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芳曼
辟謠的渠道越來越多
你的朋友圈曾經被《人社部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明年起實行新交規》《春晚不玩微信紅包》等文章刷屏嗎?
這些是微信處理過的28萬多個謠言中的一部分。自2014年8月成立來,微信辟謠中心每天都會攔截謠言,并對用戶舉報的文章進行處理,一方面邀請第三方機構評估辟謠,另一方面對違規賬號進行處罰與公示。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科院之聲、廣州網警等在內的多家科普機構及網警機構入駐辟謠中心。數據顯示,微信日均攔截各類謠言已達200多萬次,平均每天有超過200萬用戶點擊辟謠文章。同時,騰訊推出微信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對舉報次數較多或造成影響較大的謠言進行辟謠,不定時推送文章,并梳理造謠、傳謠的常見手段方式。
同樣被謠言所困的新浪微博也一直在探索處理謠言的有效方式。除了既有的社區公約等條款,新浪微博還設立了專門的辟謠平臺——虛假信息辟謠官方賬號“微博辟謠”。用戶既可點擊微博下方的舉報按鈕,也可使用“微博辟謠”話題舉報謠言。審核之后,微博運營方會快速查刪、標注不實內容,同時根據重要程度進行轉發或話題主持人推薦置頂。若涉及重大辟謠信息,微博辟謠官方賬號會以粉絲頭條的形式進行擴大傳播,并對發布謠言的賬號做出凍結賬號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謠言一出,影響即生。根據造成社會影響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各地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會對謠言進行差異化處理。
“凡是涉及違法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置;凡是涉及道德良俗的,將由相關行業組織、工會進行道義上譴責;對于一些由于受眾科學素養、媒介素養缺失而導致的謠言,也會有相關科普機構進行必要的常識普及。”北京市網信辦網絡信息服務管理處處長陳華介紹,對網絡謠言的治理,需要進行綜合性評估,目前,各國、各地尚沒有指標性、量性規定,“但對違背‘七條底線’的謠言會重點處理”,陳華說。這里的七條底線包括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信息真實性底線。
愛思考會思考的網友越來越多
在果殼網科學人主編吳歐看來,現在新的科技謠言正在減少。“許多謠言都是老生常談”,吳歐說。
“小龍蝦是一種處理過尸體的蟲子,外國人從不吃”的謠言就是其中之一。這條在微博上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7月的謠言,至今仍能看到。
但日漸成熟的各類辟謠機制與不斷增多的辟謠文章,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家。
2013年,微博網友“都叫我小江老師”發布了一條小龍蝦謠言微博,共獲得340條評論,838次轉發。使用“知微傳播分析”工具對這條微博進行分析,數據顯示,評論的高頻關鍵詞為“震驚、推薦、不吃、惡心”等,表露了大家傾向于相信微博內容的態度。但若翻看最近的相關微博,類似評論大幅減少,更多的網友選擇轉發并辟謠。
在新浪微博工作多年的微博社區管理中心副總監尹雪賡覺得,現在一些看起來就漏洞百出的謠言在微博的生存空間不大,即使出現,也會很快被戳穿。
陳華覺得,辟謠是有效果的。“兩年前,網友遇到聳人聽聞的傳言,往往會先轉發,但現在會先問一問‘是不是謠言’,很多人還會簡單地搜索查證。”
辟謠信息有待更精準抵達
不久前,“我和微信的故事”掀起了一股懷舊風,而“支付寶可能被盜”的謠言也隨之而來。當這則謠言呈現爆發式增長后,馬上有個人和網站自發行動,澄清不實內容。“這種情況在前幾年很少見”,相關專家表示。
成立于2010年底的果殼網,吸引了一大批自愿對科技謠言進行辟謠的科學工作者和網友。據了解,果殼網已注冊的用戶達350多萬,2015年日均獨立訪問人數達2750萬。5年來,吳歐感觸比較深的一點,就是從事辟謠的平臺越來越多了,力量也越來越強大。“比如,現在一旦發生與科技相關的爭議性事件,專家的聲音總能及時出現”,吳歐覺得,與他們志同道合的人變多了。
本名郗旺的果殼網資深用戶“fengfeixue0219”從2010起自發粉碎謠言,從中科院植物學研究生二年級一直持續到博士畢業、找工作。“最初的動力來自于家人身邊常出現的一些荒謬謠言,覺得自己有必要把其中的科學常識講清楚。”5年多來,郗旺寫作的辟謠文章糾正了不少人對于轉基因等問題的錯誤看法。但在他看來,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想糾正成年人的固有認識并不容易,“針對具體的謠言不斷辟謠畢竟只是治標之策,治本還需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就培養起孩子的科學精神和邏輯判斷能力。”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丁和根認為,不同平臺的自凈能力迥異,當出現某些很可能引起重大輿情并可能造成社會危害的謠言時,相關各方都及時發布信息,用權威的聲音讓公眾及時了解真相。
如何才能讓辟謠信息更精準地抵達有需求的受眾,也是困擾許多平臺的問題之一。
為解決不同網絡平臺間因信息錯位而導致的辟謠成本增加,2013年8月1日,全國首個辟謠平臺——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上線。目前已有45家網站、報紙、電視臺等互聯網企業與媒體加入,和政府一道粉碎謠言。這個平臺至今已發布超過百萬條各類辟謠信息。還有專家建議,微信官方可像推送企業廣告一樣,將辟謠文章在朋友圈推送給相關用戶,讓事實被更多人看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認為,謠言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正是在一次次辟謠的過程中,政府管理、平臺機制、公民素養不斷成長。當有爭議的事件出現,網絡輿論往往不再呈現一邊倒的態勢,而是有分歧,也有討論,逐漸還原事件真相,達成相對理性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