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焦點新聞;分析焦點訪談最新一期
文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勛
雙碳戰略下,我國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如火如荼。一種近零碳的綠色能源——生物質能的熱度在不斷升高。
“自從3060目標提出之后,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使用生物質進行工業供汽,我所在的廣西這邊非常多的中小鍋爐在做煤改生物質、天然氣改生物質?!?有著10多年生物質行業從業經歷的吳東成告訴36氪。
吳東成目前擔任新奧能源廣西區域生物質業務群燃料部門負責人,據他介紹,國內造紙業的前十家中有八家在廣西省設廠,它們中大部分都采用生物質供熱?!霸旒垖儆诎舜蟾吆哪苄袠I之一,企業很難拿到燃煤指標,大部分新產能的供熱都轉向了生物質。”
生物質能之所以受到青睞,與其零碳屬性關系密切。
由于生物質在燃燒時釋放出的CO2,大體上相當于其生長時通過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所以生物質供熱產生的CO2為近零排放(只包含了運輸、加工過程中的少量碳排放),遠低于燃煤和天然氣供熱。因而生物質供熱取代化石能源在海外市場已經是大趨勢。
在國內市場,外企、合資企業是較早采用生物質供熱的群體。包括歐萊雅、百威亞太、奧迪、豐田、三菱等廠商,很早就在下屬工廠采用生物質供熱。
百威亞太在國內的28個釀酒廠中目前有6個工廠的蒸汽來自生物質鍋爐。百威亞太可持續發展采購總監姚渭洲告訴36氪,采用生物質鍋爐則主要出于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但在選擇供熱方式時需要因地制宜,綜合考量。
同時,姚渭洲也注意到,外資企業對于生物質供熱的關注度也在近兩年持續上升。
隨著工業降碳的進程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開始擁抱生物質供熱。全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告訴36氪:“天然氣替代煤炭解決不了碳排放的問題,所以南方很多工業園找到新能源商會,希望能用生物質能供熱。”
與如今被下游客戶追捧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生物質能在國內曾長期被忽視、低估,甚至被誤解為高污染燃料,這導致其過去發展受限,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非常低,屬于典型的“小眾能源”。
而在雙碳時代,隨著工業降碳進程的不斷推進,生物質能的近零碳屬性正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和認可。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雙碳政策是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其在我國整體能源結構中的位置有望得到重新評估。
過去長期被忽視的生物質能,正借助雙碳政策“翻紅”。
被誤解的生物質能在國內談起新能源,光伏和風電是繞不開的主題,兩大產業在國內發展得“風生水起”,成為出口的亮麗名片。而同為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質能,雖已走過近20年的歷程,發展卻步履蹣跚。
對比歐盟國家,生物質能對可再生能源的貢獻已超過風電和光伏發電,而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卻屢遭挫折,在國內能源結構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國際生物質能協會(WBA)副主席洪浩認為,這與能源行業及社會對生物質能存在的諸多誤解有關。
誤解之一在于生物質能的近零碳屬性。
“生物質是唯一的零碳燃料,其來源包括了農業廢棄物、木材和森林廢棄物、城市有機垃圾等。人類使用生物質烹飪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很多人并不了解生物質能其實是近零碳的?!?洪浩表示。
如上文所言,生物質在燃燒時釋放出的CO2,大體上相當于其生長時通過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生物質利用時整體的碳排放近乎為零。
誤解之二在于生物質能清潔與否。
過去一段時間,生物質曾被誤解為高污染燃料。
生物質散料不適合長途運輸,為儲運和使用方便通常被加工為成型燃料,其生產加工過程可能混入固廢或危廢等其他污染源,這導致部分地區環保部門對生物質能產生誤解。一家陜西省的企業告訴36氪,由于使用生物顆粒鍋爐,其曾被當地環保局罰款,并強制更換成為天然氣鍋爐。
生物質顆粒
這種現象并不是孤例,36氪了解到,目前各地方政府環保監管部門對生物質燃料態度不一,有的則仍將其視作高污染燃料處理。這些誤解導致生物質企業很難得到環評審批,經營遭受巨大打擊。
