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明房產,上海崇明新城新樓盤
總價4.29億!龍信/大唐落子崇明島,將打造低密度“中式豪宅”
來源:鳳凰網房產
3月25日,海門市海永鎮兩宗地塊成功出讓,分別被江蘇龍信置業和江蘇大唐房地產競得,共計攬金4.29億,出讓面積約9.2萬方。
CR20007地塊由江蘇龍信置業有限公司競得,成交單價4680元/㎡,樓面價3900元/㎡,總價1.97億。
CR20008地塊由江蘇大唐房地產有限公司競得,成交單價4690元/㎡,樓面價3908元/㎡,總價2.32億。
【地塊信息】
CR20007地塊位于海永鎮海永學校北、規劃海西路東側,土地面積42148㎡,1.0<容積率≤1.2,規劃為居住用地。
CR20008地塊位于海永鎮規劃永隆路北、萬年路東側,土地面積49528㎡,1.0<容積率≤1.2,規劃為居住用地。
兩宗地塊規劃條件中都明確規定:
1、嚴格限高,建筑高度不超過18米,層數在6層以下。
2、應充分體現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特色,嚴格禁止采用歐式、美式等外來風格,建筑色彩上突出水墨的主色調,局部以點綴色作為修飾。建筑立面,屋面應以白墻、青瓦為宜,以赭石、駝色、胭脂等作為點綴色。
3、不得建設帶有私家花園的低層獨立式住宅類建筑。
【地塊分析】
兩宗地塊北側臨近長江,江河風景一覽無余,海門市海永學校、海門市海永幼兒園環伺。地塊周邊分布多個成熟項目,包括樂頤小鎮、藍湖灣、田園風光、融科托斯卡納莊園、綠島江灣城、海上普羅旺斯等。
海永鎮位于崇明島,占地約14.88平方公里,緊鄰長江水岸,江景風光一覽無余。
一直以來,海永鎮都致力于將其打造成長三角區域高端度假目的地,建設世界級生態島上的度假配套、運動配套、休閑配套、生活服務配套,全方位滿足度假生活需求的度假樣板區。
(海永鎮規劃圖)
今日出讓的兩宗地塊,容積率較低,且建筑高度不超過18m,層數在6層以下,建筑風格為中國風,未來或打造成低密度高端中式住宅區,我們拭目以待!
上海網友建議:把崇明區并入浦東新區,設浦東新區為經濟特區
近日,有網友在上海市政府的座談會上提出一個頗為大膽的想法:要把崇明和浦東合到一起,把浦東新區設為經濟特區,而崇明則并入浦東新區。
此舉將有利于上海經濟的發展和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
那么這位網友的提議是否可行呢?
要是崇明和浦東合并了,那么這樣做的好處又是什么呢?
這位網友作出這樣的提議又是基于什么原因?
從地圖上來看,崇明區和浦東新區之間的距離并不遠,就隔著長江,坐船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然而就是因為隔著長江,這也讓崇明區和浦東新區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艱難。
崇明區的交通條件尚且落后,已經限制了崇明的經濟發展,而長江正好是崇明區和浦東新區之間的障礙,兩岸之間無法進行物流運輸,有了長江的阻隔,便會對物資的流通造成極大的不便。
這樣一來,崇明區和浦東新區就成了“一河相隔”的兩岸,當經濟交流都成為了問題后,崇明區的經濟自然也就不會太好,再加上崇明區本身就沒有發展經濟的跡象,想要和浦東新區進行經濟方面的交流更是沒有可能。
浦東新區的GDP已經達到16715億,崇明區則只有422億,兩者之間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在崇明區的農民主要以種田為生,其中大部分農民都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農民,他們的文化水平大多都是初中、高中輟學,或者干脆就一輩子都沒有接受過教育。
他們沒有掌握其他的技能,只會種田。
就連農田也并不是自己的,他們多半都是靠著承包的農田為生,所以就算有一天土地被征用了,他們也沒地可種,日子也就沒法過。
于是年輕的農民就只能背井離鄉,到外面打工,掙點錢來養家糊口。
離開家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剩下的農民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這些沒有教育水平、沒有技能的人,只能在窮鄉僻壤中守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土地,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
即使政府一直在推動崇明區的發展,并希望能夠依靠崇明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借著這股東風讓崇明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帶動崇明的發展,不讓崇明區的農民一輩子都守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田土,繼續過著貧困的生活。
崇明也有著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又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也一定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但是現在卻因為交通的問題,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要知道,崇明的GDP僅僅只有422億,相對于浦東新區的16715億來說,崇明和浦東之間的經濟差距達到了39倍之多。
