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欣和味達美食品有限公司_煙臺欣和味達美食品有限公司上市
“醬”,是中國老百姓家中最常見的調味品,幾乎家家戶戶的灶臺上都有它的身影。
“醬”,更是山東傳統的飲食文化代表。眾所周知,山東人愛吃大蔥蘸醬,孔子也云“不得其醬不食”。
既以“醬”為食,需以“匠”為事。
抱著“以一袋醬為起點,改變中國人飲食,改善國人生活品質”的初衷,欣和創始人孫德善先生于1992年創立了煙臺欣和企業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欣和”)。
1992年—2023年,30多年步履不停的欣和,如今,已幫助4000萬家庭從食物的享用者,蛻變成食物的理解者,推動中國飲食生態系統的改善,將柴米油鹽醬醋茶做成了詩與遠方。
就“醬”興起
“一斤不欠,禾從口入”
古往今來,一代代飲食文化的傳承,積淀了如今山東的醬料文化,于是早年間家家戶戶基本都會做醬。
豆瓣醬,山東家庭里面特別日常的一種調味品,但醬料生產過程中的衛生問題以及微生物超標問題,由于缺乏標準化的流程和嚴格的衛生措施而久久得不到解決,以至于老百姓無論在家做醬還是從外面購買袋裝醬,都必須熱透之后才敢食用。上世紀90年代的醬料制造情況,大抵如此。
彼時,剛剛回國的欣和創始人孫先生,了解到當時的飲食現狀后,感到一股深深的憂慮。抱著“以一袋醬為起點,改變中國人飲食,改善國人生活品質”的初衷,孫先生于1992年創立了欣和。
頭戴白色廚師帽的小孩兒,舉著大拇指,“煙臺面醬”四個字位于包裝中間。這是老煙臺人記憶中熟悉的“醬”,也是欣和面醬較早的包裝。
雖在那個年代,“煙臺面醬”已是隨處可見,但真正讓欣和品牌進入大眾視野的,還是那款配色鮮明的綠盒黃蓋的“蔥伴侶6月香豆瓣醬”。也是在這款醬的加持下,欣和迅速占領了山東市場,成為山東一代人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就“醬”興起,欣和,究竟是如何釀出好醬的?
欣和企業品牌負責人董涵中女士道出了其中的兩個奧秘。“其一是需要足夠的時間。”董女士告訴記者,原釀醬是以大豆、小麥為主要原料,經過自然足期發酵、成熟,不添加增稠劑、香辛料、色素等物質,可以百分百保證醬的自然體態,色澤紅亮,醬香濃郁。
近年來,黃豆醬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鮮甜的口味很受歡迎,但市面上的黃豆醬一般發酵周期僅為30—45天,大豆并不能達到完全分解,因此后期要加增稠劑等添加劑進行調和,體態黏稠,并不屬于正統的原釀醬。
“第二個奧秘,是‘質’。”欣和從創建之初開始,就以“家”做事業的核心載體。“我們自己不吃的東西,就不要賣給消費者,這是欣和始終秉承的產品質量標準。”。
堅持以質量為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就品牌風采,待世界如家人的欣和,雖起于“醬”但如今,已不止于“醬”。
1998年,味達美品牌誕生; 2002年,欣和進軍有機調味品領域;2004年,欣和六月鮮進入上海市場;2008年,欣和開創國內工廠生產即食沖調味噌先河.......
此后,“黃飛紅”麻辣休食、“禾然有機”全廚房有機調味品、“六月鮮”醬油、“竹笙”味噌、“有所思”復合醬料、“醯官醋”泡制醋、“遵循自然”高端0添加調味品、“旭耕”有機農場……欣和的產品家族日漸繁榮起來。
逐漸成長,步步精心,如今,欣和已成長為一家多元化的綜合性食品企業,旗下擁有4大事業板塊、10家專業化工廠、11個產品品牌,是目前江北最大的調味品生產商,產品遍布全球80余個國家和地區。
“每天超過4000萬家庭在使用欣和的產品。”欣和,已經從煙臺走向全國,又走向世界。
致力于研發創新
讓傳統突破“傳統”
當吃飽已經不再是難題,吃好也得到了滿足,吃鮮、吃營養,成為中國人新的需求。
這也意味著,與“吃”這件事“打交道”的欣和也需變。如何在“變”中增“質”,掀起健康生活的新浪潮?
