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焦點新聞網招聘,信陽新聞熱線電話
小的時候,電視機收的臺少
吃完晚飯守著電視機
基本都是看那幾個固定的節目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焦點訪談...
感覺那里面的世界離我們好遙遠
想著什么時候要是能從里面
看見我們自己家就好了
終于,夢想照進了現實
昨晚的《焦點訪談》欄目全程只播放新縣
此次,新縣作為鄉村振興的示范點
登上了CCTV-1黃金檔欄目《焦點訪談》
這是對近幾年新縣發展全域旅游
促進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果的肯定
回頭一看,過去幾年
新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讓我們給
所有為新縣發展付出奉獻的人點贊
新縣
位于河南省南部的新縣,地處大別山的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著茂密的山林,古樸的村落。在很多年里,新縣一直是國家級的貧困縣,守著青山綠水,優美的生態環境,鄉親們卻不知道怎么才能夠富裕起來,年輕人大多只能夠離開家鄉,外出打工謀生。近年來,新縣努力進行著鄉村振興工作,新縣的鄉村,有沒有變樣?變成什么樣了呢?
今天《河南日報》一版刊登新縣旅游扶貧的文章
旅游扶貧的新縣實踐
編者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對于“三山一灘”、革命老區、偏遠地區來說,發展第一、第二產業有著諸多制約因素。但換個角度看,這些地方又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旅游為抓手和載體,以高質量黨建為保證,完全可以走出一條脫貧致富、帶動縣域經濟大發展的路子。發展全域旅游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新縣就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新縣之路體現了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是讓中原更加出彩的生動實踐和典范。
河南日報記者 樊霞 劉春香
盛夏的新縣,大別山放眼皆綠。山路邊,一灣又一灣明凈的池塘,傍依著一座又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村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怡人的風景。
步入清雅潔凈的縣城,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莊嚴肅穆,大別山干部學院大氣莊重,處處彰顯出革命老區的豐富紅色基因。
紅色的、綠色的、古色的一幅幅美景,在新縣干部群眾的精心謀劃和巧手裝扮下,正變成一道道“錢景”,讓老區人民的腰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鼓囊囊的。就在6月,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新縣接受國家脫貧驗收第三方評估核查,73個貧困村有望全部實現脫貧,其中,32個村是全國鄉村
旅游扶貧重點村。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35280人在全域旅游發展各環節受益,占貧困人口總數的84.34%。
當新縣選定旅游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一場全員上陣,多方參與,闖關奪隘,強力推進的“大會戰”就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濃墨重彩地展開。
為什么是旅游?
“河南新縣的旅游扶貧做得有聲有色,希望嘉賓們有機會去看看。”今年5月,世界旅游城市市長論壇上,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李金早向嘉賓們推介:位于大別山中的新縣曾長期貧困,近年來發展全域旅游,迎來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老百姓有了收入又開闊了眼界。
旅游業給新縣帶來了多大的變化?看看這些令人振奮的數字吧:2017年,新縣共接待游客468.9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3.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2%、64.9%,鄉村旅游及相關產業帶動5萬余人實現就業,有力促進了老區群眾脫貧致富。
從1983年被列入國家連片開發扶貧重點縣,到2017年年底全縣實現脫貧,新縣走了35年。全域旅游+鄉村旅游,“喚醒”了新縣的寶藏。
“我們為什么選擇旅游,又為什么選擇全域旅游+鄉村旅游?這跟新縣的自身資源條件密不可分。”新縣縣委書記呂旅說。實際上,這也是新縣探索數十年來找到的最適合自身發展的一條道路。
長期以來,新縣最深的烙印就是“窮”。由于受戰爭創傷和自然條件制約,新縣發展一度非常落后,直到國家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前的1983年,主要經濟指標仍是“三不過一”:即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億元;財政收入不到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元,只有86元,全縣82%的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解決了17.78萬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但到2014年實施精準扶貧時,全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2308戶41829人、貧困村73個,貧困發生率達14.9%。
2014年,聽群眾呼聲、應群眾期盼,新縣縣委、縣政府確定了2017年整體脫貧的目標。可是,新縣發展之路該怎么走?群眾脫貧靠什么?
