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菜有哪些經典名菜;湖南菜十大經典名菜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就誕生在湖南省,三湘大地獨特的地域形成了以酸辣著稱的湘菜,其中湘菜經典名菜剁椒魚頭就是湖南最出名的代表菜,那么,湖南名菜有哪些?湖南有哪些特色菜?湖南省代表菜還有哪些呢?美食小編就為你整理了湖南十大名菜,包含湖南傳統名菜臘味合蒸、東安子雞、麻辣子雞等,還有寧鄉口味蛇、永州血鴨、湘西外婆菜等湖南地方特色菜,其中,剁椒魚頭、毛氏紅燒肉、臘味合蒸、麻辣仔雞、花菇無黃蛋等湘菜代表菜更是被評為“中國菜”之“湖南十大名菜”,一起隨我們來看看吧。
是湖南省的傳統名菜,屬于湘菜系。據傳,起源和清代文人黃宗憲有關。通常以鳙魚魚頭、剁椒為主料,配以豉油、姜、蔥、蒜等輔料蒸制而成。菜品色澤紅亮、味濃、肉質細嫩。肥而不膩、口感軟糯、鮮辣適口。
據說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間,反清文人黃宗憲因文忌“文字獄”而出逃。路上途經湖南的一個小鄉村,借住在一個貧苦的農戶家。農夫從池塘中捕回一條胖頭魚,農婦便用做菜來款待黃宗憲。魚洗凈后,魚肉放鹽煮湯,再用自家產的辣椒剁碎后與魚頭同蒸,不想黃宗憲吃了覺得非常鮮美,無法忘懷。
事平回家后,便讓家廚將這道菜加以改良,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剁椒魚頭”,并成為湘菜蒸菜的代表
制作方法
食材:胖頭魚魚頭1個、剁椒適量、高度白酒1大匙、胡椒粉少許、料酒1大匙、蒸魚豉油1大匙、油適量、鹽適量、姜適量、蔥適量。
做法
1.將魚頭洗凈,從魚唇正中剖開,在魚頭下面魚肉較厚的部分斜劃幾刀。
2.將料酒、胡椒粉、鹽撒在魚頭上,抹勻,腌制約20分鐘。
3.將高度白酒倒入剁椒中,拌勻備用。
4.在腌制好的魚頭表面淋上少許油,抹勻。
5.將姜切片、蔥切段,鋪在碗底。
6.再放上處理好的魚頭。
7.然后將步驟3的剁椒鋪在魚頭上。
8.蒸鍋內放入適量的水,燒開,然后擺入魚頭,蓋蓋,大火隔水足汽蒸約10分鐘。
9.將蒸好后的魚頭取出,倒去碗內多余的湯汁,撒上蔥花,淋入蒸魚豉油,然后將適量的油燒熱,潑在上面即可。
始創于清朝同治年間,是具有濃厚地方風味的正宗湘菜名肴之一。取出內臟,有“有吃麻辣子雞就有吃湘菜”之說,麻辣子雞以長沙百年老店玉樓東酒家最負盛名。麻辣子雞在同治年間,首創于長沙玉樓東酒家。廚師選用500克左右的母雞為主料,配以辣椒、黃醋、大蒜和多種調料烹制而成,味道鮮美,很受歡迎。清末曾國藩之孫曾廣鉤登樓用膳,即席賦詩曰:"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后經長沙市滯湘酒家的廚師精工細作,味道更佳,民間又流傳有這樣一首打油詩:“外焦內嫩麻辣雞,色澤金黃味道新,若問酒家何處好,滯湘勝過玉樓東。
麻辣子雞在同治年間,首創于長沙玉樓東酒家。廚師選用500克左右的母子雞為主料,配以辣椒、黃醋、大蒜和多種調料烹制而成,味道鮮美,很受歡迎。清末曾國藩之孫、湘鄉翰林曾廣鉤登樓用膳,即席賦詩曰:"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后來,有廚師對麻辣子雞調制加以改進,有食客贊曰:"外焦里嫩麻辣雞,色澤金黃味道新,若問酒家何處好,瀟湘勝過玉樓東。"隨著時間的推移,湖南長沙一代的酒家各顯其能,在配料和烹調上加以創新改進,使麻辣子雞風味更上一層樓。
麻辣子雞通常選用母仔雞為主料,配以辣椒為輔料,經食用油煉炒,再佐以紹酒、黃醋、大蒜等調料烹制而成。成菜后,雞色金黃,外焦里嫩,味道鮮美。