甚至有網友表示:“崇明區的GDP還不如一個前十的區。”
可以說現在崇明區的發展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樣子,甚至有趕超的趨勢。
這樣一來,一定會影響到崇明的發展。
前幾年的時候,崇明的GDP還是280多億,而現在卻已經翻了將近一倍,2022年崇明的GDP已經達到了422億,這個增速也在不斷的加快,不出幾年很有可能就追上現在的前十個區。
雖然崇明暫時不如浦東、閔行、虹口等經濟較好的區,但是卻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而且很多人就到崇明買房或者居住。
同時,崇明的許多農民已經開始進城務工,崇明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崇明的發展。
所以崇明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崇明的地理環境雖然非常的優越,但是交通卻不太便利。
現在崇明的交通狀況大多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除了輪渡可以通往上海主城區之外,崇明還有一些公路和鐵路可以通過公路和鐵路來連接上海,但是無論是通過哪種交通方式,崇明和上海之間的交通都相當的不便利。
時至2025年,崇明的地鐵線路可能會達到十條左右,如果通車的話,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如今崇明區的交通現狀,不僅能提升崇明的經濟,甚至還能夠吸引到更多的投資前來崇明發展。
然而即使到2025年,崇明的交通現狀也并不能有著較大的起色,畢竟這離崇明和上海之間還隔著一江之隔,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長江填了,從而打通崇明和上海之間的經濟交流。
因此崇明依然會和上海之間隔著一條長江,這也就注定了崇明無論如何都不能和上海的經濟發展同步。
既然崇明和浦東之間的距離如此之近,隔著一條長江,難道就真的不能打通崇明和浦東之間的經濟聯系嗎?
市政府對這位網友提出的方案表示歡迎,并會從各個方面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帶來的利益。
如果崇明能夠和浦東合在一起,那么崇明的前景無疑會非常的好。
一來了崇明可以享受浦東的經濟紅利,二來可以緩解浦東的發展壓力。
崇明區和浦東新區的距離非常的近,如果能夠將崇明和浦東合并在一起,那么上海的城市格局將會發生巨大變化。
如果將崇明和浦東合并在一起,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經濟上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合并后,崇明區作為組成部分之一,也將受益于浦東的發展紅利。
浦東新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
將崇明納入浦東后,崇明也將能夠享受到浦東帶來的經濟紅利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此外,這一舉措將有助于減輕浦東新區的經濟發展壓力。
浦東新區作為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發展越來越快,面臨著土地資源緊張和交通擁堵等問題。
如果崇明能夠合并到浦東,就能夠更好地發揮這兩個區域的協同效應,促進資源的最優配置,進而實現更高水平的經濟增長。
最后,從區域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崇明和浦東的合并將有助于進一步優化上海市的城市結構。
通過將崇明納入浦東新區,可以加強上海市的整體性和連通性,提高城市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崇明和浦東的合并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想法。
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將為上海市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潛力。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和評估。
希望未來崇明能夠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崇明,終于成為上海的一部分
崇明無疑是上海經濟最落后的區域了,2020年GDP僅382億元。與之相對,一江之隔的江蘇啟東GDP高達1223.10億元,雄踞全國百強縣第二十一位!
兩個區域都同時面向長江與海洋,土地面積差不多(啟東:1208km2,崇明:1413km2),人口也基本位居同一量級(啟東:967313人,崇明:637921人),經濟發展差距怎么會這么大?
而且崇明還緊抱上海大腿,比如前幾年將江南造船廠遷至崇明,上實也過來開分校,還準備建地鐵,怎么就干不過江蘇的一個普通縣級市?