“八山一水一分田”說的是新縣地勢,在丘陵山地發展大規模農業種植不切實際;同時由于交通不便,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工業產業優勢也不明顯。怎樣才能實現縣域經濟彎道超車?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換個角度看,劣勢有時候反而是優勢。新縣位于大別山腹地、南北地理過渡帶,擁有的旅游資源豐富多彩。
最令新縣引以為傲的是紅色。革命戰爭年代,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就為革命獻出了5.5萬名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等98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河南省唯一的將軍縣。全縣有365處革命遺址,每年自發到新縣接受紅色教育的游客達到200多萬人次。
再說綠色。新縣山林茂密,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6.7%,有山皆綠,有水皆清,被稱作能深呼吸的縣城,也是河南省兩個國家生態縣之一。
還有古色。新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在此交匯交融。保存有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筑和星羅棋布的古村落,村后古木參天、村前溪流潺潺,晨起雞犬相聞,暮歸炊煙裊裊,是人們記得住鄉愁、憶得起童年的故園。
“不能端著金碗要飯吃,我們完全可以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以旅游來帶動現代服務業。”呂旅說。
更重要的是,很多具備旅游資源價值的村莊地處深山,屬于貧困村,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打工,村中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脫貧任務艱巨。讓這些人在家門口就業脫貧致富,鄉村旅游顯然是個廣闊的平臺。
另一個大背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旅游和全域旅游時代到來,自駕游、自由行成為常態。而新縣眾多散落在山間的小村落,恰恰深受游客青睞。
把新縣建設成大別山旅游公園,將全域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結合,大力實施旅游扶貧、旅游富民工程,讓貧困群眾參與旅游、發展旅游、受益旅游,進而實現全縣脫貧,成為新縣縣委、縣政府的共識。鄉村旅游首當其沖,成為這場旅游扶貧、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
為什么是全域旅游?
謀定而后動,無往不勝。圍繞全域旅游發展,新縣謀劃了一盤大棋,統籌全局,突出特色。
新縣以東驅車21公里進山,就到了西河古村落。700多年的楓楊樹立在村口,青石路下,潺潺流過的溪水將村子一分為二。
溪水以北,數百年的青磚黛瓦,古屋矗立,祠堂肅穆。溪水以南,卻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糧倉,被改造成糧油博物館、西河餐廳和村民活動室。糧倉鐵門上鐫刻著紅色星星,白墻上的“防火、防霉變、防事故”昭示著新中國成立后大生產的激情年代,與河對面的古村落形成了“時代的對話”。
“古村落由清華大學的建筑專家設計修復,糧油博物館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設計的。”西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孝翱很自豪。誰能想到,5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窮困破敗的“空心村”景象。村里的勞動力先后都出去打工或者舉家外遷,只剩下沒有勞動能力、無力外遷的老人和孩子留在村中,最不景氣的時候,村里僅剩下39人。路邊是一個挨一個木棍胡亂搭建的豬圈和羊圈。
西河村高水平的規劃設計,是新縣全域旅游理念發展的體現。“新縣發展旅游的原則是,既要保護好鄉村原生態,又要按照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和要素來做全面設計和規劃,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截斷河流、不取直道路,堅決不讓村莊成為孤零零的村莊,堅決不讓村莊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新縣縣長夏明夫說:“新縣的景區一律不收門票,我們就是要把整個新縣打造成一個1612平方公里的大景區。別的地方賣的是門票,我們賣的是鄉愁
