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吐司和美式的區別、法式面包和吐司面包的區別
①沒想到,之前吐司的歷史都是“騙人”的……
② 法式吐司就該這樣吃!
③ 日式吐司更適合亞洲人食用!
④ 日式VS法式,其實沒優劣之分!
‖ 沒想到,之前吐司的歷史都是“騙人”的……相傳法國是吐司的原產地,是由一位法國人GrardDepardieu于1491年發明的。法國國王威脅這位發明家在兩周之內造出一臺能把面包變黃金的機器,否則就要砍頭。發明家并沒有成功,只好拿著面包和制作的烤面包機去見國王。國王吃了后,覺得這樣烤過的面包美味至極,簡直比黃金更有價值,便放過了他,并且以自己女兒的名字Toast來命名這種面包。
相傳畢竟是相傳,其實還有一種更為準確的說法,英文中的Toast,實際上來源于拉丁語里的“tostum”,意為“烤焦或燃燒”,也就是說,其實在遙遠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出現了吐司的蹤影。
但吐司真正擁有今天“西餐基礎”的地位,是百余年前才有的事,在此之前,吐司的用處,其實是作為酒飲時的調味品,莎士比亞曾在作品中寫道"Go, fetch me a quart of Sack [sherry], put a toast in 't."(給我去拿一夸脫雪利酒,把吐司放進里面)。
‖ 法式吐司就該這樣吃!雖然法國人并沒有創造吐司,但法式吐司的確成了吐司界不可逾越的經典。其最正宗的做法,就是把兩片厚吐司在1:1的蛋奶液中充分浸泡后,用黃油或橄欖油在平底鍋內低火煎炸,最后憑自己的喜好在其中加上果醬、黃油、培根……
在簡單的基礎上創造繁雜,這恐怕是吐司最迷人的一點了。每一戶人家都會對其有不同的搭配,不同的理解。對歐洲人而言,最好吃的吐司,即所謂“媽媽的味道”。
現代人在法式吐司的基礎上又衍生了諸多變種,有的削減了吐司片的厚度,改用更薄但更有韌性的吐司片,有的則在小麥粉中加入更多的粗糧,讓口感更有質感更健康…但總的來說,法式吐司代表的就是對羅馬時代以來煎炸、烤焦的繼承和延展。
‖ 日式吐司更適合亞洲人食用!日本面包是面包界極有影響力的一大分支。就連現在國人日常所買到的面包,大多屬于日式面包。據考證,早在安土桃山時代,面包隨歐洲傳教士進入日本,一直到江戶時代,面包始終沒有普及。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幕府對的限制,而面包與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則是東西方飲食的差異。畢竟歐式面包是歐洲人的主食,為了方便保存,其一般少油少糖,口感干硬,實在不適合咬肌并不發達的亞洲人食用。因此即使幾番推廣,最終也未能流傳開來。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明治時代,政府推崇文明開化,倡導西洋生活方式。木村屋的創始人“木村安兵衛”改進了歐式面包的配方,將少油少糖的干硬歐式面包改進成了多油多糖的松軟日式面包,并開創性地在面包中加入了紅豆餡。這款面包經當時的明治天皇品嘗后,欣喜不已,天皇甚至將每年4月4日定為紅豆面包日。此后,人們紛紛涌進木村屋買紅豆面包。到了1897年,木村屋一日甚至可賣10萬個紅豆面包。
二戰后,政府在學校實行了學校供食制度,政府提供牛奶和面包的午餐,讓大多數人吃到了面包,于是,面包在日本社會,才開始真正地普及起來。
‖ 日式VS法式,其實沒優劣之分!在了解了這些歷史背景之后,你就不難理解為何日式吐司會與法式吐司有著這樣大的區別,以至于有時候更像兩個不同品種。日式吐司與日式面包一脈相承,突出松軟、香甜,會比歐式吐司加入更多的糖和油,但吐司必備的煎炸卻會影響松軟的口感,所以在日本人看來,歐式吐司必備的煎炸似乎反而成了可以省略的步驟。
而在制作手法和配料上,日式吐司多搭配天然的食材,如沙丁魚、抹茶粉而不是黃油和各類果醬,更喜歡炭燒而不是煎炸…最終的成品,適合存放,可以作為郊游或者日常便當的食物。
一方水土一方人,法式吐司與日式吐司并無優劣之分,造成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背景。上完這一堂吐司課,你更了解吐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