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去蔣化”遭民意抵制 島內輿論批為“臺獨”鋪路
中新網5月23日電(于萍)綜合《聯合報》、“中時新聞網”、東森新聞云等多家臺灣媒體報道,賴清德當局近期再推動所謂“去蔣化”,正謀劃對島內“中正路”進行大規模改名,并移除蔣介石像。然而,此舉引發島內部分縣市抵制,輿論批評賴清德當局借所謂“處理威權象征”名義,行“文化臺獨”之實。
據悉,臺中市豐原區當地的“中正公園”,啟用至今已有近50年歷史,是居民運動休閑的好去處。公園內有一座1977年設立的蔣介石銅像,高達19米,是全臺最高的蔣介石銅像之一。
臺中市議員張瀞分回憶,此前有綠營市長意圖拆除蔣介石銅像,最終因地方群起抗議而未能得逞。如今,再面對賴清德當局下達的“移除令”,豐原區長洪峰明直言,在市民普遍反對之下,地方公所“傷透腦筋”,更難決定后續處理方式,但會將意見傳達給市政府等。
臺中市政府則表示,道路改名與蔣介石像移除涉及歷史記憶、民眾權益與地方認同,影響層面甚廣。臺中市長盧秀燕呼吁賴清德當局“別再操弄意識形態”,應優先解決臺灣民眾面臨的困難。此外,中國國民黨臺南市議會黨團也斥責賴清德上任一年,臺灣社會民怨四起,賴清德當局卻將資源花在道路改名上,相關做法根本是本末倒置。
臺灣“中時新聞網”刊登署名文章評論稱,這場名為“處理威權象征”的“轉型”,其實是在刨根,是為全面“臺獨”而搭橋鋪路的先期工程。如果所謂“轉型正義”不在乎歷史傳承發展,不在乎實質社會正義,不在乎民眾正當權益,這“轉型正義”所擁有的權力,只會予其濫權腐化,只會令之更肆無忌憚的打壓扼殺異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