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擺”的國際禁牙令:禁牙令幾經(jīng)反復
多年來,在全球范圍內,關于“象牙貿易”影響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禁牙令也幾經(jīng)反復。
20世紀初,國際社會開始重視人類貿易導致的野生動植物生存危機。最早出現(xiàn)的多邊環(huán)境保護條約是1900年的《保存非洲野生動物、候鳥和魚類公約》。
由于種種原因,1900年的公約和其他幾個相似的公約并未起到實際效果。直到1973年3月3日,經(jīng)多年討論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在美國華盛頓被簽署。這是至今通行的對全球野生動植物貿易實施控制的國際公約。中國于1980年12月25日加入該公約。
CITES將涉及物種分為三類進行管理:附錄Ⅰ包含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其貿易須服從特別的嚴格規(guī)定,僅可于一些例外情形下批準貿易;附錄Ⅱ中是那些如果不嚴格管制就有可能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附錄Ⅲ包含那些在締約國主權管轄內,該締約國認為需要其它締約國協(xié)助控制貿易的物種。
但象牙貿易很快失去控制。1978年至1981年任CITES秘書長的Peter H. Sand在一篇文章中回憶,1980年代后期,幾個大象分布國發(fā)生內戰(zhàn),雙方均偷獵象牙換取軍費,此外一些未締約國則作為中轉站進一步加劇象牙貿易活動。在1989年的調查中,非洲象僅剩下約60萬頭,比10年前的預估數(shù)減少了一半。
1989年的CITES洛桑大會,最終以三分之二的多數(shù)票通過將非洲象列入附錄Ⅰ。全球象牙禁貿時代到來。
之后,隨著大象數(shù)量的逐步回升,非洲一些國家的態(tài)度出現(xiàn)分化。1997年的CITES大會上,禁牙令被打破。大會同時決定,開始建立非法獵殺大象檢測系統(tǒng)(MIKE)和大象貿易信息系統(tǒng)(ETIS),用以收集數(shù)據(jù)供大會做出相關決定。
當年的大會最終允許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一次性向日本出口50噸象牙,三國共獲利500萬美元。
之后,禁牙令再次松動。2000年,大會將南非的大象種群列入附錄Ⅱ。2002年,CITES原則上同意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南非按照配額出口共計60噸象牙,但收入必須用于大象保護工作,且來源必須是自然死亡的大象,或政府控制下處理的問題大象。大會最后認定日本達到了購買條件,但三國并未達到出售條件。
直到2007年,大會經(jīng)過評估,認為出售條件已經(jīng)達到,允許此三國及津巴布韋出售庫存象牙。與此同時,中國也因從2004年開始,建立象牙的定點加工、銷售以及統(tǒng)一標識的管理制度,獲得CITES認可,成為購買國之一。此前一年,象牙雕刻剛剛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中國與日本共同從四國購進102噸象牙,其中中國獲得62噸,日本獲得50噸。自1989年CITES禁止全球象牙貿易以來,合法的原牙一次性拍賣,僅有這兩次。
2013年3月,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的CITES公約簽署國會議上,8個國家被指控對掠殺大象負有直接或間接的責任:肯尼亞、坦桑尼亞、南非對掠殺大象負有直接的責任,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則負責運輸象牙,中國和泰國則被認為是象牙的主要消費國。
近年來,中國在逐步壓縮象牙貿易的空間。2012年,中國拍賣行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通知,規(guī)定此后只有經(jīng)國家林業(yè)局、文物局等多部門認證的古董牙雕才能拍賣。2015年2月,國家林業(yè)局宣布臨時禁止進口非洲象牙雕刻品,有效期一年。
在今年9月訪美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達成承諾,一致決定在各自國家頒布禁令,除少數(shù)特例外,全面停止象牙進出口貿易,其中包括進一步嚴格限制狩獵戰(zhàn)利品象牙進出口。
2015年10月15日,國家林業(yè)局宣布,中國臨時禁止進口在非洲狩獵獲得的狩獵紀念物象牙,為期1年。
此外,中國也在不斷加大對非法象牙的查處力度。2015年5月29日,國家林業(yè)局、海關總署等單位,在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銷毀660余公斤查沒象牙。這是中國18個月內銷毀的第3批象牙。記者 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