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義先生(左)和作者蔡嘯(右)的合影
黃友義先生感到好奇的原因是因為蔡嘯并不是一名職業作家,而是一名有著20多年職場經驗的職場人士,并且擁有博士學位。蔡嘯自己也說,他在過去的40多年里從未想過要寫一部長篇小說,只是突然有感而發開始寫作。盡管在學校和職場生涯中,他寫了很多公文和論文,但小說是全新的挑戰。
《涌動的扎伊爾河》講述了當代中國人在非洲奮斗的傳奇故事,涉及商戰、地理、國際關系、金融、社會、企業管理等多個領域。這樣的題材并不適合專職作家來創作,因為他們缺乏在這些領域長期職業經驗的洞察力和真實感。雖然文筆優美,卻難以展現細節的精妙和真實性。
許多職場小說和電視劇關于職場的描寫常常流于外行,最終淪為模式化的偶像劇。蔡嘯在國際化單位工作了近20年,對海外工作的中國人有著深刻的了解,對國際傳播和國際經濟也有深入認識。他具備管理、經濟、歷史、法律、翻譯等多個專業背景和豐富的職場經驗。為了寫好這本書,他查閱了大量的論文、小說、報道和網絡文章,還借鑒了所有能找到的關于非洲題材的影視劇,并親自到非洲進行實地考察。
在非洲期間,他接觸到了各種人群,包括國家派駐的外交官、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特大型民營企業員工以及企業家、創業者和工人等。他與當地政要和文學界人士進行了交流,深入了解了非洲最基層人民的生活和他們與中國人之間的互動。
蔡嘯還注意到,在非洲有很多人和中國人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甚至下一代的命運。有些人努力考上大學,或者去中國留學,有些人努力學習工作技能,甚至加班加點工作,為了賺更多的錢,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為孩子存上大學的學費。他們和當初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后一樣,充滿了激情和渴望成功的決心。
正是因為這本書的獨特題材和作者付出的努力不同尋常,中央媒體《中國與非洲》雜志選取了《來自遠方的故事》作為題目,制作了英文和法文的專題報道。
[圖片1]
[圖片2]
中國與非洲以《來自遠方的故事》為題報道了《涌動的扎伊爾河》。這個故事的起源和背景是在21世紀全球化大潮的背景下,無數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各個角落。這些人已經達到數以千萬計,其中有兩百萬人在非洲。他們的身份構成已經不同于幾十年前的援建活動為主,更多的是以中國企業員工或者創業者的身份到非洲從事商業活動。
這么多年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國人在非洲的存在無處不在。在非洲大陸上出現了許多高樓大廈、鐵路和公路項目,以及水利設施和通信基站的建設,這些都有著眾多中國人的參與。在剛果共和國,中國公司甚至在原始森林中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建成了該國橫貫東西的1號公路”,這是令人欽佩的壯舉!
當我們贊嘆這些前所未有的成就時,也發現大多數人對于他們的經歷和內心歷程幾乎一無所知。
令人遺憾的是,盡管這個龐大的群體,這些真實的人物與非洲這片熱土相遇,產生了無數的故事,卻很少有文學作品展示出來。
時代的大潮由無數滴水和小浪花組成,而正是它們的推動使大潮蓬勃發展,否則它將干涸無源。這本《涌動的扎伊爾河》講述的是大潮中那些翻滾的小浪花的故事,生動地描繪了他們在非洲所經歷的曲折、驚險和離奇,展示了各種人群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以及他們所面臨的酸甜苦辣。
作者蔡嘯拜訪了贊比亞的少林寺,照片中的人是贊比亞少林寺的僧人釋延明。
在小說中,作者大膽地以非洲的中國村為原型,描述了鄭和船隊后代與當代非洲人和當代中國人在原始森林中的碰撞,并將其融入整個故事,成為一個獨特的部分,也表達了作者的浪漫情懷。
故事以中國在非洲蒙特爾國(虛構國家)的油田施工現場遭受大規模武裝襲擊為開端,導致中方多人傷亡。主角楊舟是一家國有特大型通信企業非洲區的經理,他親身經歷了這場襲擊,他的同事和堂弟也不幸遇難。
中國駐蒙特爾大使立即召集了蒙特爾的中國企業開會,通報情況,交流信息,處理善后,隨著故事的逐漸展開,情節也開始發展。
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出現了中國大使館的武官、蒙特爾中國商會的會長、退伍特種兵、工地包工頭、中央媒體記者、電信工程師、民營科技企業非洲區的經理、蒙特爾政府官員、軍官、留學生和叛軍頭目等各種人物。這些人在外交、商場、職場、恐襲等場合,基于各自的立場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構成了整個故事復雜的脈絡。
這本小說以非常真實的筆調,在當代歷史條件下,在非洲這個政治地理環境中展現了人類社會和人性。通過這部小說,我們可以看到普通人在面對使命、事業、愛情、家庭、權力、金錢、仇恨甚至生死時的心態和選擇,相信它會給很多人帶來啟發。
這是一部關于中非關系演變的開山文學之作,絕對值得一讀。”黃友義先生在該書的序言中如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