制作方法
食材
雞腿500克,雞蛋1個,大蒜5瓣,淀粉適量,食用油500克,香油1小匙,辣椒油1/2小匙,醬油2小匙,高湯1小匙,料酒1/2大匙,花椒粉1小匙,香醋1小匙,白糖1/2小匙,味精1/2小匙。
步驟
1.先將雞腿去骨切塊,加入打勻的雞蛋、味精、醬油、淀粉,攪拌后腌制30分鐘。
2.大蒜洗凈切片,待用。
3.油倒入鍋中燒熱,雞塊炸熟呈金黃色,撈出瀝干。
4.鍋中留底油,燒熱,放入蒜,大火快速翻炒,放入花椒粉,再放雞塊、味精、醬油、糖、醋、酒、高湯拌炒均勻,然后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香油、辣椒油,炒勻即可。
湖南地方傳統名菜,屬湘菜系。是以臘豬肉、臘雞、臘魚、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做法簡單,其臘香濃重、咸甜適口、柔韌不膩,有開胃祛寒、消食等功效。湖南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濕。新鮮的肉類食品不宜儲存,但經煙熏后的臘肉卻能防腐耐貯。漸漸的,百姓也養成喜吃臘肉的飲食習慣。早在漢代時,湖南先民就用臘肉制作佳肴。到清代,此類菜肴已很出名,“臘味合蒸”就是許多臘味菜肴中的一種
食材
臘肉200克、臘雞腿200克、臘魚200克、土豆1個、豆豉15克、干紅辣椒4個、料酒1匙、姜3片、白糖1/2小匙。
做法
1.將臘肉、臘魚、臘雞腿清洗干凈后,放入開水中綽燙一下撈出。
2 將臘雞腿剔去骨后切片,臘肉、臘魚、土豆也分別切片備用。
3. 將臘肉、臘魚、臘雞腿鋪在大碗里。
4.再鋪上土豆片,放上干紅辣椒、豆豉、姜片,再加上料酒。
5.將大碗反扣在盤子里,放入蒸鍋中。
6.大火燒開后轉中小火蒸約40分鐘左右即可。
7.裝盤撒蔥花食用。
又名毛家紅燒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肴,屬于湘菜系。氏紅燒肉以五花肉為主料,白糖、料酒為有色調味料燒制而成。成菜后,色澤金黃,油而不膩。成菜后,色澤紅亮,肉香味濃,無油膩感。因在燒制過程中加入了少許辣椒,所以味道甜中帶咸、咸中有辣、甜而不膩。
食材
帶皮五花肉850克,料酒60克,白糖100克,鹽、味精、油、八角、桂皮、干椒、胡椒、蒜子、辣椒、姜片等適量。
步驟
1.油在鍋里燒沸騰后,放入八角、桂皮、干椒、胡椒、蒜子、辣椒。
2.五花肉加姜片和料酒焯水,撇去浮沫,改刀成塊狀備用。
3.鍋內重新放入少量油、大量白糖,熬制成淡紅色后,放入備用碗內。
4.熬糖的鍋直接放入五花肉,倒入少量剛才制成的油。
5.中火煎制1分鐘,放入一半制成的紅糖漿。
6.放少量開水,燒得接近干,至湯汁粘稠。
7.把剩余的紅糖漿放入,湯汁攪拌到每一塊肉上,小火燒一會。
8.到紅色已經顯露,再次放開水,煮制,湯色變紅后放入食鹽、味精,到濃稠后起鍋。
湖南永州的一款地方傳統名菜。永州血鴨分為多種,有江永,道縣,新田、寧遠、藍山、東安、雙牌等多個說法。在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此菜。具有美味、開胃涼血的特點。經過歷代永州廚界精英潛心鉆研、精心烹制,“永州血鴨”以其獨特的口味聞名于世。
永州血鴨是湖南永州的一款地方傳統名菜。永州血鴨分為多種,有道縣,新田、寧遠、藍山等多個說法。在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此菜。具有美味、開胃涼血的特點。
