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和匯率背離不可持續
今年以來,房價上漲和匯率貶值帶來一個問題,房價和匯率是什么關系,我國是否存在貨幣價值(匯率)和資產價格(房價)背離。對此,近期市場上討論頗多,未來我國到底是房價跌,還是匯率貶?有人甚至總結為我國未來走日本模式(棄房價、保匯率),還是俄羅斯模式(保房價、棄匯率)。央行近日披露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提出,兩種模式都夸大了各自領域的風險,放棄一方則另外一方也難穩定。
匯率是兩個國家商品和服務的比價,一國單位產出的真實財富相對增加,該國全要素生產率(TFP)提升,該國匯率就會升值,因為單位本幣可以購買更多商品和服務。這種“強貨幣、強經濟”的周期下,經濟快速增長,利率會提高,資本流入增加,這就是金融周期“上半場”。可貿易部門面對的是國際市場,對資源和資金的吸附有一個由強轉弱的過程。作為不可貿易部門的房地產,受可貿易部門繁榮拉動(工業化和城鎮化),供給彈性低,加上抵押品的“金融加速器”效應,更易于得資金青睞。貿易部門競爭激烈,利潤平均化后,房地產成為風險偏好的選擇。
我國金融周期“上半場”的特征明顯。1994年建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后,穩定的匯率預期和低成本的環境,加上90年代國企改革和本世紀初“入世”的紅利疊加,我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資本大規模流入,市場對計劃全面取代,生產效率快速提升,人民幣兌美元從1994年的8.7一路攀升至2013年的6.1。出口導向帶動工業化和城市化,驅動1998年住房市場的全面建立和發展,從而開啟了長達近20年的房地產空前“大牛市”。
金融周期能否重回“上半場”,啟動新一輪“強貨幣、強經濟”周期,取決于三個任選其一的條件,一是舊式經濟能否“出清”,即“去杠桿”和“去產能”,經濟破繭重生;二是能否培育出體量匹敵傳統產業的新經濟;三是能否利用全球化紅利并完全對沖國內緊縮。事實上,這三個條件都意在提高單位產出、平均報酬率或全要素生產率,或者重塑資本對“信用錨”的信賴。
匯率和房價既是商品價格,又是資產價格。風險偏好轉向房地產,房價更快上漲,本幣幣值與本幣資產開始背離。同時,實體回報率下降(工業增加值連續5年下滑)與樓市對實體利潤的汲取,造成債務和系統性風險擔憂,沖擊“信用錨”。目前,民間70%的財富集中于房地產,外幣資產配置需求增加,貨幣寬松驅動風險偏好向樓市轉移的邊際效應減弱,房價下跌和匯率貶值循環的預期抬頭。
從國際收支及購買力平價看,考慮到過去五年我國在全球出口份額的上升,再加上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很大,回旋余地廣,第三產業對GDP貢獻連續3年超過50%,新經濟在快速成長,同時也正在進行著史無前例的資本輸出,吸收全球化紅利,人民幣不存在大幅和長期貶值的基礎。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和一攬子貨幣“雙掛鉤”,加上對市場預期的積極引導,壓力釋放正有序進行。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去杠桿”和“去產能”,中國制造2025、大國重器,意在重新塑造“信用錨”以及資本信賴。上世紀90年代后,盡管日本經濟陷入失去的20年,城市土地價格指數從1991年的最高點147.8下降至目前的50.5,但是匯率并未如房價般下滑,而是呈現震蕩走勢,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去高速發展期積累的紅利,以高效率地積累對外凈資產來吸收全球化紅利,以資產重配和提高對外資產占比,來對沖國內信用和經濟收縮,限制本幣貶值預期,這也是近年來日本都市圈房價企穩回升的主要原因。因此,以驅動新經濟成長和吸收海外紅利重塑“信用錨”,我國匯率與房價背離也將收窄,匯率壓力釋放,樓市基本面也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