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社區老年食堂虧本維持 每天十來人就餐(圖)
兩年前,成都市金牛區五塊石街道辦玉居庵社區為解決轄區老人午餐問題,聯合了社區一家飯店,利用小區車棚與飯店之間通道,開設了“老年人食堂”。開業之初,每天就餐人數達四五十人之多。兩菜一湯6元,很受老人們的歡迎,連其他社區老人也慕名而來就餐。
近日,市民李先生再次來到這里時,卻發現昔日門庭若市的食堂如今已“門可羅雀”,僅有十多人在此就餐。盡管如此,社區負責人和經營這個老年人食堂的飯館老板表示,只要有一個人來吃飯,他們都將堅持。“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喚起大家對老年人的關注,希望更多的人來關心關愛老年人。”社區負責人說。明天就是重陽節了,今日四川新聞網對社區的“老年人食堂”展開了調查。
人氣直降 “老年人食堂”每天僅有十多人來就餐
今天下午1點半,午后的陽光,祛除了一些秋日的寒冷。盡管飯點已過,在五塊石站西橋東巷的幾家飯館里,仍有幾位因為忙碌而沒趕得上飯點的人正在吃飯。
緊鄰玉局庵社區1號院的一家餐廳隔壁,老板周明全剛從忙碌中空出手來,端起一碗飯吃了起來。周明全是樂山夾江人,10多年前開始在玉局庵社區附近做白酒和小餐館生意?,F在的這家餐館是他兩年前關掉了白酒鋪子開的。
在玉局庵社區提起周明全的飯館,不少老年人都知道。原因無它,因為社區的不少老人,都在周明全的餐館吃過飯。而之所以他家的餐館會有這么多老年人光顧,則是因為這里是玉局庵社區為解決老年人買菜難而開設的愛心便民食堂。
周明全至今還記得,2014年中秋節,愛心便民食堂開張那天的盛況。“那天有一百多個老人來吃飯,飯店里全是人。”周明全說,這一天,6元一份的盒飯,足足打了上百份,由于準備不足,有兩樣菜還緊急加量。
然而,這樣的盛況并沒有持續多久,開業后不久,來吃飯的老人就比開業第一天減少了一半,并且前來吃飯的人數仍在持續減少。“到去年中秋節,每天來吃飯的基本上只有10多個人了。”周明全說。
原因:部分老人嫌距離遠 比自己做飯貴
這剩余的10多個人中,除了三四位住在旁邊1號院里的七八十歲老人,以及一位買了月票的老人,大部分都是社區里的殘疾人。
對于前來就餐的老人減少的原因,周明全認為主要是“這里環境不好,尤其是冬天,這不是四面封閉的,吃飯有點冷”。
但在玉局庵社區黨委書記邱書記看來,其實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愛心食堂很難覆蓋整個社區。邱書記告訴記者,玉局庵社區實際上分為東邊和西邊兩個地方,周明全餐館所在的地方為東邊。“西邊到東邊的距離比較遠,老年人普遍身體都不太好,腿腳不方便,因此每天中午穿越幾條街去吃飯,其實并不現實。”邱書記說,現在,愛心便民食堂的盒飯,經歷了一次價格上調,依然僅售8元一份,但對于部分老人而言,這個價格還是要比自己做飯貴。
現狀:社區補貼 基本能達到收支平衡
周明全告訴記者,愛心便民食堂開張后,2014年底,社區曾給他發了1000元的獎金作為補貼,但2015年只發了200元。“盡管從去年中秋節開始,每天只有10多個人前來吃飯,但是我每個月在這一項上都要虧七八百元。”今年4月周明全在與社區商量后,將每份愛心午餐的價格上調了2元,變成了8元一份。“物價上漲了。”周明全道出了原因。
同時,為了減少虧損,周明全將在愛心便民食堂開張前聘請的廚師和服務員給辭退了?,F在飯店內的活都是他和他的家人在干。此外,為了服務好每天來愛心便民食堂吃飯的十多位老人,他摒棄了過去做大鍋飯的做法,而是為老人們做起了單鍋小炒。“他們點啥我們就給他們做啥。”
今年8月,周明全經過和社區商量,將原來的愛心便民食堂的牌子拆了,并將原來由車棚改造的食堂重新裝修后出租了。“現在每個月租金1500元,上交給社區700元,剩下的800元就是社區對我開愛心便民食堂的補貼。”周明全說,“現在在這一項上基本上能做到收支平衡了。”
另外,由于味道可口,價格低廉,周明全餐廳的名氣也逐漸傳遍社區,一些老年人祝壽、接待親友的伙食也就順理成章地安排在了他這里。
堅持:只要還有老人來吃 就將開下去
“只要有一個人在這吃,我們也一直要把愛心便民食堂做下去。”周明全說,他來成都打拼10多年,得到了社區很多人的幫助,“我這么做也是想要感謝一下幫助過我的人。只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前來吃飯,我們都按照這個價格來。”
同時,邱書記告訴記者,之所以只剩10多個人他們仍然讓周明全堅持,是因為這是一個社區的為居民服務的公益項目,“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老年社會,通過這樣的行為我們希望能夠喚起大家對老年人的關注,希望更多的人來關心關愛老年人。”
破解老年人食堂困境:人員和資金是關鍵
在邱書記看來,周明全的愛心便民食堂實際上也是社區在破解如何為老年人服務的一個探索。“經過這個愛心便民食堂開設2年多的運行情況,我們認為發展社區老年食堂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員和資金。”
他解釋說,所謂人員是指要有從事老年服務的專業人員。“這些人員需要了解社區老人的詳細情況,知道老年人的口味是什么,針對他們的口味去做菜。同時,現在很多老年人腿腳不方便,需要送餐,只有我們有足夠的人員,為他們提供這項服務,這才是真正的讓老年體會到方便。”
“資金是發展老年食堂的重要保障。”他認為,“建立一個老年食堂,需要地方,要裝修,要給人員發工資,要購買原材料,這些都需要資金。”
讓他感到頭疼的是,資金一直是困擾老年食堂發展的桎梏。邱書記告訴記者,對于社區來說想要籌集發展老年食堂的資金,從目前來看不外乎兩個途徑:一個是社區資金,一個是尋找愛心企業或者社會組織。
他告訴記者,盡管目前社區都有公服資金,但由于種種原因,公服資金中并沒有發展老年食堂的相關項目。“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也不敢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若是社區動用其他資金,則會讓社區本就捉襟見肘的經費顯得更加緊張。他舉例說,2012年開設的成都小關廟社區食堂也正是因為光靠社區投入,最終導致經營困難。
借力社會組織 促進老年食堂的穩定發展
排除掉靠社區自主發展老年食堂外,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吸引愛心企業和社會組織的進入。但由于玉局庵社區轄區內并沒有大型企業,玉局庵社區不得不放棄吸引愛心企業進入的想法。此外,邱書記告訴記者,為了破解老年食堂困境發展的困境,社區也曾經與轄區外的一家養老中心進行過接觸,但由于這家養老中心自身的營運問題,最后只得作罷。
最后,社區將目光投向了社會組織。“通過周明全對愛心便民食堂的經營,以及通過分析其他地方老年食堂發展的經驗,我們所需要的老年人服務其實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單單只是靠政府或者靠愛心企業來是很難的。”邱書記說,“目前我們社區正在籌建一個綜合社會組織,希望通過社會組織來進行老年食堂這一塊的服務,減輕社區的負擔,促進老年食堂的長久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