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級工程”震驚世界 打造四大領域“國家名片”
9月27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主橋工程全線貫通,這標志著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進入收官階段。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的“超級工程”之一,創多項世界之最,大橋的建設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期間,我國還有一系列重大工程擬建或在建,C919大飛機即將首飛,空間站將建立,能源互聯網建設正加速,天河工程構想初提出,都將為我國的經濟“添磚加瓦”,并打造出各個領域的“國家名片”。
【七大“超級工程”】
>>C919大飛機
C919大飛機,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干線民用飛機,于2008年開始研制,計劃于2016年首飛。基本型混合級布局158座,全經濟艙布局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標準航程4075公里,最大航程5555公里。
2015年11月2日,C919首架機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正式下線。據中國商飛2016年工作部署,C919將在2016年年內完成首飛。目前圍繞C919的研制,我國大飛機產業集群已初步建立。國內共有242家大中型企業將參與C919客機的制造,其中,中航工業所屬的7家企業為機體結構供應商,寶鋼集團、中鋁集團等16家企業為材料供應商,另外還有51家標準件供應商,以及大量產業鏈企業參與其中。
>>空間站
中國將于2020年左右建成的空間站,將成為中國空間科學和新技術研究實驗的重要基地,在軌運營10年以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間站建設,初期將建造三個艙段,包括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每個規模20多噸。基本構型為T字形,核心艙居中,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分別連接于兩側。隨后,空間站運營期間,最多的時候,將有一艘貨運飛船、兩艘載人飛船。
從目前進展來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也將于10月中旬發射,并和天宮二號對接。空間站后期的建設預估路線圖也浮出水面,2017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2018年前后發射天和號核心艙,2020年前后發射問天號實驗艙,2020年前后發射巡天號實驗艙,2022年前后研制并發射空間站。
>>渤海灣隧道
渤海灣海底隧道全長123公里,連通遼寧大連和山東煙臺,如果建成,將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約54公里)、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約51公里),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截至2016年1月還在規劃當中。計劃“十三五”時期開工建設,建設總工期需要10年。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介紹,按照即將上報的方案,渤海海峽將由一個深埋的跨海鐵路隧道連通,隧道先從大連旅順附近定一個入地點,蓬萊有一個登陸點,然后就到達了煙臺。整條隧道全長123~126公里,隧道內將由動車執行運輸任務,設計時速為250公里,運行速度能達到220公里/小時,屆時從煙臺到大連只需要40分鐘。
>>能源互聯網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全球互聯的堅強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范圍大規模開發、配置、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特高壓電網是關鍵,智能電網是基礎,清潔能源是根本。
據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介紹,全球能源互聯網構建方式是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個階段,各階段可結合實際協調推進。從現在到2020年,重點加快各國清潔能源開發和國內電網互聯建設;到2030年,重點推動洲內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和電網跨國互聯;到2050年,重點開發“一極一道”能源基地和推動電網跨洲互聯,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
>>第四代核電技術
據報道,“第四代”核電技術2017年將在中國投入建設示范工程。被譽為中國“快堆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透露,福建霞浦快堆核電示范工程項目計劃在2017年年底投入建設。
全稱“快中子反應堆”的快堆屬于世界上最新的第四代核電技術。公開資料顯示,霞浦快堆核電示范工程項目功率為60萬千瓦,目前正在進行相關招標。如果一切順利,它將成為中國首個快堆核電示范工程項目。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當前在運核電機組數達34臺,僅次于美國、法國、俄羅斯,位列全球第四。此外,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0臺,穩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在建核電機組數的40%,是世界上核電發展最快的國家。從總裝機容量看,截至今年7月,中國大陸核電總裝機容量5500多萬千瓦,同樣位居世界第四。
>>天河工程
近日,我國科學家提出“天河工程”構想,未來有望實現跨區域空中調水,構建南水北調“空中走廊”。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表示,觀測結果顯示,在大氣邊界層到對流層范圍內存在穩定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可將其稱為“天河”,基于大氣空間的跨區域調水模式就是“天河工程”。這一項目首先將通過對大氣中水汽含量及“遷徙”路線的監測,掌握水汽“遷徙”規律,并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人工干預,解決北方地區地表水資源短缺的局面。
作為國家重要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地區缺水問題,但西線工程由于海拔較高、地形復雜、生態脆弱等原因,尚處于論證階段。“天河工程”及未來南水北調“空中走廊”的構想,有助于實現青藏高原地區生態效益最大化,促進全國特別是北方經濟社會發展。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地區分別增加降水25億、2億和1.2億立方米,中遠期有望實現每年跨區域調水50億立方米,大約相當于350個西湖的蓄水量。
>>第二艘國產航母
之前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表示,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管轄海域,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是中國武裝力量的神圣職責。有關部門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后,啟動了第二艘航空母艦研制工作,正在自主開展設計和建造。
楊宇軍介紹,這艘航母完全由我國自主開展設計,正在大連進行建造,排水量約為5萬噸級,采用常規動力裝置;搭載國產殲-15飛機和其它型號艦載機,固定翼飛機采用滑躍起飛方式;艦上將配有滿足任務需要的各型設備。第二艘航母的設計和建造吸收了“遼寧艦”科研試驗和訓練的有益經驗,在許多方面將有新的改進和提高。
可見,隨著這些“超級工程”的落地,我國核電、鐵路、特高壓、航天軍工等領域也將受到多方密切的關注。成為“十三五”期間的經濟推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