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港生的“北漂”圈:我的朋友圈80%都是內地人
作者 楊程晨 邢利宇
“來北京念書的香港新生,要盡快建立自己的‘北漂’圈。”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創始人王柏榮17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當日,青年事務委員會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了第二屆在京港生競技游戲活動,又名“Orientation Day”(迎新日,簡稱“ODay”)。本次活動主題為“京港青年一家親,同心共圓中國夢”,參加活動的香港學生100人,內地學生42人,共分成10個小組,每組在“組爸”“組媽”(ODay里小組的男、女負責人)帶領下參加游戲。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i8.chinanews.com/gg/yichuanmei/k.js"></script> |
王柏榮曾經是香港大學學生會主席,非常了解學生在香港如何迎新。“建立朋友圈,首先要融入北京,為什么不找北京的新生來一起玩呢?我想讓這些同學都能感受香港的大學文化。”
參加ODay的學生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10余所學校。王柏榮說:“同學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就像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一樣,成員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這樣的圈子還可以幫他們以后在北京找到工作。”
2014年大學畢業以后,王柏榮來到北京的中非民間商會工作,期間從孑身一人到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再轉入互聯網創投圈,他成為港青“北漂”的代表之一。
許嘉威是“ODay”的最活躍分子,也是唯一不需要麥克風也能引爆全場的超級“組爸”。四肢不算協調的他在開場跳舞環節,卻主動站在隊伍第一個,帶領新同學用夸張的舞姿迅速炒熱氣氛。
“和國家的步伐走得越來越貼近,我覺得很榮幸。”2013年春,許嘉威毫不猶豫地選擇離港“北漂”,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兩年過去,許嘉威有了自己的時尚攝影團隊,開始涉足國內各大時裝周拍攝。他說:“現在,我的朋友圈80%都是內地人,我以后100%會留在北京工作。內地的伙伴讓我覺得很接地氣,他們可以分享很好的經驗給我。通過這次活動,我希望把這些經驗傳給新來的同學。”
就讀于北科大經管學院的賈嘉,也是這次活動的籌辦者。今年9月,在她的幫助下,ODay在北科大落地,“經管學院沒有香港的同學,老師們認為這個主題好,也希望我們建立這樣的朋友圈。”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賈嘉看到香港同學組織活動的全過程,由衷贊嘆香港學生組織活動的專業水準,“比如他們怕活動時同學生疏,‘組爸’‘組媽’們提前建立微信群,并約好時間在群里熟絡大家。”
北科大一年級新生楊穎斌說:“我們的‘組媽’陳思珩考慮到有些同學在昌平,前一天晚上,她會在群里提醒同學早一點休息,并查好路線通知大家。”活潑、細致的組織工作讓內地學生感受到溫暖。
青年事務委員會還專門在微信平臺上建立了一個“港生北漂圈”的訂閱號,給在北京的港生提供各類信息服務。10月1日,該訂閱號發布了“ODay”報名信息,并介紹了各位“組爸”“組媽”,頭銜變成了“清華鐘麗緹”、“中傳吳佩慈”、“北大鄧紫棋”等。
賈嘉說,這些“組爸”“組媽”用自己的熱情把內地學生靦腆的習慣“一下就沖沒了”。
看著許嘉威精力充沛的樣子,“90后”王柏榮調侃自己“老了”,“做學生會主席的時候,我就是他這個角色。在香港的大學里,做活動每個人都很‘瘋’、也很團結。”
來內地一年,他的工作重心開始從北京逐漸往上海傾斜,但他說會把自己在內地的經驗一直傳下去。“香港的青年人不要先入為主,不論好與不好,都要先來這邊嘗試、了解,再下定論。兩邊青年人真的要多交流,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同心共圓的朋友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