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傳統文化,回族傳統文化節日
“回回”一詞最早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人雅《黑韃事略》中出現。其先民在唐宋時被稱為“蕃客”或“大食人”,元明以來,稱“回回”。
回族的形成與中阿文化交流有關,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教正式傳入中國,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的使者、商人、教士開始來華,大約經過五、六個世紀,這些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突厥族,包括我國的喀喇汗朝和哈喇契丹的被稱為“蕃客”、“蕃商”的,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中國沿海城鎮和西北地區逐漸定居下來,與漢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繁衍后代,成為“土生蕃客”、“五世蕃客”或“六世蕃客”。至宋代中阿海外貿易較唐代有很大發展,且商貿多以香藥為主,由于中阿商貿的不斷發展,大批阿拉伯人也隨之進入中國,從而使得文化在中國得以存在和發展,使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中出現了居民區,他們有自己的社會組織“蕃坊”,貿易區“蕃市”,自己的學校“蕃學”,建立禮拜場所寺,在廣大漢族的人群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社會。
公元13世紀,蒙古兵西征歐亞大陸,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進入中原,其中不乏技術之士、醫學之流。蒙元百余年間來華的回回人從人數上講已經遠遠超過了“土生蕃客”,他們在元代稱為“色目人”,在政治地位上優于漢人,由于這些回人種族、語言、信仰、習俗,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使他們有別于漢族及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其最主要的是他們均信仰教。因此,可以講回族是自唐初至元末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人的后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族人,加之10世紀中期以來分布在蔥嶺東西喀什噶爾等地改信伊斯教的部分回鶻人后裔逐漸形成的,由于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長期發展,為中國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回族這個多族源的民族至今在中國大陸上生存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民族從它的產生、發展到壯大,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為中國多種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治理國家,抗擊外侮,發展經濟等方面,其功不可磨滅。
公元651年,中阿正式交往,以后阿拉伯等東來的主要沿水旱兩路往來于中阿之間,水路由波斯灣到馬爾納灣,經盂加拉灣抵馬六甲海峽,至我國南海達廣州、泉州、杭州,再轉至長安;陸路則由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后達國都長安。千百年來,阿拉伯等由此兩條通道源源不斷進入或移居中國,而水旱兩條通道乃一南一北之方位,入華的阿拉伯等在轉至長安的進程中,由于路線之不同從而造成了華夏大地遍布回人的基本模式。
在唐代帶有不同使命或不同理想的阿拉伯等,從不可路線進入長安,再加上安史之亂,大食國應唐之求,派精兵援唐,此后,一些阿拉伯士兵即定居長安,唐代在長安居住的阿拉伯人較其他地方為多。唐以后隨著我國皇都的變遷,一些阿拉伯人可能也隨之而遷移。元代由于回人的社會地位較高,在皇都及北京居住的回人多。由于元末戰亂,加之入明以后回人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居住在北京、廣州、泉州、寧波、太倉等地的回人,大部分遷徙轉移,所以回人的分布又作了一次大調整,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更加突出,明代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東察合臺汗國(亦力把里)、哈密等地的回回、維吾爾等族和域外帖木兒帝國、昔班尼王朝、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回回人仍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土,由于吐魯番不斷侵襲哈密,使哈密地方的回回、哈刺灰人大批遷入甘肅等州,土魯番回回也大批東移。有的回回“寄住”于甘肅一帶后,進而“附籍”于京師、南京、德州、杭州等地。明朝還從甘州(今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遷徙數以百千計的維吾爾人到江南各衛,這些人大部分也成了回族。明永樂年間,東南亞古蘇祿國(今菲律賓)東王巴都葛、叭哈刺來華,病卒于德州,其次于安德魯、三子溫哈刺留德州守墓,遂成為德州北營安、溫二族的先祖。因此,有明一代回族的聚合過程仍然在繼續。清代回族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回族居住區域的進一步擴大和人口增加上。由于政治、經濟等原因,全國無一省份無回族居住,西北回族人口增加尤其明顯。乾隆時西安城內回族不下數千家,而陜西回族居住較其他省為多,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甘肅臨夏、天水、西寧及河西走廊,遠至新疆昌吉、焉耆等地,都是回回居住地;東北黑龍江、吉林,西南遠至西藏都有回族定居。云南回族以昆明地區為中心,東部擴展至昭通、合澤一帶,西部擴展至大理、保山、合州等地,成為全國僅次于西北的回族重要聚居區。