其實早在2013年,新縣和北京綠十字、中國扶貧基金會就發起成立了規劃設計公益行活動,邀請國內100多家NGO和社會組織共500多位專家來到新縣,將新縣視為一個大景區,把鄉鎮作為一個景點來構圖,把村莊作為一個小品來設計,免費精心規劃設計了“一城三線”旅游精品線路,形成了縣城+“九鎮十八灣”鄉村旅游發展布局。
“26個村,23個景區景點,每個點都由一個專家團隊負責規劃,這樣就避免了鄉村旅游千村一面。”新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偉說。
有了頂層規劃,鋪陳開來就有條不紊,短短兩三年,西河灣幽靜、丁李灣古樸、田鋪大塆時尚;休閑慢道、登山步道、文化長廊、生態綠道,如一條絲帶把明珠般的村落串聯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新縣鄉村旅游漸顯氣質。
規劃設計做引領,如何落實看干部。新縣建立了“1+3+N”全域旅游綜合管理服務模式,成立了縣旅游委員會,縣委書記任主任,縣長是第一副主任,全縣55個部門和鄉鎮都是成員單位,形成了全域旅游的大旅游管理體制。
“黨員干部是新縣先鋒,理所應當站在脫貧攻堅戰的第一線,理所應當成為全域旅游大會戰的排頭兵。”呂旅說:“高質量的黨建,不單單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保障,更是我們做好經濟社會發展一切工作的堅強保障。”
——“一戶一策一干部”,6000多名機關黨員干部與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結對,開展網格化幫扶,確保政策到戶,不漏一人。
——扶貧培訓精準化,對全縣旅游扶貧重點村的貧困戶登記造冊,征詢他們致富項目、培訓意愿,組織旅游管理技術培訓班。“在田鋪大塆村,不但開設民居的鄉親們都經過了多次培訓,做農家飯的廚娘也要進培訓班,確保餐飲質量和口味。”田鋪鄉鄉長陳小鋒說。
——村干部實行績效考核,開展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四面紅旗”黨支部評選表彰活動,半年評選一次,每類評選10個“紅旗支部”,評上紅旗支部,縣委授牌表彰。
…………
“新縣的領導干部吃住在農戶家,晝訪夜談,幫助一家一戶厘清發展思路,消除思想顧慮,拿出脫貧措施,盡早搭乘全域旅游這趟快車,很多貧困戶因此受益后,對黨的感恩之情更深了,對黨員干部更加親近了。”縣政府主管旅游工作的領導李良斌說。
為什么是旅游+?
鄉村旅游喚醒了新縣沉睡的財富,厚重的旅游資源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在全域旅游發展的大棋盤中,新縣并沒有就旅游做旅游,而是跳出旅游做旅游,走活了“人”和“產業”兩步棋。
鄉村旅游吸引和帶動了貧困戶積極參與。7月12日上午,西河灣張陽一家4口摘菜、淘洗,準備游客的午飯。當初,西河灣要建美麗鄉村開展農家樂,可村民擔心沒人來吃飯不愿意干。時任縣長的呂旅是西河名譽村長,硬是攔下了拿著火車票準備出外打工的張陽父母,“你們只管放心大膽開餐館,如果你們賠了,我掏這個損失費。”
誰也沒料到,農家樂越開越興旺,張陽也從韓國務工回來掂起了家里廚房的大勺,中午人多時甚至有20多桌流水席。“現在每年的農家樂收入有20多萬元,還能守著父母和妻兒,這多幸福啊。”張陽說。
建設美麗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讓西河灣變了模樣。幾年來,全村涌現出40多家農家樂和農家民宿,累計接待游客150多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4000多萬元,帶動1200余名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92戶325人先后脫貧。
西河村是新縣鄉村旅游發展的縮影。目前,全縣旅游從業人員達5萬人,有497家農家樂,94家民宿賓館,帶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近8000元。全縣3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實現整體脫貧,1.1萬多名貧困群眾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實現穩定增收,全縣84.34%的貧困群眾受益。
不僅是農家樂,創新創意也融入了鄉村旅游文化。田鋪大塆創客小鎮里,“80后記憶”“不期而遇”書店、竹編店、茶舍等20多家特色小店散落其間,豆腐乳、天麻油、山野菜等旅游產品引人駐足。同樣從韓國務工返回的韓光瑩把自己家改造成了農家民宿,卻帶著全家出去租房住。“我租房每月1000元,但民宿一晚可掙600多元,發展旅游讓我們覺得返鄉創業大有可為。”
香山湖管理區林沖村,山色青郁,樹木蔥蘢。新縣大別山露營公園就建在這里,總投資金額達5.9億元,分三期建設。在新縣全域旅游的框架下,露營公園目標是走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相互融合的產業發展之路。