雖然經濟不景氣,崇明的樓市卻開始火爆,甚至有新房都觸發積分——認購率高達170%。
兩個信息結合在一起,崇明就有意思得多了。
崇明經濟落后有雙重原因:先天條件不足、后期時運不濟。
關于上海與長三角的關系一直有兩種論斷,時常吵得不可開交:一方認為上海帶動了長三角的發展,越靠近上海的縣域經濟越發達;另一方認為是長三角經濟高度發達,一定會催生出一線城市,比如上海。
今天我們不去討論誰對誰錯,長三角經濟發達、工業體系完備、民間交流頻繁是公認的事實,只要融入長三角經濟體系,經濟都不會太差。
這個體系的威力也經過了多次驗證。
不止一次有企業家發現新疆的襪子、服裝賣得比長三角貴,畢竟長途運輸過來,不過這些產品的原材料卻取自新疆。
所以他們做了多次嘗試:在新疆建工廠,就近選取原材料、生產、銷售,成本一定更低,售價一定更低。
然而發現恰恰相反,新疆生產的棉紡織品成本比長三角的售價還高——當然大家現在都明白,一件產品不是有一家工廠就足夠了,而是需要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以及大量的產業工人。
長三角的各個縣市就有這樣的優勢,只要交通方便可以融入長三角經濟體系,就能在體系內分一杯羹。當然這杯羹啟東分到了。
啟東雖然也是偏居一隅,不過卻是大陸的自然延伸,道路通暢、資源互動高效。這里不僅有滬陜高速、啟揚高速,還有鐵路以及無數的毛細道路。
崇明由于是島嶼,之前與外界交流依靠輪渡,這樣一個封閉的區域完全無法融入長三角經濟體系,于是淪為一個內生型農業區域。
當然跨海大橋都能建成的當下,崇明的地理劣勢完全可以得到解決,比如為了開發浦東,修建了十余條大橋、隧道,現在浦東與浦西幾近融為一體。
不過崇明長江大橋2009年10月31日才建成通車,而且目前也是僅有的一條路上通道——崇明合并進上海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打算開發。
建國后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人口數量、消費力無疑是全國第一,不過面積卻僅617平方公里,大量農副產品需要全國采購,號稱“吃全國”。
后來為了迅速工業化,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工農業剪刀差”,上海需要找到自己穩定的農副產品來源。當時中央明確下發了大城市要逐步實現副食品供應自給自足的政策。
經過計算,僅僅滿足上海的蔬菜需求就至少需要23萬畝農田,上海的土地儲備根本不夠,于是只能合并周邊縣市——1958年將江蘇的10個縣劃入上海,其中就包含崇明。
所以合并之初崇明的使命就是發展農業。
當黃浦江上橋梁一座又一座地建設起來,崇明過江大橋直到2009年才通車就非常自然了——浦東定位要高得多。
直到世博到來,江南造船廠遷到崇明,并且開通了公路大橋,崇明才開始融入上海。
自從上海大橋開通后,崇明的發展明顯開始提速,其實大橋只是一個時間點,主要發生的變化是上海市內。
不管規劃了多少新城、多少開發區,我們發現上海近幾十年的發展仍就是攤大餅模式。
徐家匯、真如、五角場、花木四大副中心時代,上海邊界由線環內擴展至內中環。
閔行、寶山、川沙、大虹橋四個主城區時代,上海開發邊界開始拓展至外環外。
其實城市邊界擴展至外環時,上海就開始明顯地向西南部發展——閔行除了浦江全境劃入主城區,提供了廣闊的開發空間。
而且東北部,寶山淞南已經相當成熟,楊浦幾乎全境開發完畢,外高橋已經遍地工廠正在謀求轉型。
于是尋求大片土地的華為只能遠赴青浦,西部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建設各色小鎮。
當城區土地不足發展面臨瓶頸時,上海提出了五大新城策略,一舉將開發邊界推至郊環線附近。
可以看到五大新城幾乎都位于西部、南部,東北這里掛零——實在沒有大量低廉的土地。
這樣就造成一個非常不均衡的處境:徐家匯、莘莊工作的年輕人,可以遠赴松江新城甚至小昆山置業,然而外高橋、楊浦這里就沒有這樣的擴展腹地,在外高橋前往惠南置業將是一場噩夢。
同時,徐匯區、長寧區衍生出的大量商務需求不高的產業,可以前往青浦、松江、奉賢籌建工廠,楊浦、金橋、外高橋則失去了拓展空間。
在上圖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五大新城的邊界在東北部是長江——于是外高橋、金橋衍生出的剛需置業、產業落戶需求只能向崇明釋放。