實際上,生物質燃燒的污染物排放僅達到或低于天然氣,其主要排放的污染物是一些氮氧化物。通過選擇專門的燃燒器,改進燃燒技術,就可以從源頭上控制氮氧化物產生,實現低氮超低氮排放。
對此,不少業內專家呼吁,我國應該學習國際先進國家和地區支持生物質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破除制約生物質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定。
當前,我國生物質能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質發電、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清潔供熱、生物液體燃料、熱解氣化等,其中發電仍是最主要的利用形式。
但生物質發電仍然依靠政府補貼生存。在媒體報道中,生物質發電企業由于被拖欠補貼陷入經營困境的新聞近幾年時有發生。在市場化環境下,生物質發電行業逐漸式微,生物質清潔供熱(含熱電聯產)成為發展的重點。
生物質燃燒產生的熱能可以用于取暖、熱水供應和生產工業蒸汽等。目前生物質工業供熱已經具備了整體的經濟性,項目不靠國家補貼也可以做到較好地市場化運行和盈利。
洪浩告訴36氪,生物質作為燃料比燃煤價格略高,但低于天然氣價格。使用生物質供熱接近零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可達天然氣標準,兼具了經濟性和碳減排的雙重效應。
“目前下游并不缺少需求,很多外資企業、碳減排企業都想要采用生物質供熱,但是一方面部分地區政策受限制,另一方面也缺乏充足的、有效的供給?!?洪浩認為,隨著工業領域的降碳進程持續推進,我國生物質供熱產業有望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
工業降碳的利器生物質能重新被市場關注和重視,主要得益于雙碳政策的推出。
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雙碳政策是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其在我國整體能源結構中的位置有望因此得到重新評估。
在工業降碳的大背景下,當前我國工業使用的電力通過安裝分布式光伏、風電和外購綠電實現了快速降碳,但在供熱(即生產工業蒸汽)領域的低碳化轉型卻進展緩慢。
實際上,工業供熱是我國工業能源消耗的主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工業供熱消耗18.2億噸標煤,占到工業能源總消耗的59.75%,遠大于工業電力消耗的占比(40.25%)。
目前大多數工業企業的供熱仍以煤炭與天然氣為燃料,面臨著不小的碳減排壓力。近零碳的生物質是工業企業供熱環節降碳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尤其對于八大控排行業和面臨碳關稅的出口企業來說,生產環節的降碳是“剛需”,其對于生物質供熱的需求更為迫切?!靶枰I蒸汽的企業找不到其他比生物質更經濟的、同時又能實現降碳的路徑?!焙楹聘嬖V36氪。
就連競對燃氣行業也盯上了生物質能生意。以燃氣為主營業務之一的新奧能源就下設了生物質業務群,滿足下游客戶對于生物質供熱的需求。新奧為海南洋浦開發區建設的生物質供熱項目,為園區內工業客戶供應綠色蒸汽,每年可實現碳減排量約70萬噸。
洋浦新奧一期項目
需要指出的是,和風光資源一樣,生物質資源也是分布不均的,各地資源稟賦有著顯著差異。
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燃料的固有特性之一就是原料分散,將其集中運輸的過程要消耗人力和交通成本。如果當地生物質資源不足或收集困難,從別地購買原料進行替代的經濟性極差。因此,生物質能資源豐富的省份如吉林、廣西、海南等在發展生物質產業方面有著顯著優勢。
36氪了解到,以吉林省為代表,部分生物質能資源豐富的地方政府正把當地的生物質能資源作為有力的招商利器,建設提供低碳工業蒸汽的零碳產業園,吸引出口企業到當地投資,直接瞄準了出口企業應對碳關稅的需求。
這對于生物質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過往我國生物質能產業之所以發展受限,地方政府政策的“制約”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以上障礙得以掃除,我國生物質能產業有望實現更快的發展。
參照國際經驗,洪浩表示,在歐盟可再生能源市場中,生物質能占比超過65%;在可再生能源供熱市場中,生物質供熱占比超過90%。如果中國生物質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能達到歐洲的一半,則我國生物質能新增市場規?;蜻_到數千億元。
我國2030年碳達峰目標時間已臨近,工業降碳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過去長期被忽視的生物質能,有望在工業供能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