傳太平天國起義初期,太平軍首領洪秀全率眾將士攻打永州城,特命廚師長在天黑前把飯菜做好,好讓眾將士們吃飽喝足后英勇殺敵。廚師長在煮鴨時發現:由于時間緊迫鴨毛沒有拔干凈,這樣肯定會影響大家的胃口,弄不好誤了軍機大事有砍頭的危險。為了顧大局,也為了保小命,廚師長急中生智,就把殺鴨時的鴨血全倒進了鍋里。到了開宴時間,一碗碗拌有鴨血的鴨肴全部端上了桌。結果大家胃口大開,個個吃得肚如戰鼓,自然拂曉就大獲全勝。慶功宴,有人問廚師長昨晚做的什么菜,老廚子結結巴巴答不上來。最后還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嬌說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鴨”吧。于是“永州血鴨”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傳至今。經過歷代永州廚界精英潛心鉆研、精心烹制,“永州血鴨”以其獨特的口味聞名于世。
配料:鴨2000克。
胡椒粉1克、姜6克、鹽4克、辣椒(紅、尖、干)5克、味精3克、小蔥15克、大蒜(白皮)25克、花生油30克 香油10克、料酒35克、醬油4克。
特色:此菜鴨血褐黑程亮,黑里透紅,味香辣,肉鮮嫩,油重抱芡,咸鮮適口,佐酒下飯均宜。
操作
1.取凈碗一只,先裝好料酒15克,把鴨由頸下殺一刀,讓鴨血流入碗內,用筷子攪勻;
2、再將鴨子浸在沸水內燙一下,隨即煺毛剖腹,挖出內臟,用刀切成1.8厘米見方的塊,另用碗裝好待用(頭、腳、翅、內臟等不用);
3.生姜洗凈,切成1.2厘米見方的薄片;
4.蔥去根須,洗凈,取蔥白切成1.2厘米長小段; 5.干紅辣椒斜切成0.9厘米長條; 6.蒜瓣一切兩半,一并放入凈碗內;
5.鐵鍋放旺火上燒熱,倒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將切好的姜、蔥、蒜、干紅椒倒入炒出香味,再倒入鴨塊合炒;
6.炒至收縮變白,隨即加料酒20克、醬油、精鹽再炒; 9.然后加鮮湯200毫升,將鐵鍋移微火上燜10分鐘;
7.見湯約剩1/10時將鴨血淋在鴨塊上,邊淋邊炒動,使鴨塊粘滿鴨血,淋完后加胡椒粉、味精、略炒一下即起鍋,盛入盤中,再淋上香油即成。
貼士
1.宰殺時刀不離血管,使鴨血順刀流入碗里;
2.炒鴨肉時會出湯,先潷出裝碗,爆干水分,然后放油,用旺火炒至肉色發黃,鴨血用潷出的汁調勻再下鍋,改用溫火,結塊即成。
又叫東安雞、官保雞,是一道地方傳統名菜,屬于湘菜系。因用東安新母雞烹制而成,故名。東安子雞成菜呈紅白綠黃四色,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鮮香。此菜曾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四大傳統湘菜名錄。=制作步驟大致為:將雞宰殺后放入湯鍋內煮,七成熟時撈出待涼,切成小長條。炒鍋放油燒至八成熱,下雞條、姜絲、醋、花椒末等煸炒,再放鮮肉湯燜至湯汁收干,放蔥段、麻油等,出鍋裝盤即成
東安縣位于湖南西南部,湘水自廣西興安縣而“湘、漓分派”流入湖南東安境內。除湘水外,東安境內還有紫水河、石期河、蘆洪江等河流。為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降水充沛,熱量豐富,光照充分,四季分明。屬丘陵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地格局為七山半水兩份田,半份道路和莊園。在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下,當地農民天然喂養土腿小,胸大而肥,細嫩鮮美。
食材
嫩土母雞1只(約重1000克)、鮮米椒10克、野花椒籽3克、白醋100克、料酒25克、蔥25克、姜25克、雞清湯250克、味精1克、精鹽4克、熟豬油100克、芝麻油4克。
