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樓市離一線城市還有多遠
過去幾年時間,杭州一直處在二線城市梯隊前列,而其房價水平曾經位列全國首位,因此也常被冠以“1.5線城市”的名號。
G20峰會過后,杭州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各大景區瞬間游客爆棚。另一邊,房地產市場風起云涌,接連出現高價地塊,不少區域的房價明顯上漲,調控措施出臺前,各個售樓處,都充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購房者。
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再一次對杭州城市級別的熱烈討論,原本就處在“一線未滿,二線之上”的杭州,經過G20峰會期間的華麗亮相,在原來“1.5線”的基礎上,又往前邁出了幾步?
事實上,從經濟指標、城市規模、交通規劃等方面的數據來看,杭州目前與北上廣深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但以目前杭州的產業發展勢頭,和對人口的吸納能力來看,杭州和一線城市的距離,正在逐漸拉近。
數據說話
杭州在向一線靠近
事實上,對于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定義,一直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常規的評判指標包括綜合經濟實力、城市發展與規模(建設水平、人口和面積等)、輻射力與影響力、信息交流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等等。
目前國內公認的一線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從統計數據來看,杭州距離一線城市的確還有較大的距離。首先從GDP總量來比較,2016年上半年,四個一線城市的排名分別為上海12957億元,北京11414億元,廣州8844億元,深圳8609億元,而杭州僅為5021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杭州GDP增速卻遙遙領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杭州GDP同比增長10.8%,而按增速排,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的增速分別為8.6%、8.0%、6.7%、6.7%,而且自2015年二季度以來,杭州已持續5個季度運行在兩位數區間。
就常住人口而言,上海和北京都為超過兩千萬的特大城市,而廣州和深圳也都超千萬,杭州到2015年末常住人口為901.8萬人,這也是杭州常住人口第一次超過900萬,同比增長1.4%。
雖然尚未邁過千萬門檻,但近五年來,北京、上海的人口增速都在顯著下降,上海甚至已經出現首個負增長。
樓市風向標
二線房價一線產品
一直以來,杭州一直被稱為“全國樓市風向標”。早在2010年,杭州房價曾超越北京、上海,位列全國最高,因此當時業內對杭州有“二線城市、一線房價”的評價。
然而在接下來的五年多時間里,杭州的房價經過一番震蕩,依舊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而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卻呈現高歌猛進的狀態。可以說,對于調控政策,杭州的反應異常敏感。
如今,杭州的房價和北上深相距甚遠,也保持在二線城市的房價水平,與南京、蘇州等城市基本處于同一梯隊。但在杭州的樓市中,卻有很多“一線產品”。
幾乎所有外來的大鱷房企,初入杭州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狀態。他們習慣了一線城市中,只要地段好,造什么都能成為豪宅,于是一開始都很難理解,為什么在杭州,單價1萬多元的樓盤,外立面還要使用干掛石材;90m2的小戶型,一定要做到三房兩衛;精裝修交付,不用進口廚衛就是“low”……
正是因為杭州人一直以來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使得外來開發商不得不入鄉隨俗,在產品的打造上,花費更多的力氣。也幾乎每一家外來開發商,都在這種近乎“超綱”的要求之下,交了不少學費。
也正是因此,杭州出現了不少經典的樓盤,不僅涵蓋了外來開發商的最高等級產品系,也讓本土房企在精耕細作中,打造出諸多創新的產品,在全國都能成為標桿項目。
產業帶動
杭州在走創新發展道路
想要進化成真正的一線城市,當然不能僅靠房地產,產業支撐才是城市發展的真正動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中,涵蓋了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科創中心,看起來已經無懈可擊,而杭州卻正在走一條不同的道路。
2014年,杭州提出了以發展信息經濟、推動智慧應用為主要內容的“一號工程”,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如今,信息經濟已成為支撐杭州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引領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動力。2015年,杭州實現信息經濟增加值2313.85億元,占GDP比重上升到23%,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5%以上。
與此同時,杭州的創業氛圍也處于國內領先,自2013年起,杭州累計創業項目的數量以年均32.4%的增長率增加,超過北京(30.2%)、上海(27.1%)、深圳(29.3%)成為近年來創業項目增長最快的城市。
產業的影響力,也體現在房地產市場上。杭州兩大信息產業聚集區——未來科技城和濱江區,成為杭州房價領漲的板塊,強大的人口吸納能力讓這里匯聚了大量高端人才,他們所創造出的巨大價值,也是杭州未來發展的強大助推力。
對于杭州來說,轉型發展的道路已經開啟,在向一線城市靠近的過程中,國際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標準。顯然,G20峰會已經讓全世界認識了杭州,這是杭州國際化邁出的第一大步,接下來2018年的游泳短池世錦賽、2022年的亞運會等大型國際盛事,將再次把杭州推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