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內容_新時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內容是什么?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摘要:“四有”集中反映了強軍興軍的鮮明人才指向,體現了我們黨對新形勢下軍隊鑄魂育人規律的深刻把握、目標方向的準確定位和實現路徑的科學設計,彰顯了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深遠戰略考量,是深厚歷史積淀和鮮明時代特色的凝萃表達,既賡續了人民軍隊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又提出了對照新的使命任務畫好“標準像”的時代要求,開辟了政治建軍、鑄魂育人工作的新境界。
我國政府2019年7月24日發表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指出,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爸诬娭?,要在得人?!庇耸侨娼ǔ墒澜缫涣鬈婈牭膽鹇怨こ?、基礎工程。這一要求最早是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有靈魂就是要信念堅定、聽黨指揮;有本事就是要素質過硬、能打勝仗;有血性就是要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有品德就是要情趣高尚、品行端正。“四有”的要求,內涵豐富,關照全面,乍一看,好像是對一切軍隊的共性要求,甚至是對一個公民都應具備的要求,細一品,這是對新時代中國軍人的精準寫照。這是有其內在邏輯和本質特征與要求的,既區別于普通公民和一切其他軍隊官兵,也與過去對軍人的要求有所變化。
一、相對公民而言,體現了軍人的特殊職業屬性。
把做“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作為官兵立身立志立德的價值尺度和基本準則,是由革命軍人特殊的使命任務決定的。最明顯的有兩條:一是軍人有本事,特指能打勝仗的本事。其他的本事不是不重要,但對軍人來講,最強調的就是打仗的本事。打仗打不贏,一切等于零。只有仗打得好,那才是軍人的真本事。1962年5月12日,麥克阿瑟在一次向美國軍事學院畢業生同學會和學生聯合會成員頒發西點軍校塞耶勛章演講時說:“你們軍人生涯中的其他一切都不過是獻身精神的必然結果。其他公眾目的,公眾項目,公眾需要,無論是大是小,其他人會來完成。然而,你們訓練就是為了作戰。你們是職業軍人——要志在必勝;要堅定一個信念:勝利是戰爭的惟一目的。”二是軍人有血性,特指不怕犧牲的血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軍人特殊之處在于,軍人的責任是通過打仗來實現。在戰爭來臨時,人們都有背著戰爭而去避險的生存權利,這是人道主義的體現,唯有軍人只能迎著戰爭而上,這同樣是道義對軍人的要求,而且還是國法軍紀的要求。再深入一層,這是由我軍的性質宗旨決定的,革命軍人為了人民利益而犧牲,是不講任何條件和代價的。其他國家的軍隊也強調對官兵血性的培育,強調不怕犧牲,但這個犧牲,僅僅是國家法律內的犧牲,是作為軍人職業精神的最高表現,而不必付出法律規定之外的犧牲。如有的國家軍隊就規定,當不可抗拒的時候,只要不泄露國家和軍隊的核心機密,可以投降。我軍不同,為了人民的利益,必須血戰到底,任何條件下投降都是可恥的。一個真正革命軍人的人格寫照是,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所以,“真正把犧牲發展到極致,把犧牲當作一個集團的靈魂者,惟有中國軍隊,是犧牲成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二、相對其他軍隊而言,體現了人民軍隊政治屬性。
用比較的眼光看,中外軍人的優秀品格有諸多共同之處,如堅定的信仰、超強的能力、頑強的精神、嚴格的紀律性。但我軍官兵的品格在這些基礎上又揉進了特殊材料。這就是用黨的理論武裝、政治建軍,從而使我軍在政治屬性上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中國絕對領導下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隊。人民軍隊的靈魂由此而生成。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接受中國的絕對領導,這是人民軍隊與任何一支其他軍隊最本質的區別。我們說,人民軍隊的特殊性,特就特在這個政治屬性上,以及由這個政治屬性而形成的“四個不一般”:不一般的靈魂——即不是宗教信仰,也不是所謂職業精神,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及對這一理論最核心的組織形態中國的絕對忠誠;不一般的精神——由性質宗旨決定的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戰斗精神;不一般的品格——由政治使命決定對全社會價值觀有引導和示范作用的人民軍隊形象;最后,落腳到不一般的能力——無論是在國內與階級敵人斗爭還是在國際上與侵略者斗爭,都在戰略上保持了不敗的記錄;無論是在軍事斗爭還是政治斗爭中,都為黨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西方“”的沖擊,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軍隊一夜之間改旗易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喪失了這一政治屬性。我軍自建軍以來,之所以堅如磐石、戰無不勝,就是因為我軍始終堅持信念堅定、聽黨指揮這一不變的“根”和“魂”。可以說,有靈魂是我軍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根本所在,也是新時代鑄魂育人的根本所在。三、相對過去歷史階段而言,體現了時代性。
革命軍人任何時候都要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不怕犧牲、品德端正,無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老紅軍的樣子、抗日戰爭時期老八路的樣子、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最可愛的人的樣子,還是改革開放時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軍人的樣子,我們黨對革命軍人的要求是一貫的,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正如哲學上講的“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革命軍人的樣子在具體內容和具體要求上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從來都是根據時代變化和軍隊使命任務拓展,不斷納入新元素,賦予新內涵。初創時期的人民軍隊,主要成分以農民為主,主要任務是消滅剝削階級,面對的敵人主要是國內階級敵人,使用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加大刀片,戰爭的形式主要是游擊戰、運動戰,擔負的任務除了打仗、消滅敵人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等任務。這樣的歷史條件和軍隊使命任務,對官兵的政治覺悟、軍事素質、作風養成和品德修養提出了相應要求。與過去時代相比,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樣子,在具體內涵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強調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掌握、新能力特別是打信息化戰爭能力的生成和精神要素的培塑。如,在政治覺悟上,強調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切實貫徹中央軍委主席負責制,更加自覺地把聽黨指揮落實到具體制度和行動上;在軍事素質上,現在官兵打勝仗的本事與革命戰爭年代所強調的本事已經有了質的變化,使用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本事、遂行聯合作戰任務的本事等成為有本事的時代要求;在作風養成上,既強調不怕苦不怕死,又強調科學精神與犧牲精神的統一;在品德修養上,既強調道德,又要有人文素質修養,既要有民族風,又要有國際范,體現大國軍人風采。
總之,“四有”集中反映了強軍興軍的鮮明人才指向,體現了我們黨對新形勢下軍隊鑄魂育人規律的深刻把握、目標方向的準確定位和實現路徑的科學設計,彰顯了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深遠戰略考量,是深厚歷史積淀和鮮明時代特色的凝萃表達,既賡續了人民軍隊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又提出了對照新的使命任務畫好“標準像”的時代要求,開辟了政治建軍、鑄魂育人工作的新境界。
作者:劉志兵 劉子承 國防大學軍事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