做法
1.將雞宰殺后,去毛洗凈,在食袋旁切口,除去食袋,在旁切口取出內臟,清洗干凈,放入湯鍋內煮5分鐘再浸5分鐘,撈出涼干,順肉紋切成5厘米長、2厘米寬的條塊;姜切成絲;鮮米椒切成細末;野花椒籽拍碎;蔥白切成寸段,其余切花。
2.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豬油燒至八成熱時,下雞塊、姜絲、鮮米椒末煸炒,再放白醋、料酒、精鹽、野花椒籽繼續煸炒,接著放入雞清湯,燜2分鐘,至湯汁收至三分之一時,放入蔥白段、味精拌勻,淋入芝麻油,出鍋裝盤撒蔥花即成。
是湖南長沙特色傳統名菜,2018年9月10日被評為“中國菜”湖南十大經典名菜。此菜最初由長沙四大名廚之一的肖榮華創制而成,30年代曲園酒家以擅作此菜聞名,當時的《長沙指南》在介紹的幾道名菜中,就有花菇無黃蛋。其味道鮮嫩,制作精巧,制作的關鍵在于掌握火候,既要蒸熟,又不能讓蛋清流出,破壞造型。
原料
雞蛋.....12個 醬油.....10克
水發花菇...75克 味精.....2克
時令菜心..100克 精鹽....2.5克
雞清湯...250克 濕淀粉....25克
雜骨湯...100克 芝麻油....25克
調料
胡椒粉...0.5克 熟豬油....90克
烹制方法
步驟
1. 將雞蛋洗凈,在每個蛋的大圓頭頂端一小圓孔,直徑1.3厘米,逐個將蛋清倒入.. 1只大碗內(蛋黃則倒入另一碗內可作它用)。蛋殼內灌入清水,洗凈瀝干。
2.用筷子將蛋清攪勻,加入熟豬油25克、精鹽2克、味精0.5克、雞清湯.. 150 克調勻。然后,均勻地灌入.. 12個蛋殼內用薄紙封閉圓孔。
3.取大瓷盤.. 1只,上面平鋪一層米飯,將雞蛋逐個豎立在飯上,入籠蒸到上大氣時,將蒸籠揭開一會兒,降低氣壓,再加蓋蒸.. 3分鐘,熟后取出。
4.將雞蛋放在冷水中浸泡.. 2分鐘,剝去蛋殼,即成白色無黃蛋。盛入碗中,加雜骨湯,入籠保溫。將花菇去蒂洗凈。
5.炒鍋內放入熟豬油.. 15克,燒至六成熱時下洗凈的菜心,加精鹽.. 0.5克炒熟,擺在大瓷盤的周圍。將元黃蛋瀝去水,倒在大瓷盤中間。
6.炒鍋內放入熟豬抽.. 15克,燒至六成熱時下花菇煸炒,加入醬油、味精0.5克、雞清湯.. 100克燒開,用濕淀粉勾芡成濃汁,蓋在無黃蛋上,淋入芝麻油,撒上胡椒粉即成。
工藝關鍵
1.蛋重有壓手感,兩個雞蛋碰一碰聲音發實,蛋皮無光澤即為鮮蛋。
2.攪蛋清時,注意不要起泡,如起泡用小勺撇去,以免蒸時起蜂窩。
3.加入冷雞湯其量等于蛋黃的.. 1/2,用凈白紙封口,蒸時封口向上。
4.蒸時應放氣蒸,氣壓過高,蛋清易從圓口中沖出,蒸時旺火上氣,中火成熟。
5.蒸成的無黃蛋軟嫩易爛,剝殼要細心,保持完整。
6.勾玻璃芡,湯末開即下濕淀粉攪勻,開后鼓大濃泡即可。
7.雞清湯的制法:取大瓷盤一只,放入母雞一只,凈鴨一只,豬肘子一個(重.. 750克),加清水.. 5000克、精鹽.. 25克,入籠在旺火上蒸兩小時,撈出雞、鴨、肘子,得湯10斤,再將雞脯肉砸成泥子,用水調稀入湯中待浮起撈出,過濾即為雞清湯。
8.雜骨湯:用已熬過一次的豬腿骨.. 5oo克,加入沸水.. 2鉚克、精鹽.. 50克,燒開后,持續地在小火上熬,即為雜骨湯。
始創于19世紀20年代,是一道湖南名菜。發絲百葉以牛百葉切絲急火爆炒而成。成菜后,色澤白凈,形如發絲,質地脆嫩,集咸、鮮、辣、酸于一體。發絲牛百葉是湖南的傳統名菜,色澤白凈,形如發絲,質地脆嫩,綜合了咸、鮮、辣、酸各種味道,口感極為豐富。
發絲百葉和燴牛腦髓、紅燒牛蹄筋并稱“牛中三杰”,源自李合盛,據傳為該店掌勺名廚黃維安在19世紀20年代創制,被譽為“湘菜異苑中別具一格的佳肴”。
食材