由于上述歷史的原因,時至今日回族分布遍及全中國,人口也在不斷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進行的四次人口普查,也證明了這一點。據四次人口普查資料,1958年為4042268人,1964年為4488015人,1982年為7213493人,而1990年則為8696075人。
回族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晚期形成的新民族,其風俗習慣具有文化為基礎的大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為氛圍的特點,作為兩種文化之共同載體的回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對周圍的文化環境,進行了適我所需,為我所用的選擇,并且達到了協調和相融,從而培育了回族風俗和獨特素質或個性。反映在看似尋常的生活飲食、居住、服飾及婚喪等習俗中的獨特的回族風俗,又恰恰是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結晶體。由于回族信仰教,其風俗無不打上“”的烙印,無不與“”溶為一體。“”的宗教意義是“清凈無染”、“真乃獨一”、“清凈純一”和“至清至真”。以此為指導的回族風俗,也鮮明的體現了這個特點。
回族的宗教生活習俗:念、禮、齋、課、朝是教的五大天命功課,回人須日日練之。念為五功之首,包括念言、念誦《古蘭經》,念“迪克爾”(贊詞)等。念時要求驅除雜念,一心一意,呼、吸、運氣要定數,此功客觀上與氣功之靜功相似,具有保健作用。禮指禮拜,亦稱拜功,禮拜的要素是凈、靜、動三者結合。凈指凈身、凈心。凈身是要按照一定程序沖洗,“大凈”或“小凈”;凈心的主觀目的是用教律審視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地禮拜悔罪,然后加以改正,而達屏除憤怒、悔恨、憂愁之情,使心理平衡,靈魂凈化;靜指拜中平靜、目不斜視、耳不外聽、意念專一,精神內守、全神貫注、內心平靜;動指按規定要求的形態與態勢,有節奏的立站、鞠躬、叩頭、跪坐等。回人每日按規定進行晨、晌、晡、昏、宵禮拜功休,禮拜功有“靜則養性、動則養形”的功效,長期堅持,形神得養,益壽延年。齋是封齋,是按教歷每年封齋一月,在封齋月中,每日在太陽將之前要洗漱、進食完畢,在太陽剛落山后再進食。此功與現代醫學的饑餓療法相似,有化除積瘀、清心醒腦、磨礪人的意志、鍛煉耐力、耐心。至于課、朝乃是對人生的教誨,對心理健康和社會安定有益。
回族的飲食衛生習俗。回族對生活用水十分講究,居家須用井水,井底鋪細沙再覆石子以期過濾,井壁石砌,井口加以木蓋,水桶不用時懸空垂掛,汲水前必須洗手。在外用水,以流水為上,多擇流動的河水、渠水、溪水用之,須挖坑取水時,隔日坑水須淘凈,用滲出新水;回族洗手、洗臉、洗菜、洗碗均用沖洗法,不用盆洗,故湯瓶、吊罐是回族家庭最基本的生活衛生用具。在一定程度上沖洗能減少致病因素的存在。
回族食物習俗包括喜食類和禁忌類兩個方面,喜食強壯的牛、羊、駱駝、雞、鴨、鵝等動物,且必須經過阿訇按規定(切斷頸動脈)宰之,并流盡全身血液方能食用,還禁食豬肉、某些不反芻的畜類、爬蟲類、自死的或非阿訇宰殺者、動物的血等,回族禁止吸煙、酗酒。
飲茶術起源于中國古代,而回族飲茶以其輔料配合精當而聞名中外。回族常用的蓋碗茶中除茶葉外,尚配入枸杞、紅棗、桂圓、核桃仁、果干、橘皮、冰糖、芝麻,名曰“八寶茶”。此茶長期飲用具有健脾益腎、提神明目、益氣養血、抗御風寒、延年益壽的作用。另外回族還常喜歡把羊肉切碎,加油炒熟,再加面粉炒至微黃,加入蔥花、鹽末拌勻而制成的“油茶”,此茶可飲、可食,攜帶方便,便于貯藏,且有溫潤腸胃之功效。
其他生活衛生習俗:回族孕婦在臨產時,嬰兒落地先用干凈棉花團或棉布蘸溫水輕輕擦洗三遍,并促其啼哭,以通氣道;后清洗口鼻、耳內污穢之物,以防其吸人體內引發病變;再用燒烤過的剪刀斷臍,在傷口上敷以少許麝香,并用潔凈的白布包裹,以防臍風發作;最后給嬰兒灌吸甘草湯疏通消化道,預防轉腸風。嬰兒常服甘草水、冰糖,用艾葉灸其有關穴位,用按季節采集的百草煎煮水洗滌嬰兒全身,以期預防傳染病。
回族男孩12歲左右要行割禮,即切除,屆時要請阿訇過“乜貼”,邀請親友前來祝賀。割禮可有效預防炎、炎、炎、單純皰疹、癌等,成年婚后,預防由男方過長留藏細菌而引發妻子的某些婦科疾病。
回族服飾居住講求“服飾凈、居處凈”,嬰兒用白布包,成人戴白帽,亡后用白布裹尸,女子戴白蓋頭,不容但胸露臂、披頭散發,以防灰塵著身。從衛生角度講,白布不易藏污垢,便于及時發現,及時清洗,白色反光,可御陽光中有害射線的傷害。回族主張人亡后簡葬、速葬,晨亡午埋,尸不過三天,亡人(尸體)以3丈白布裹身,不用棺,不穿壽衣,不放置隨葬品,按一定教規以深坑埋之,以減輕亡人親屬經濟負擔,預防因情志變化而致有關疾病,減少人與帶菌的尸體接觸機會,減少尸體變質污染環境,傳播疾病。
回族不但愛清潔,講衛生,而且居處周圍不亂置垃圾、動物殘骸、宰殺動物的血、病死的畜禽等均挖抗深埋,從而凈化環境,預防病菌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