關鍵是技術創新。
成立至今,欣和一直致力于對產品創新的追求,引領調味品行業的升級換代。在國內,欣和最早推出的高鹽稀態醬油釀造工藝,讓國人可以吃到更健康、更安全、品質更穩定的調味品。
隨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出,以及全面飲食健康教育的推進,每天5g鹽這個概念已經開始深入人心。為此,欣和開始在“減鹽”技術上發力。
傳統醬油的含鹽量大多是15g/100mL,降低鹽含量的方法之一就是稀釋,但稀釋之后的醬油,確實是不咸了,但也不鮮了。如何既去掉鹽分又不失鮮味兒?經過幾年的摸索,欣和通過專利減鹽技術置換鈉離子,從而減少醬油中鹽的含量。
“每降1g鹽,將投入近2000萬元的技術資金。”目前欣和已將醬油的含鹽量降低到8g/100mL,同時保證蛋白質、氨基酸態氮等指標達到特級醬油品質的水平。為了讓百姓科學減鹽,欣和還創造性地提出了“梯度減鹽”的概念,根據不同人群用鹽需求,推出了12克、10克、8克不同鹽含量的產品,幫助不同口味的人們解決階段性減鹽的困難,最終一點點把鹽減下去。
不惜成本的研發投入,換來“健康”“美味”的雙收,欣和在突破“傳統”技術方面,遠不止“減鹽”這一項。
截至目前,欣和擁有33項省技術創新項目,并已立項,包含醬油發酵過程微生物群落解析及功能研究、微生物對發酵調味品發酵工藝影響研究、一種調味品天然防腐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貨架期延長技術在調味品中的研究等,其中22項已結項,并完成成果轉化應用,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000多萬元。
不止如此,通過其自身設立的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豆源食品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工業設計中心,欣和每年新品開發數量不低于50個,儲備數量不低于100個,不斷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并通過自主研發和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掌握行業前沿核心技術,使各項技術和工藝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引領中國
“飲食生態系統”的改善
如今的欣和,已不再局限于調味品的革故鼎新,而是引領改善,屬于中國人的“飲食生態系統”。
欣和始終堅信,好的食物可以改善一個家庭的生活品質。因此,欣和立志從更廣泛的飲食生態入手,改善食物從源頭到餐桌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食物的來源、生產加工的方式,以及所有與飲食相關的體驗。為此,欣和聯合農業種植、原料供應、產品生產、銷售通路、飲食體驗、知識分享各個環節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改善飲食生態系統,將食品安全切入到從農田到餐桌的每個環節中去。
既是“生態系統”,就需從源頭出發,對此,欣和從可持續的農業種植方向入手,于2013年,在海陽步鶴村創建“欣和旭耕有機農場”,決定用“雙手”種出自己需要的好“原料”。10年間,曾經荒蕪的海陽步鶴村,如今已是千畝良田,60多種作物欣欣向榮,為欣和“引領飲食生態改善”的使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欣和的“飲食生態系統”構建環節中,有一環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全方位的食物教育”。
“欣和不只想做一個產品的生產商,更是想告訴消費者更多的關于食物的知識。”董涵中告訴記者,欣和希望通過這樣知識的傳播,讓每個家庭都可以去正確地選擇食物,去健康地生活,更希望每個家庭都可以受益于此,并繼續地傳播,影響更多的人,讓更多人懂得如何選擇食物,懂得如何生活。
如今,專注推廣健康飲食生活和全方位食物教育的欣和會員服務平臺——欣和食與家,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欣和食與家通過欣和科普微信矩陣,為千萬用戶持續提供健康生活飲食知識。為了讓廣大用戶在親身體驗中,了解更多食物知識,2012年欣和建設了“欣和食育體驗館”,通過介紹從大豆到醬油的釀造過程,讓廣大消費者領略食物發酵的秘密……
欣和食育體驗館自投入使用以來,累計開放時間超過2800天,累計接待400000人次;并相繼榮獲首批“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參觀企業、“山東省工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級“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用“匠心”釀“好醬”。如今,走過31年的欣和,成績也有目共睹:中國第一個獲得CNAS認證的調味品企業實驗室、中國第一家有機醬油生產商、中國高端醬油第一品牌、中國原釀醬第一品牌、江北最大的調味品生產商、金磚國家廈門峰會招待精選調味品供應商、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招待精選調味品供應商、米其林指南在中國大陸唯一指定的官方調味品合作伙伴……
不管是初心、品質、創新,還是可持續發展,欣和用對品牌30多年不變的執念,贏得了無數消費者信賴。在未來的日子,欣和將會圍繞事業核心——“食物”,拓展更多領域,以此來積極引領飲食生態系統的改善,讓家人安心享用每一餐,樂活健康每一天。YMG全媒體記者 童佳怡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