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糯米需要泡多久才可以包、包粽子的糯米要泡多久才能包
古時的粽子和現(xiàn)在有很大區(qū)別的,我們的先人剛開始是用粽子來祭祀的,主要的原料是有黏性的“黍米”,有點類似現(xiàn)在的“小黃米”,初時因其形似“牛角”,故被叫做“角粽”,那現(xiàn)代的粽子有如何演變而來呢?
有學(xué)者研究說,可能和南北人口遷移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角粽”用的黍米主產(chǎn)于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區(qū),同時期的南方人亦發(fā)明用竹筒蒸米的“筒粽”,經(jīng)過南北人口遷徙和大融合,兩者取長補短糅合在一起,進而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粽子”。
看了上文你就知道了吧,初期的粽子和紀念屈原沒有一點關(guān)系,只不過各種因素使兩者融合到了一起,進而有吃粽子紀念屈原的典故。
好了,開始步入正題,今天主要討論的是制作粽子時的一些注意點,很多人不知道糯米到底要不要浸泡,也有很朋友會關(guān)心粽葉要怎么處理,粽子包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煮粽子要多長時間,最后的粽子為啥會夾生等等問題。下面就為大家總結(jié)一些注意事項和竅門,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首先我要說,這兩種糯米都可以用來包粽子,但是只有圓粒糯米包出的粽子味道和口感更正宗一點,因為圓粒糯米的黏度比較高,煮熟以后的口感軟糯香甜,粽子涼透以后不會有夾生的情況出現(xiàn),吃了更加容易被人體吸收。
而長粒的糯米也被稱為“秈糯”。主要產(chǎn)自江,浙,皖等南方地區(qū),黏度比圓粒糯米低,但是香味濃郁,煮熟以后口感稍微硬一點,如果包粽子時包的長粒糯米太多,或者扎得太緊,就很容易出現(xiàn)夾生的情況,用來制作一些湯圓,米糕,飯團,米粥等二次煮不易爛的食物更好。
所以,今年端午包粽子,請一定選擇圓粒糯米最好。
我的經(jīng)驗是不用浸泡,但是很多朋友也會提前泡上5到8個小時,方法也可取,但是感覺口感比較“糊爛”沒有彈性,香味不足,還是更喜歡糯米淘洗過后,稍微醒發(fā)靜置1個小時就包的粽子,口感和味道都很足,你也可以試一試。
粽葉有兩種,一種是蘆葦葉,一種是南方多用的“箬葉”,無論用哪種粽葉,在使用之前都必須深切的處理一下,這樣可以保持翠綠且柔韌開裂,具體做法見下文。
首先買來的粽葉要沖洗干凈,再放入到清水中浸泡5個小時左右,目的是為了粽葉吸收足夠的水分。然后將粽葉轉(zhuǎn)入鍋中,加入足量的清水,加入食鹽3克和食用堿3克左右,大火燒開后煮5分鐘左右,目的是是粽葉的纖維得到充分的延展軟化,食鹽的作用是殺菌消毒,食用堿的作用是為了保持粽葉的翠綠不變色。
最后關(guān)火后,將粽葉繼續(xù)浸泡15分鐘再撈出來,用清水沖洗干凈既可以食用,這樣處理后的粽葉比較的柔軟干凈,用來包粽子不會有開裂的情況出現(xiàn)。
粽子煮多久和粽子大小,捆綁松緊程度,葷素餡,所用炊具有一定的關(guān)系,一般個頭大,捆綁太緊的和肉餡的粽子煮的時間要長一點,用高壓鍋煮則時間要短一些。
煮粽子的時候最好是冷水下鍋,水的量要沒過粽子,最好超過粽子兩寸左右,然后粽子要用重物壓住,防止煮的時候翻滾和膨脹而漏出水面,那樣粽子容易散掉且口感不好。以一個50克左右的小粽子為例,一般水開后再煮1個小時,然后關(guān)火再浸泡1個小時就熟透了,如果粽子個頭更大或者捆得很緊,則可能要煮2個小時到3個小時,我們可以趁熱將粽子撈出想辦法打開看看,如果沒熟就繼續(xù)煮,千萬不要等全部冷透了再重新煮,這樣將花費更多的時間。
如果家中有高壓鍋,則就更加省事,只需高壓鍋上汽后再煮30分鐘左右關(guān)火,再燜個1個小時就可以了,非常的省事。
端午將至,粽葉飄香,各位包粽子,煮粽子都有什么絕招分享嗎,我為大家總結(jié)了4個要點,首先用圓糯米包粽子,糯米最好不要浸泡,粽葉要好好地處理一番再拿來使用,這樣柔韌性強不會破,最后煮粽子時間不定,根據(jù)大小和捆綁松緊有大關(guān)系,一般最低也要1個小時左右,長的亦有3個小時以上的,最好是用高壓鍋煮來縮短時間,煮的時候記得水要加足哦,僅此而已。
我是阿胡,一個喜歡研究美食和制作美食的小過客,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包粽子和煮粽子要注意的事項,喜歡的可以關(guān)注我,明天還有精彩內(nèi)容等著你,感謝閱讀,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