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焦點新聞,焦點訪談新聞調查
21日,也就是今天,沙特王儲抵達北京,開始為期兩天的訪華之行。來中國前,他已先后到訪巴基斯坦和印度。
一路上,甚至在他啟程前,西方媒體就已開始各種解讀和分析。
“同甘共苦”
17日晚,沙特王儲飛抵亞洲之行首站堡。夜幕遮擋不住堡的繁花似錦,熱情洋溢。王儲受到超高規格禮遇。
到訪當天,他就敲定向巴基斯坦投資200億美元,以示“與兄弟國家同甘共苦”。
王儲一句“同甘共苦”,立即被簽約現場一些敏銳的記者抓住,仿佛他們聽出了背后有什么意味深長。
一些報道干脆直接問道:“共苦”,是共眼下巴基斯坦嚴重資金短缺之苦,還是過去半年來沙特飽受的外交孤立和輿論壓力之苦?
早在沙特王儲動身前,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華爾街日報》等一些西方媒體,就已開始圍繞這個問題“預熱”。它們直接給出解讀,試圖主導對王儲此行的議題設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戴維?加德納15日發文,美英國家內部一些過去支持沙特的“拉拉隊員”,現在轉而反對這位王儲。
加德納沒有引申沙特王儲在這種背景下出訪亞洲的“意圖”,雖然他的結論已經不言自明。
這個活兒,留給了次日的《華爾街日報》。16日,一篇題為《西方批評之下沙特王儲寄望培養亞洲聯盟》的文章,被放上它的網站首頁。
當王儲還在飛往堡途中,這篇文章已被眾多媒體翻譯轉載,“轉向亞洲”“尋找新的戰略支點”等被放上標題,為沙特王儲的訪問畫上一條斜斜的影子。
但這些預熱,沒能在王儲落地后成為“順理成章”的焦點。
涵蓋能源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200億美元巨額投資,尤其其中投資總額100億美元的瓜達爾港煉油廠項目,更受關注。
首站告捷,卻給王儲接下來的印度之行帶來意外麻煩。14日發生在印控克什米爾的爆炸襲擊還在發酵,印巴關系驟然緊張。
王儲訪印之旅因此被蒙上陰影。在印度要求下,他18日結束對巴基斯坦訪問后沒直接飛新德里,而是先返回沙特首都,次日再前往印度。
訪印過程中,沙特王儲甚至不得不臨時扮演起“和事佬”角色,在原定行程中加入調解印巴爭端的內容。
過程曲折了點,但貿易投資,還是成了沙特王儲印度之行的重中之重。
印度總理莫迪打破外交慣例,以個人名義親赴機場接機,熱情不輸堡。王儲在會談后說,沙特“有機會在印度投資超過千億美元”。
前兩站下來,輿論的焦點都聚集在王儲受到熱情接待、接連簽署投資大單上。
當他終于結束訪印準備來北京時,《紐約時報》“看不下去了”。它“及時”接力的《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再次試圖把人們的注意力,拉回沙特王儲訪問亞洲背后的“真實意圖”。
別有他圖?
20日,《紐約時報》這篇題為《在與西方的困境中,沙特向東看》的文章,直接把歷史上沙特與亞洲國家的關系說成是“交易性的”。而王儲此時訪亞,是在與傳統盟友美國的關系陷入困境時,“越來越多地尋求亞洲在政治和技術上的支持”。
文章延續了《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之前“預熱”的調子。
沙特在也門軍事行動帶來人道主義災難,導致沙特與美歐國家關系陷入低谷。在這個“視角”下,沙特做的一切,只是強烈“求生欲”下的應急反應,目的是“重塑自己的國際聲譽”。
比如上個月,沙特政府宣布要投資數十億美元支持娛樂產業發展。更早前,美國流行組合“黑眼豆豆”還被放行,在沙特舉辦了演唱會。
按照那些媒體的解讀,這樣的事以前在沙特“不可想象”,但它們現在發生了,因為沙特需要借此為外交紓困。
但事實是,即便沒在美歐那里碰壁,這些在沙特也都不再稀奇。
2015年被任命為王儲后,已在沙特國內開啟包括社會領域在內的改革進程,類似女性開車、電影院、歌舞廳這樣的禁令,都已經被陸續解除。
回到出訪亞洲這件事上,這次訪問實際上早晚會成行。因為,強化與亞洲國家關系,符合沙特在改革中設定的“多元化”戰略方向。
在《紐約時報》20日的文章中,“中國是沙特原油最大買家”被著重提了出來。其他不少媒體,在提到“印度和中國依賴沙特原有進口”時,也都有些意有所指。
就因為沙特面臨外交壓力,它與亞洲國家堂堂正正的能源買賣,就被說得好像別有他圖。
而實際上,中印等亞洲國家一直有著巨大能源需求,這使它們與沙特形成經濟互補,奠定了雙方伙伴關系的基礎。
現在,沙特70%的出口原油銷往亞洲。在全球石油市場競爭激烈的局面下,沙特王儲拜訪一下它在亞洲的這些“大買家”,不是再正常不過嗎?
