螃蟹的代名詞,并成為中秋佳節賞月吃月餅之外,另一項美味盛宴。
漢唐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都位于北方,北方的河流并不多,所以產螃蟹的地方也很少,對于這種新奇的食材,大部分還是抱著獵奇的心態觀望為主。一直到兩宋時期,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權力中心逐漸南遷。
來自北方的遺民逐漸適應了江南濕潤的氣候,同時也在遍布的河流湖泊中,發現了美味的螃蟹。我們知道上海的簡稱是“滬”,這個字最初的意思便是指用竹子編成的柵欄,常被插在水里用來捕螃蟹或魚。
由此可見,如今的上海地區在古代便盛產美味的螃蟹,這也難怪時至今日,上海大閘蟹依舊是全國知名的美味。
自從人們知曉螃蟹的美味后,歷朝歷代都不乏愛吃螃蟹的人,其中的文人騷客們都會留下許多佳話,比如清朝著名的文人李漁,在其所著的《閑情偶寄》中大談對螃蟹的喜愛:
予嗜此一生,每歲于蟹未出時,則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名,即自呼其錢為‘買命錢’……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嘗虛負一夕,缺陷一時
這段大意是說每年在螃蟹上市前,李漁都會提前準備好買螃蟹的錢,家人因為知道他愛吃螃蟹到瘋魔的地步,索性就將這些錢稱為李漁的“買命錢”,而且從螃蟹上市開始,李漁會一直拼命吃到螃蟹過季脫銷為止,自夸未曾辜負螃蟹一寸光陰。
愛吃螃蟹到如此地步,相信會讓很多吃貨汗顏了。
但光喜歡吃還不夠,真正的吃貨必然也是精于烹飪之道的,所以在自己的筆記中,李漁也闡述了自己對螃蟹烹飪的心得,下面就節選一段分享給大家:
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體,蒸而熟之,貯以冰盤,列之幾上,聽客自取自食。
“上等的食材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當我們看完李漁這段話時,真的很懷疑《舌尖上的中國》里的這句臺詞正是脫胎于此,按照李漁的說法,吃螃蟹用最簡單的清蒸就對了,似乎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如此鮮美的食材。
李漁的一生有諸多成就,他是清朝著名的戲劇家和戲劇理論家,同時他還精通園林建筑、文玩雅器和詩詞歌賦,但就是這樣一個文學成就極高的人,生活中卻是一個沉迷螃蟹的吃貨,難怪后世人會賦予李漁另一個名頭:蟹仙。
微涼清爽的秋天里,沒有什么比盡情品嘗螃蟹更能令人陶醉的事情了,這或許就是數百年前蟹仙李漁的真實心境。
2020.08.22(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