項目建設以來,帶動周邊200多名群眾就業,年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設立“有你真好”基金,用于資助當地貧困戶用工及其子女上學;建立貧困兒童活動中心,為貧困兒童先后捐款13萬元……大別山露營公園負責人殷林說,新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支持露營公園的建設和運營,公園里的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都由政府配套建設,公園初期運營遇到困難也是政府出主意想辦法。“新縣領導發展全域旅游,以旅游扶貧的發展思路符合當地實際,作為企業,也應該助力新縣脫貧攻堅。”殷林說。
像大別山露營公園一樣,在新縣,隨意進入一個村落,都能發現旅游+的產業模式。
旅游+農業,吳陳河鎮茅屋沖家庭農場等14個農業園區,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方式,有效促進了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
旅游+教育,新縣依托大別山干部學院開展紅色教育培訓,開發鄉村體察式教學點39處,累計培訓學員15萬人,拉長了鄉村產業鏈條,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
旅游+文化,全國首屆鄉村復興論壇花落西河灣,大別山鄉村旅游文化節、民俗文化節競相上演,地燈戲、皮影戲、打糍粑等傳統民俗文化成為鄉村文化體驗游的“主角”。
旅游+體育,依托全省首條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全國登山步道聯賽、亞洲越野大師賽等頂級賽事來到新縣;野外拓展、徒步騎行、戶外探險等體育旅游活動接連上演。體育旅游激活步道經濟,帶動沿線16個貧困村參與旅游發展。
還有旅游+工業、旅游+林業、旅游+康養、旅游+商貿……一綱舉而萬目張。以旅游為原點,新縣不斷開拓、整合、提升,打造出了一條又一條產業鏈,編織成了一張托舉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幸福網”。
物質層面的產業,絕不是旅游+的全部。記得住鄉愁,回得去故鄉,精神層面的獲得感也許更強烈。呈現出原生態的村落面貌,是鄉村旅游給予游客最好的精神食糧;加強村黨支部的建設和號召力,讓村民重新有了集體歸屬感。
最重要的是,旅游不僅帶動了新縣產業的振興,也帶動了鄉村文化和鄉村精神的回歸,更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歸,成為新鄉賢,成為合作社的帶頭人或者理事長,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所有的變化匯聚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在不知不覺中往前邁進。
截至目前,全縣成功創建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8個,近三年,全縣旅游綜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長。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286.15萬人次,同比增長24.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55億元,同比增長38.7%。旅游業2017年對GDP的綜合貢獻率達19.8%,已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轉型發展的龍頭產業。
新縣的實踐證明,立足自身實際,強化自身優勢,以旅游業為載體和平臺,推動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完全可以實現整體脫貧,譜寫出新時代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不單單是新縣,我省多地以鄉村旅游為抓手,不斷強化旅游業對脫貧攻堅的助推作用,使旅游成為當地貧困群眾增收提質的主要來源。省旅游局還專門出臺了旅游扶貧三年計劃,重點打造“十百千萬”旅游扶貧示范工程,使鄉村旅游和脫貧攻堅更加有機地融合起來。必須看到,河南的名山秀水之中,有很多旅游資源還“養在深閨人未識”,還有很多地方對旅游資源的開發依然處于粗放和低級,更有很多奮戰在脫貧致富路上的鄉親們還沒有完成“資源變財源”的嬗變。新縣的成功實踐,無疑是一個極富價值又可資借鑒的版本。
最后小編再給大家放一些
來自萬能朋友圈的節目攝制現場的
精彩花絮吧!
《焦點訪談》用事實說話
用事實說新縣
看到新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取得的成果
不禁要為大美新縣瘋狂點贊
也希望新縣的明天越來越好!
來源:焦點訪談、河南日報、信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