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有幾個品種圖片_黃鱔有幾個品種圖片介紹
在我國,
有一類叫“鱔”的魚類,
它們外形細長像“蛇”,
例如黃鱔、白鱔、海鱔、油錐等,
同時,
還有一種叫“鰻魚”的魚,
看起來都很像。
很多人都分不清它們誰是誰。這次,咱們就來說說它們到底有著什么聯系。
對于外形細長像“蛇”的那一類生物,相信大家除了勉強能區分出蛇和帶魚之外,有兩個常常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類別,大部分人是完全分不清的——它們就是“鰻”和“鱔”。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是有一定辨認能力的話,那么問一個問題:“日式鰻魚飯”和“豉椒蒸風鱔”,到底有什么關系?
答案是,
它們其實都用了同一種食材“鰻鱺”。
其實縱觀市面,“鰻”和“鱔”頻繁出現,除了各種帶鰻字的魚,還有白鱔、黃鱔、風鱔、海鱔、羅鱔,以及油錐、爽鱔等。它們到底誰跟誰是“一伙”的,誰又和誰不是“一類”的?如果是個吃貨都應該去了解。
首先,我們倒過來,先來聊聊“鱔”。
“鱔”在科學上其實直指鱔魚,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古稱鱓魚、蛇魚,特點是背鰭與臀鰭均無鰭條,退化呈皮褶。在我國,僅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鱔魚——它就是“黃鱔”。其中,前文提到的“羅鱔”,其實也是黃鱔的一個俗稱。
黃鱔,鱔魚的代表
黃鱔不僅為席上佳肴,其肉、血、頭、皮均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黃鱔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民間用以入藥,可治療虛勞咳嗽、濕熱身癢、痔瘺、腸風痔漏、耳聾等癥。黃鱔頭煅灰,空腹溫酒送服,能治婦女乳核硬痛。鱔魚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熱,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一般煮熟食用不會發生中毒。民間用鱔魚血治病,是否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那么,為什么要先聊“鱔”而不是“鰻”呢?那是因為,在民間,“鰻”也叫“鱔”。
在生物學上,“鰻”直指鰻魚,屬于鰻鱺目分類下的物種“鰻鱺魚”的總稱。但同時,它又有一個以前東方分類學遺留下來的科學名稱“鱔”。因此,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鱔”比“鰻”的流傳要廣得多,甚至可以說若果不是因為日本料理的流行,大家根本不會接觸到“鰻”這個名字。“鰻”字在國內流行,不超過20年。
至于“鰻”和“鱔”為什么會“重名”,其實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所重疊有關:鱔魚也即黃鱔,常生活在稻田、小河、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淡水底層;而淡水鰻魚則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產卵。
經典粵菜——豉汁蒸白鱔
根據調查,當下咱們餐桌上較為常見的鰻魚,實質上為日本鰻鱺和歐洲鰻鱺,而這兩種鰻鱺魚都屬于淡水洄游的鰻魚,在我國又被多稱為“白鱔”“花鱔”或“風鱔”。此外,還有另外一些品種的鰻魚也屬于此類,比如“爽鱔”“血鱔”。
海鱔
至于“海鱔”“ 油錐”等,實質上也是指另一類鰻鱺魚:海鰻魚。它們和淡水鰻魚有著不一樣的外表,類似帶魚,長條窄身,有的會有環繞魚身上下兩側的帶狀魚鰭,頭部巨大,牙齒尖細且多,兇猛異常。
說了這么多,
到底“鰻”和“鱔”怎么區別?
非常非常簡單。
鰓后有鰭即為鰻
只要鰓蓋后面有兩條魚鰭的,就是鰻魚,白鱔、風鱔、油錐、血鱔等,都是有魚鰭的;
鰓后沒鰭即為鱔
而如果鰓蓋后面沒有魚鰭的,整條都是光溜溜的,那就是鱔魚,最常見的就是黃鱔,還有一些稱為泥鱔、河鱔的外來鱔類。
至于說具體的品種之間如何區分,其實在不同地方,各種“鰻”和“鱔”的叫法都不一樣。大家可以根據大致的顏色、花紋來區別。
例如,白鱔、風鱔一般是白色魚身的;花鱔帶黑斑;而油錐、海鱔,通常個頭比較大,頭部更兇猛,一眼就能認出來。
END
圖文 | 馮睿峻
部分圖片來源 | 綜合網絡
編輯 | 彭柔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