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遭遇維權難尷尬 專家建言引入互聯網+行政執法
中新網長沙1月21日電(記者 劉雙雙 唐小晴 通訊員 周闖)一個企業正值快速發展期,卻遭遇設備侵權。一個維權案前后耗費5年,經歷3個鑒定機構、5個判決書,最終判決獲得20萬元賠償,卻被折騰夠嗆,連案件訴訟費都不夠支付。
21日,湖南貫徹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精神專家顧問座談會上,作為湖南首批知識產權專家顧問之一的周躍仁律師首先“拋”出了這樣一個令人沉重的真實故事。
然而,這并非個例。知識產權侵權易發多發、維權成本高已成為當下制約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重要問題。
同樣作為專家顧問的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與涉外商事審判庭副庭長伍峻民用一組數據做出佐證:2010年到2014年,長沙法院共受理知識產權案件2508件,約99%的原告未就自身損失、被告獲利情況提供證據,有86%的知識產權民事案件判決被告賠償數額低于5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專利、商標、版權等一系列指標都位居世界前列,已成為名符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但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風險越來越高。知識產權保護,成為攸關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
2015年底,國務院印發《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國家對“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知識產權工作的重大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障和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迫切需要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在此背景下,中部省份湖南如何借力知識產權建設推動創新發展?湖南距離知識產權強省還有多遠?湖南省知識產權局為此請來專家顧問團把脈、支招。其中,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認知、支持企業維權、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戒成為專家最關注的問題。
來自株洲市知識產權局的陳群直言,目前許多企業獲得專利后就束之高閣,僅僅成了一紙證書,即便發生了他人侵犯專利的行為也不愿意進行維權。造成這種現象,一方面是企業或專利權人覺得維權難,花費大,太誤事;另一方面與政府部門積極引導不夠有很大關系。
惟盛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中心主任黃輝明提出,湖南文化產業在全國有明顯優勢,但在知識產權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湖南文化產業權利人主體放棄維權高達63.6%,知識產權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將互聯網+引入行政執法體系,簡化執法流程,降低執法成本,使真正的維權者敢維權、想維權、便于維權,而對濫用知識產權者則從誠信評價、執法流程上給予從嚴考核。”長沙聯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楊斌建言。
在湘潭大學法學院劉友華看來,缺乏有力人才支撐成為各項知識產權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他建議在發揮專家的引領作用同時,推廣復合型知識產權實務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留住支撐產業發展的實務人才新機制,發揮實務人才的支撐作用。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湖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肖祥清說,因現階段法制不健全、保護意識不強、保護手段不硬等因素,知識產權侵權現象比較普遍,這嚴重挫傷了發明人的積極性,影響社會公平誠信。
肖祥清表示,建設知識產權強省任重道遠,但會把專家顧問們的意見建議轉化為推動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實際舉措和行動,為創新湖南的發展注入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