除了維護“大客戶”,沙特王儲還有更長遠的目標。
早在2016年,沙特政府就宣布了雄心勃勃的“2030愿景”規劃,目的在于推動經濟、市場、投資和出口商品多元化。
以往,沙特一直沒能擺脫“靠油吃油”過日子的狀態,出口單一,投資對象也多為歐美國家。
但這次來亞洲,王儲在已經訪問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承諾投下巨資。到訪中國,也在延續他這次訪問真正的“主題”,著力促進“2030愿景”和中國“一帶一路”對接,加強與中國在能源、基礎設施和航天衛星等多領域的合作。
深層邏輯
王儲走了一路,西方媒體解讀一路,但一直沒踩對點。
也門問題導致西方疏離,但這不是沙特“向東看”的全部動因,這樣的解讀低估了背后中東和全球格局的深刻變化。
一直以來,沙特都是美國在中東的緊密盟友。建立在“石油換安全”基礎上的沙美同盟,也是沙特外交和安全戰略的基石。
但過去一二十年來,這種同盟關系不斷遭遇挑戰。
首先,美國逐漸實現能源獨立,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要沙特石油,這直接動搖了兩國關系的根基。
其次,美國現在和過去的兩任政府,都不同程度表露出從中東戰略收縮的傾向,這讓沙特感覺越來越無法倚重。
再有,就是美國的人積壓的不滿被再度激活了。
2001年“9?11”事件中,襲擊美國的19名劫機者中,竟有15名是沙特人。當時,美國人的憤怒一下涌上大腦,但在“沙特有價值”的大局觀下,被強壓下來。
既然外交和安全戰略的基石都動搖了,那么在經濟、市場多元化之外,盟友或伙伴的多元化,也被提上了沙特的日程。
但從《紐約時報》們對沙特王儲亞洲行的反應來看,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一些精英,看到沙特真要向東看時,還是備感不爽。
他們一邊抬頭舉目,密切注視著沙特王儲在堡、新德里、尤其北京的一舉一動,一邊叨念著沙特在“尋找新的戰略支點”。他們難掩心理的酸溜溜,生怕沙特真“倒向”亞洲了。
西方媒體炒作著這些基于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猜測和憂慮,但美歐國家內部掌控對沙特外交的那些人,智商和“站位”顯然都高得多。
在前幾天的2019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世界秩序破碎和跨大西洋關系困境,成為兩個大熱的主題。但很多人沒注意到,中東北非局勢,被組織者列為并行的第三大主題。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5日抵達慕尼黑參會前,剛在波蘭參加了一場中東問題會議。
不管外界和輿論怎樣議論紛紛,“中東地區很重要”,美歐國家領導人在用實際行動,準確無誤地傳達著這個信息。
既然中東問題如此重要,那么沙特作為地區大國,就是它們無論如何不能“疏遠”的盟友。
也就是說,即便沙特真如一些西方媒體擔心的那樣,轉向亞洲尋找戰略支點,美歐這些傳統盟友也不會輕易放手。
對沙特來說,追求經濟、市場甚至盟友的“多元化”,一條腿走路換成兩條腿走路,為的也是更平衡,而不是另一種“一邊倒”。
歸根結底,沙特王儲到訪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是著眼于自身長遠發展而拓展這些重要的雙邊關系。任何超出這種雙邊關系的解讀,都沒必要。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