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墻文化墻;圍墻文化墻圖片
一墻一風景,一墻一陣地。近日,上地街道八一社區樹村路甲一號院的居民們迎來了一件高興事——曾經斑駁的“老圍墻”經過改造,華麗變身為軍旅文化與鄰里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長廊”,扮靚了居民們的生活環境,成為小區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一變化,是上地街道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大家商量著辦”工作機制的又一生動實踐,也是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共商共建的美好成果。
議事廳里問民需
八一社區樹村路甲一號院西圍墻建于2005年,原來種植爬山虎,致使墻面受潮,再加上墻體常年受日曬雨淋,導致墻皮脫落、墻體開裂。墻體斑駁、老化嚴重,不僅影響了社區的整體美觀,還存在安全隱患。住在這里的居民說:“我們樹村路甲一號院的西圍墻,原來是破舊不堪,夏天是蒼蠅、蚊子亂飛,冬天是枝條落葉滿地,大家都有意見。”
上地街道八一社區黨委副書記錢文英回憶道:“當時圍墻種了很多爬山虎,后來爬山虎被鏟除之后,墻面裸露,墻外是隔壁單位的綠化帶,為了植物生長需要常年澆水,墻體潮濕,時間長了,墻體老化破舊,與小區的整體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既不美觀又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在樹村路甲一號院怡樂議事廳一次居民議事會上,有居民提出了小區西側圍墻破損、老化嚴重的問題,希望能夠對圍墻進行升級改造。“怡樂議事廳是社區打造的一個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的議事平臺,充分體現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理念,依托怡樂議事廳平臺,解決了一系列居民關心關注的問題。”錢文英告訴記者。
了解到居民的訴求后,八一社區黨委迅速行動,通過“大家商量著辦”的議事模式,廣泛征集居民意見,引導居民為小院圍墻的“微改造”建言獻策。
商以求同聚民智
“征求完居民意見、建議之后,大部分居民希望把圍墻修繕成文化墻,更好地展示社區文化。首先要完成最基礎的墻體清潔,需要把隔壁單位排水澆水導致墻面被浸濕這個問題給解決了。社區、小區管委會、物業等各方聯合起來共同推進,反復多次與隔壁單位溝通,最終協商圍墻一側不再做綠化。”錢文英說。
文化墻怎么改?用什么材質?展現什么內容?才能真正讓居民滿意。為此,社區通過集中議事、入戶走訪等方式,廣泛征集居民對文化墻改造方案意見建議,召集小區管委會成員、樓門長、樓長、施工單位一同制定設計方案。
“文化墻是小區的‘臉面’,要展現出小區特色”“從色調、設計、內容等各個方面,都要仔細琢磨”“最好確定下文化墻的主題,比如可以突出我們的軍旅文化、鄰里文化……”議事會上,各方代表紛紛建議,表達觀點看法。經過多輪討論研究,大家達成一致意見,最終確定文化墻以白色為主基調,搭配高級灰磚雕點綴的設計方案。
定好了文化墻的“面兒”,還得確定好文化墻的“里兒”。宣傳欄的內容是文化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體現著社區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內涵。有部分居民提出,宣傳欄的內容應當活躍、豐富,反映出居民的幸福生活。還有一些居民建議,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效果更好,顏色也要多樣。社區廣泛聽取居民建議,邀請居民代表與項目設計師齊聚一堂,經過多次協商,最終確定宣傳欄內容涵蓋歷史人物、傳統文化、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等。
協以成事惠民生
“我們小區居民是以部隊離退休干部為主,社區在推進圍墻改造中充分考慮了這方面的特點,特別設計了軍魂永駐文化墻,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把老兵精神進行了弘揚和傳承,增強了大家對社區發展的文化認同,豐富了居民們的精神家園。”退休干部朱龍云說。
經過近兩個月的共同努力,文化墻項目順利完工,居民們對這一成果贊不絕口。小區圍墻如何改造,居民說了算。通過這次改造,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
“小區的圍墻真是大變了模樣,新的圍墻文化味兒濃。”居民張阿姨說。曾經破舊老化的圍墻華麗變身為小區厚植人文底蘊的陣地,這背后體現出居民大小事兒“大家商量著辦”的良好氛圍,以及各方共同努力推進基層治理的“繡花功夫”。下一步,社區黨委將繼續聚焦居民的需求,通過協商議事解決問題,讓民生實事在協商中落地生根,共同締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社區生活。
上地街道持續推進社區居民議事廳建設,聚焦居民身邊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瞄準“商以求同、協以成事”的目標,推動接訴即辦由“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向“共建共治、不訴自辦”逐步轉化,廣泛發動各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形成“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治理模式,讓議事廳真正成為聯系居民和社區之間的“連心橋”。(記者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