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胡一虎鳳凰對話:過去常說中國需要世界,現在世界需要和中國交往
“雄偉高聳,在陽光下白得令人難以置信,正是乞力馬扎羅山方形的山頂。”2002年,心生向往的王石登頂非洲乞力馬扎羅山后,卻沒有看到一片雪花。自此,這位中國地產龍頭公司的創始人與環保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9年,王石第一次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親眼見證了中國宣布2020年的碳減排強度要達到40%-45%。
13年倏忽而逝,這期間,加拿大最后一個完整陸緣冰架米爾恩陸緣冰垮塌,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勃朗峰一塊50萬立方米的融冰崩落在即,世界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的同時,王石也參加了13次氣候變化大會。
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碳中和”迅速由一個陌生的專業詞匯變成了一個人們朗朗上口的高頻熱詞。
王石意識到,中國的雙碳經濟時代正式來臨。72歲的他,在闊別了萬科四年后,將一手打造的深石收購送往港交所,開啟人生第二次創業。
9月21-22日,為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在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合作日益緊密大背景下,“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2”在香港、內地同步舉行,論壇由鳳凰衛視、鳳凰網聯合多方發起,并獲得十余家學術機構的支持。圍繞“變局與信心”主題設置多場論壇,深入探討大變局下的全球經濟挑戰、中國金融開放下的大灣區使命、金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資本市場引領與驅動等重要議題。
雖然處于疫情變局下,72歲的王石仍然熱愛運動,堅持向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定下了兩年內在全世界100個運河城市劃賽艇的計劃。
同時,通過劃賽艇這樣一個抓手,王石希望促進環境保護,和全世界的企業、政府等交流,推進碳中和的未來。
王石談及,現在因為疫情來往不便,如今國外一聽說他來自中國,感情上就很親切,一談就馬上說,“我上次到你們中國什么什么時候。”
王石舉例道,按照原來安排的工作訪問,自己本該與高盛的第三把手約見一個小時。但是,后來高盛知道他來自中國,即刻破例將正常的約見變成了早餐,時間也從一個小時變為三個小時。
諸如此類,讓王石深刻認識到,“過去常說中國需要世界,但出去后才知道,這個世界需要和中國交往。”王石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和國際資本之間的往來已經沒有近鄰遠鄰的區別。由于交通工具的發達,中國與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近鄰。“過去說與日本一衣帶水,現在不就十幾個小時飛機也就到歐洲、到美國了嗎?”。
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確實引起了歐洲的反思
在對話中,胡一虎問道,“在俄烏沖突造成能源價格飆升后,歐洲在環保部分的主張是否有所退縮?”。對此,王石予以否認,“我不認為有所退縮”,“歐洲各國還是非常務實地在推進碳中和。”
2005年,萬科開始進行PC住宅產業化,在當時的房地產行業中,這樣做費工、費時、費料,但是不消耗木材,省水泥、省鋼材、省電,綠色低碳。“當時歐洲、日本、美國的建筑公司都已經開始這么做,但中國的建筑公司不做。萬科便要求建筑公司也必須這樣做,一步一步走。”王石回憶道。
雖然這一舉措當時被外界不理解,但王石認為,趁著房地產市場比較好賺錢比較容易時,趁早先做起來,否則將來國家真的要求了,“船大不好調頭。”
到了2007年開始,果然如同王石預料一般,政策層面推動了PC住宅產業化,最開始并不強迫而是鼓勵。但是,到了2013年后,如果房產企業不這樣做就沒有資格投標拿地。相較而言,先行一步的萬科,反而因住宅產業化多了一種競爭力。
不過,王石也提醒道,這并不意味著誰搞都能賺錢,誰搞都能立于不敗之地。假如企業還有其他類似管理、企業經營理念、產品選擇等問題存在,可能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