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18個月的上漲周期后:購房者恐慌入市 政策收緊箭在弦上
盡管一些城市已經出臺抑制房價政策,但房地產市場的恐慌情緒仍然在蔓延。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對房地產市場的描述是,“整個市場都陷入恐慌,購房者恐慌,既擔心房價快速上漲,看好的房子又買不起了,又擔心未來房價下跌,讓自己站在了房價高高的山崗上;業主恐慌,既擔心自己的房子賣便宜了,又擔心未來房價下跌,讓自己錯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出售套現良機。”
這不僅僅是恐慌情緒的全部來源。恐慌情緒還包括,越來越多的購房者將房產作為保值的工具。他們擔心,如果不買房,他們手中這一點點積蓄,都將貶損過半。而買房成為居民面對流動性過剩時避險的主要選擇。
自2014年9月30日至今,本輪房地產上漲周期已經持續18個月。樓市在謠言、人為放大的恐慌情緒中相互作用傳染,不少城市開始出臺抑制房價政策,以期能夠對瘋狂的市場有所降溫。
被恐慌情緒推入市場的購房者
沿著京津高速永樂店出口,便可以到達首創國際半島,這是距離北京最近樓盤之一。行政區域隸屬天津武清。
這是一個總占地面積298公頃,總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大盤。受本輪房地產市場火爆高漲情緒影響,該樓盤二手房的價格已經漲至1.5萬元/平方米。周邊新盤價格已經漲至2.7萬元/平方米。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樓盤現場看到不少出于投資目的前來咨詢的購房者。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樓市看似火爆,價格也在高漲,但該大盤入住率相當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僅看到極少數居住在此的業主。一位中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她測算,該樓盤的入住率為15%。
這可能僅是個保守的數據。樓市的恐慌情緒已經令不少購房者在購房時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少,甚至這樣居住屬性不強的樓盤也在上漲。
身為房地產業內人士的林偉(化名)已經深知當前市場已經不適合購房。他判斷,今年年底房地產市場會降溫,非一線城市會跌得比較快。但剛需的他還是慌不擇地在近期選擇入市。
“整個買房的過程十分恐慌。我交了五套房子的意向金,兩套房子都被別人搶走了,另外兩套房子談判到最后業主沒有誠意賣。其中一套房子當天看房的時候業主當場就提價,但是排在我前面那個意向購房者還是接受了。”
林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由于手里的積蓄不夠,他此次購房采用的是高杠桿。總價240萬,按照30%首付比例,需要支付80萬。但是他手里只有50萬,剩余的30萬他借款湊齊。
林偉稱,雖然他認為市場已經高位,未來可能會調整,但他受市場恐慌情緒影響,還是很擔心房價會繼續上漲。“萬一房價漲到我借款也買不起的地步,我就再也沒有機會入市了。”
趙紅(化名)也是被恐慌情緒推入市場的。她在北京回龍觀搶購了一套新房。該樓盤開盤90多套,但排號人數達到700多人。而她購買的小戶型僅開了12套。這是她通過小道消息打聽到有該房源,并托付了所有能托到的關系。
由于市場火爆,李小梅(化名)在北京東三環掛出的“老、破、小”的一套房子,被中介近期要求臨時加價40萬。
房地產中介對于首付不夠的客戶有足夠的解決方案。一位中原地產的中介稱,“如果首付不夠,可以提供一套現有房屋抵押,三天內我們會把款項打給客戶,然后客戶買房的首付就夠了。等客戶支付首付之后,再把房屋合同給我們,我們通過自己的渠道再幫你做抵押貸款。”
市場的瘋狂通過交易數據可見一斑。二手房方面,據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市場研究院統計,2016年第39周(9月19日-9月25日),北京全市二手住宅共網簽7179套,環比38周上漲了27.8%,創近25周以來周度網簽量新高。中秋節過后的6個交易日里,北京二手住宅每天的網簽量都穩定在1300套以上,周五(9月25日)還超過了1400套,正是如此穩定的高交易最終帶來了北京二手住宅25周以來單周交易量的新高。
新房方面,據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市場研究院統計,2016年第39周(9月19日-9月25日),北京全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共網簽4154套,環比38周上漲54.7%,繼今年27周(6月27日-7月3日)成交4407套以后,時隔11月再次突破4000套。
“強弩之末”?
不少市場過熱的城市正在努力出臺政策試圖降溫。
9月25日,南京發布限購政策:限購政策明確,在主城區范圍內,已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購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購新建商品住房。針對不同的購房需求,采取差別化措施,保護剛需和改善性購房,打擊投機購房。
9月26日,杭州國土資源局公告稱,杭州調整土地競價方式,限定最高溢價150%,并將暫緩兩塊土地出讓。此前,為了抑制樓市過熱,杭州已經推出限購政策。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9月18日公告,杭州自9月19日起實施住房限購。限購政策明確,在市區限購范圍內,暫停向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杭州戶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預測,未來還有多個城市可能會升級調控政策。預計調控政策出臺的城市都是最近房價漲幅較高較快的城市:可能包括鄭州、無錫、合肥、福州、石家莊、天津、濟南、武漢。
胡景暉注意到,2014年9月30日至今,中國樓市已經增長了18個月。
“第一階段是2014年9月30日新政出臺至2015年3月30日新政出臺。這一階段,國家開始出臺零星政策對樓市進行試探性刺激,對一線城市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交易量、價格開始回升。但政策效力曇花一現,持續時間不超過1個季度,尤其是2015年春節后,市場再度陷入低迷,量價都有下滑趨勢;第二階段,市場表現為‘反向分化’。2015年330新政以后,政府開始加大政策調控力度,財稅政策、貨幣政策雙管齊下,降準降息頻繁,信貸限制寬松,出臺了一系列普惠式刺激政策,造成市場‘反向分化’,即需要去庫存的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越來越大,需要控制熱度的一二線城市樓市反而更加火熱,形成了一線城市房價升高、二線城市后來居上、三四線城市依舊萎靡不振的局面。”
胡景暉表示,目前正處于本輪周期的第三階段,“局部收緊”,市場表現為“加速趕頂”。也就是說,隨著市場在今年3月底達到歷史高點,二季度全國樓市政策開始局部收緊,其間貨幣政策為零,分城施策逐步落地,交易量在連續升溫后開始出現回落跡象,房價漲幅也逐步收窄。但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政策不明朗而導致的市場的恐慌,使得三季度的樓市再次出現二次爆發,加速趕頂。
胡景暉認為,2016年初以來,市場的加速趕頂已是“強弩之末”,在購房需求已經被提前釋放且大量透支的情況下,近兩三個月以來市場的火爆,是由于“恐慌”而對未來購房需求的更進一步透支,未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收緊已是大概率事件,中國樓市在經歷了18個月的上漲周期后,最快或將在今年四季度進入新一輪的降溫周期。
張大偉也注意到,政策趨勢已經出現變化。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的資產去泡沫,政策逐漸開始落實,針對房地產領域的降低杠桿政策正在密集地出現。但實際執行的力度低于之前市場預期。政策雖然直接影響不大,但從心理影響看,這代表了一輪收緊調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