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扒白菜正宗做法—栗子扒菜心的做法
北京不少公園里
隱藏著老字號美食
游客在賞美景的同時
不妨前去品嘗一番
仿膳飯莊
北海公園
仿膳飯莊位于北海公園,是于1925年創(chuàng)辦的宮廷菜館。仿膳飯莊前身是“仿膳茶莊”,專賣清茶、宮廷糕點和風味菜肴,以肉末燒餅、小窩頭、豌豆黃最為有名。1956年改為飯莊,開始經營宮廷菜肴,其中“滿漢全席”馳名中外。
橫匾是老舍先生親筆“仿膳”,兩邊則是傅杰的手書“宮廷風味仿膳飯莊”。一進門,玄關處的條案上便是福祿壽三星。宮燈高掛,藻井生輝,包間只有四個,散座則有兩處,一個在仿古殿內,一處在玻璃天棚下。仿制的龍椅金碧輝煌,真正的精品則是掛在墻上的字畫,雖然不是石渠寶笈中的國寶,但卻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書畫家們的真跡。
仿膳飯莊的菜點制作精致,色形美觀,口味講究,繼承了清宮“御膳”清、鮮、酥、嫩的特點,其特色菜肴有“四抓”,即抓炒里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大蝦;“四醬”,即炒榛子醬、炒豌豆醬、炒黃瓜醬、炒胡蘿卜醬;“四酥”,即酥雞、酥魚、酥肉、酥海帶。此外,還有一品豆腐、栗子扒白菜等。目前,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逛北海公園時,不妨來嘗嘗。
慶豐包子
北海公園
慶豐包子鋪始創(chuàng)于1948年,當時叫“萬興居”,經營小吃、米飯、炒菜等。萬興居潛心學習天津、北京等地不同品種包子的制法,結合各家之長,獨創(chuàng)了適合京城百姓口味的包子,因其包子選料嚴格,制作精細,口味純正,生意十分紅火。1976年,“萬興居”改名為“慶豐包子鋪”,取“慶祝豐收”之意。
如今,慶豐包子也開進了北海公園,游客就餐有了更多的選擇。
聽鸝館
頤和園
聽鸝館是頤和園內十三處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為其母親做壽所建,后為慈禧太后及皇親國戚們看戲聽音樂、飲宴的場所。
聽鸝館是著名的宮廷風味飯莊,以頤和園“壽膳房”膳單和宮廷檔案資料為基礎,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適合現代人口味的色、香、味、形、意俱佳的宮廷菜肴。宮門奉魚、雪花桃泥、精扒四寶、壽星香桃等菜品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為名菜;宴席上秘制的宮廷面點、豆沙包、冬菜包、豌豆黃、蕓豆卷、小窩頭等更是享譽中外。2009年,聽鸝館“壽膳制作技藝”被列入北京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賞頤和園美景的同時,不妨和家人一起品嘗宮廷美食。
來今雨軒
中山公園
在中山公園內有一座中華百年老字號茶莊——來今雨軒,它以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優(yōu)美的就餐環(huán)境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名。
“來今雨軒”是指朋友歡聚一堂之所,其意取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秋述》小序:“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以文載道,以茶會友。李大釗、魯迅、鄭振鐸、茅盾、葉圣陶等都曾是來今雨軒的座上客。其中魯迅先生60次親臨來今雨軒翻譯寫作、品茗就餐、賞花會友。
如今,走進來今雨軒,室內是民國風布局,老榆木的舊式茶桌板凳、烏木的地板和樓梯、八瓣梅圖案的老花磚,茶社中服務人員身著民國時期學生服,游客好似回到了當年的茶社。不妨點上一壺茶、一份冬菜包子,悠閑度過一下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