生牛百葉750克、濕淀粉15克、水發玉蘭片50克、味精1克、干紅椒末1.5克、精鹽3克、牛清湯50克、芝麻漬2.5克、蔥段10克、熟茶油100克、黃醋20克。
步驟
1.將生牛百葉分割成5塊,放入桶內,倒入沸水浸沒,用木棍不停地攪動3分鐘,撈出放在案板上,用力搓去上面的黑膜,以清水漂洗干凈,下冷水鍋煮1小時,至七成爛撈出。
2.將牛百葉逐塊平鋪在鉆板上,剔去外壁,切成約5厘米長的細絲盛入碗中,用黃醋10克、精鹽1克拌勻,用力抓揉去掉腥味,然后用冷水漂洗干凈,擠干水分。
3.玉蘭片切成略短于牛百葉的細絲。蔥切成2厘米長的段。取小碗1只,加牛清湯、味精、芝麻油、黃醋10克、蔥段和溫淀粉兌成芡。
4.炒鍋置旺火,放入茶油,燒至八成熟,先把玉蘭片絲和干椒末下鍋炒幾下,隨下牛百葉絲、精鹽2克炒香,倒入調好的汁,快炒幾下,出鍋即成。
辣椒炒肉是以辣椒、五花肉作為主要食材,以豆豉,大蒜子,醬油,油鹽,味精等作為輔料制作而成的一道菜肴。口味香辣。辣椒炒肉是湖南人每家每戶必吃的招牌“土菜”,是最具代表性的湘菜之一。
主料是辣椒和豬肉,主要烹飪工藝是炒。
食材準備
主料:去皮五花肉150克,青椒100g,小米椒50g。
調料:醬油30克,香油50克,雞湯75毫升,淀粉75克,芝麻5克(焙好),鹽適量。
制作步驟
1、將去皮五花肉洗凈切成小薄片,用醬油腌好;新鮮的辣椒洗凈切成小片。
2、先往鍋里放少許食油,燒熟,放入醬油腌好的五花肉,炒熟后均勻置于盤內。
3、重新起鍋,將辣椒干炒,至表面起焦皮時,再放入食油,用猛火炒,然后再倒入剛剛炒熟的五花肉,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調料,拌入少許香油,攪勻即可。
注意事項
關鍵就是要把辣椒、食用油以及五花肉的味道互相滲透,所以最后一道工序最為重要。
又叫紅煨魚翅,是湖南省地方傳統名菜,屬湘菜菜系。此菜顏色淡黃、汁明油亮、軟糯柔滑、鮮咸味美、醇香適口。組庵魚翅用料講究,制作獨特。此菜味道醇厚,魚翅糯軟,營養豐富,實為菜中珍品。解放前,曲園酒家操作此菜,頗得食客贊賞。
此菜顏色淡黃、汁明油亮、軟糯柔滑、鮮咸味美、醇香適口。
此菜是清末湖南督軍譚延闿家宴名菜,譚延闿字組庵,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他的家廚曹敬臣,跟隨譚先生多年,摸透了譚的食好,經常花樣翻新,他將紅煨魚翅的方法改為雞肉、五花肉與魚翅同煨,成菜風味獨特,備受譚延闿贊賞。組庵先行無論自己請客或別人請他吃飯,都按他的要求制作此菜,后來人們稱為組庵大菜,飲譽三湘。
材料
水發玉結魚翅……2000克 精鹽……8克 味精……2.5克干貝……50克 胡椒鹽……1克 肥母雞肉……1500克 蔥結……50克 豬肘肉……1000克 姜片……50克 紹酒……150克 熟雞油……25克 。
做法
1、將雞宰殺去凈毛,開膛去內臟洗凈,砍成大塊,豬肘肉刮洗干凈后砍成塊,一起下入開水鍋內煮過撈出,用清水洗凈血沫。蔥、姜拍破。干貝掰去邊上老筋,洗凈后放入蔥、姜、料酒和水,上籠蒸發待用。
2.取大瓦缽一只,用竹箅子墊底,放入用白稀紗布包好的魚翅。用雞湯,加入料酒和蔥、姜,在旺火上燒開后移到小火煨約半小時。從鍋內取出魚翅,這道湯倒掉不要,鋪上豬肘肉、蔥結、姜片、重新產入魚翅、雞塊,再加入干貝湯、紹酒、精鹽、清水1500克用盤蓋上,在旺火上燒開,再移至小火上煨約4小時,直至魚翅軟爛、濃香、柔軟。然后離火去掉雞肉、肘肉和蔥、姜。將魚翅從白布中取出,擺放盤中。
3.在炒鍋內放入熟雞油,燒至八成熱,倒入大瓦缽內的原湯,放入味精,燒開成濃汁,澆在魚翅上,撒上胡椒粉淋雞油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