眾所周知浦東開發有四駕馬車:陸家嘴、張江、金橋、外高橋,如今四個片區都接近成熟。于是陸家嘴金融業開始向北延伸,造就了北濱江的迅速開發;于是張江開始南擴,周浦、康橋的大片區域被納入張江。
擴容后的張江
這時金橋、外高橋的軟肋就體現出來了——合并南匯后提供的大量土地在南部,金橋、外高橋鞭長莫及。
于是只能向北,將觸角延伸至崇明。
當然區域內都有產業保護政策,浦東更加鼓勵產業向南遷移,不過市級領導一定有更高的格局——何必舍近求遠。
所以長江大橋建成,所以需要建設地鐵崇明線——將崇明的部分區域納入北浦東發展體系。
另一個典型標志是:2016年7月22日崇明撤縣改區。
撤縣改區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事情,當年湖州長興縣撤縣改區時遭到了縣委以及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甚至爆發了游行示威。
大家算得很明白,湖州并不是經濟發達的地級市,撤縣改區無非是市里看中了長興的財力。
長興作為浙江財政“省直管縣”,財政80%留給自己,20%交給省里。變成湖州的一個區之后,一半要交給湖州。
但是崇明就沒有遇到這個阻力:我這什么都沒有,不怕你打主意。
其實對于崇明這樣的經濟落后區域,撤縣改區一定意味著更多的轉移支付。獨立行政權限跟白花花的銀子比起來,算不得什么了。
當然這筆帳上海市委一定也算過,將崇明納入浦東或者上海東北部的延伸一定是利大于弊,因為沒有什么比缺少發展縱深更可怕。
當然崇明的開發也面臨相當阻力。
2001年國務院批準《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時,崇明就被打上了“生態島”的標簽,此后但凡涉及到崇明的規劃,這三個字就一定會出現。
生態,意味著不能過度開發,不能有大量污染性企業,江南造船廠選擇長興島也是盡可能的減少影響吧。
所以崇明選擇了文旅產業,打造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東灘濕地等概念地標,舉辦花博會提升全市影響力;
所以崇明選擇了科技型企業,打造了智慧島等“科技小鎮”。
智慧島入駐企業
當然房地產開發是提供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于是這里規劃了國際實驗生態社區。
國際實驗生態社區選在滬陜高速進入崇明島的第一站:陳家鎮,選在地鐵崇明線的必經之路,盡最大程度吸收市區客群。
地鐵崇明線規劃落地之前有不少猜測是線路要經過城關鎮,因為這里才是傳統意義上崇明的中心。
不過落地時盡可能的照顧到了經濟回報,僅通過經濟發達的長興島、陳家鎮以及東灘。
所以地鐵通車后我們可以將崇明分割為兩部分:東部納入主城體系的陳家鎮東灘區域、西部依舊內生的本島。
一旦納入主城,房價就要納入主城體系。許多情況下不是房子值多少錢,而是被擠壓的需求將房價抬高到應有的位置。
比如上海房地產啟動時,莘莊就是剛需客戶的邊緣,他們的購買力就是莘莊房價;
后來莘莊已經成為主城區,剛需客戶撐起了五大新城;
五大新城房價也越吵越高,大家只好前去環滬。
按道理講環滬的土地供應不受上海控制,可以提供大海一樣的庫存,可是房價依舊被推高——購房者需要你到那個價格。
所以環二一直呼吁上海郊區放開土地供應,讓這些被擠壓到環滬的需求回流。他們預算固定,上海郊區只要有足夠的供應,房價將與環滬持平,但是大家通勤卻便利得多。
所以當需求被擠壓至崇明時,推高這里的房價是早晚的事情,你值不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除了崇明還能買哪?
當然納入上海體系也會存在一些風險,城市發展規律一定提示我們警惕“虹吸效應”——當融入大城市分工時,有可能優質資源被大城市吸附。
實際上這個過程一直在發生,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體上海人口一直處于增長之中,然而近些年崇明人口數量卻在下滑。
現在撤縣改區后對崇明的扶持力度加大,崇明新的過江通道、高鐵站也在規劃之中,能不能完成70萬的人口目標我們拭目以待。
▼
以上為正文
編輯∣環線咨詢
?本文版權歸“環線房產咨詢”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