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屆滿兩年 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進展緩慢
如果從2014年10月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改革開始計算,到2016年9月底時,這項牽涉甚廣、又關系到社會公平等敏感議題的重大改革即將屆滿兩年。但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高并軌進展,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迅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編制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參加養老保險制度的機關事業單位人數,僅比剛剛啟動改革的2014年多出60萬人。部分省市在啟動改革的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數為零。這與基數龐大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數形成鮮明對比。
參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改革前期工作的一位權威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部分邊遠地區由于財政困難,再加上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不能很快到位,所以導致這些地區無法及時支付用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改革的資金,從而使這項改革進展相對緩慢。
并軌緩慢
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正式實施。所謂并軌是指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和企業職工一樣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此前兩者存有2到3倍的養老金收入差距。
社科院公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中顯示,從機關參保人數占參保人數總比例上看,2014年,北京、甘肅、新疆兵團、安徽、青海、廣西、寧夏和吉林均為零。同時,該報告還顯示,從事業單位參保人數占總參保人數的比例看,北京、青海、廣西、寧夏和吉林仍然為零。
此外,根據人社部公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顯示,2015年底機關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制度的人數,僅僅比2014年增加了60萬人。作為改革推動的元年,這一數字與社會預期有一定差距。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公務員716.7萬人。此外有數字顯示,事業單位人數超過3000萬,其中大部分人員在過去已經參加養老保險。
記者根據社科院《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中提供的數據進行計算,其結果顯示,2014年底前參保的機關公務員不足300萬人。2015年60萬人的新增人數,也是在這不到300萬人的基礎上增長。這與數量龐大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總量對比鮮明。
人社部2016年6月公布的《2015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公務員716.7萬人。而實際上,60萬新增的養老保險人員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事業單位人員。
但是,2015年,全國的多數省份出臺了養老保險改革的并軌方案。對這一增長緩慢的情況,一位參與此項改革討論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錢還沒有打到公務員養老保險基金的賬戶上。”
為此,記者詢問一位機關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該人士表示:“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資金還在我們自己的賬上掛著,沒有被劃撥走。”對這一原因,該人士解釋,“有一部分人群還需要退補,所以沒有及時完成。”
該人士還表示,所有養老金扣除是從2014年10月開始的。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從2014年10月1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
按照規定,單位按工資總額的20%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8%繳費,而單位繳費部分來自于財政。但這并不是并軌緩慢的唯一原因。而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一些邊遠地區,地方財政困難,轉移支付資金不到位,繳納保險的錢不會立即打進去”。前述參與并軌問題討論的人士表示。
地方養老持續承壓
《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財政部下屬機構不久前進行縣級城鎮調研時發現,部分地方養老金的發放存在一定的壓力。通常情況下,在養老保險基金出現問題時,地方財政會予以補貼,但是“有些縣里的財政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前述人士表示。
“我們把全國分片進行調研,分為了東、中、西、東北四大片進行調研。”該機構負責人透露“主要集中在縣級地方”。調研結果并不樂觀。而養老保險基金在發生收不抵支的情況下,通常會依靠地方財政,但是地方財政也非常困難。“剛性需求越來越大。”
前述參與并軌改革討論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一些貧困地區會通過轉移支付,來彌補養老保險基金。所謂轉移支付是指各級政府之間為解決財政失衡而通過一定途徑轉移財政資金的行為。
“有的時候轉移支付截留或者批復晚一些,都有可能導致資金上交晚一些。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他們所管理的不是養老基金的撥款,主要是貧困地區項目的撥款。這種撥款周期”通常是每年9月審批,到第二年三四月份,到達貧困縣,在此之前,當年的扶貧資金投入的70%的量,提前下撥到各地。到去年已經超過80%提前預撥到省。
對于地方財政困難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承壓的情況,他表示:“這件事確實有關部門已經給予了高度關注。”
鄭文凱補充說道:“我走訪了一些貧困地區農村的家庭,他們的養老保險還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