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5日電 (陳鴻燕)“國企改革意見首次提出分類管理寫入中央文件是一個重大突破,是很有意義的,加快了調結構和轉方向的步伐。”國資問題研究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15日做客中新網解讀《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時表示。
9月13日,備受矚目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終于落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并從分類改革、國資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這不僅為今后國企改革開創新思路,同時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它都會成為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指導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有哪些含義?
專家:國有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
《意見》明確,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這被外界視為本輪國企改革最大的亮點之一。
在李錦看來,如果“管資本”,原則上經營方面就不管了,實際上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管資本就是怎么利用、資本保值增值,是整個經濟布局、投資決策、政策發揮,還有政策文件的制定;其次是運營監管,還有就是標準,怎么樣完成最后的考核,放里面的錢收回來投入產出,這是經濟運行。
對于經營權,李錦認為,經營權應該轉給下一個企業去管,管理權下面交給投資運營公司去管,社會的問題就是交給社會來管。這樣就把所有權和經營權把它劃開了,其實改革最重要的一步,意義很大,本著所有權經營權分開。所以管資本是一個核心環節,管經營是一個技術環節,決定了整個體制的框架。
分類改革將帶來怎樣的突破?
專家:加快調結構和轉方向步伐
《意見》提出,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并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
對此,李錦認為,可以說分類改革為國企改革奠基,《意見》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公益類很明顯就是關于國家安全的和民生需要的,還有企業氣、水、電、公共交通等等國家要解決,公益性的民生的,包括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包括一部分軍工企業,那這塊公益性的企業就應該享受補貼。
在李錦看來,國有企業享受補貼等,那就是國家投資,管理標準和工資性質都不同。所以市場競爭性的企業那是完全市場競爭,80%以上都是市場競爭的。這樣市場競爭的標準就不一樣了,就以市場競爭效益為標準,那是社會效益。這個社會效益是要人民滿意,然后就是社會標準,民生標準放在特殊的位置,那么保值增值這個效益是基本的。現在考核標準、監管要求、薪酬標準不一樣了,公益性的標準是按照國務院的管理,市場競爭是按照市場標準,分類改革,分類監管,分類運行。
“再者,分類拿薪酬考核等一系列的變化加快了改組,加快了調結構和轉方向的步伐。所以分類管理是改革的前期和基礎,把分類改革寫入中央文件這是改革一個重大突破,是很有意義的。”李錦認為。
非國有資本在國企中發揮什么樣作用?
國企民企雙方可促進各項機制共同進步
“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重點之一。《意見》提出,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以及企業經營管理。
李錦表示,文件提到,混合所有制要增強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讓非國有資本增加。從國有企業角度來講,國有有企業正統、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管理規范等優勢,劣勢是機制不靈活。機制不靈活會造成相對一部分企業效力不高。但是民營企業效力高,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非國有資本加國有經濟,對國有企業來講把機制搞活是第一位的。把國有企業機制放在第一位,即有擴大國有企業功能,把民營企業資本和國有資本結合起來,使國有企業自己得到發展,讓民營經濟參加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讓民營經濟爭取更多的機遇。
李錦說,國有企業長期形成的優勢,包括其資源優勢,對民營經濟的文化也是一個改進。雙方可促進各項機制共同進步,關鍵是優勢組合、繼承創新,這樣對國企民企都好。
“混改”能否打破民資進入國企制度屏障?
關鍵是讓民企參與更多經營權
此次方案沒有對混改設定時間表,并要求實行同股同權,這會不會化解民營資本進入國有企業的制度屏障?民資進入石油、水利等基建領域會不會更加順暢?
對此,李錦認為同股同權是對民營經濟保護。他表示,我國基本制度是多種混合所有制共同發展,權利的平等就表現在對民營經濟產權的保護,完善產權制度,保護民營經濟的權利,尤其是經營權,這是我們改革中應該解決的問題。
李錦認為,《意見》強調同股同權,也就是在股份制面前是一律平等的。至于說,如果進來以后把國企再做大、再產生新壟斷的問題,是另外一回事,把國有企業先做起來其他再解決。改革方案也在其他方面對此有所限制,而引入非國有資本的核心是經營權的問題,關鍵是讓民企參加更多的經營權。
國資收益上繳比例提至30%是否偏高?
專家:相對合理,咬咬牙能完成
《意見》稱要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
李錦表示,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比例2020年提高到30%,這一比例從常理來說不高,但從安全上來講還是很高的。
李錦表示,今年一年增加5%,這個速度是很快的,應該說在這個問題上國企央企的態度是積極的。來之于民,取之于民,國有企業是全國人民的資產,把這個錢用于社會保險上,這個態度是積極的,但是任務是艱巨的。每年繳30%,比例是很大的,但是從發展的趨向來說是合理的,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問題是社會主義、保障主義,保險、教育、醫療這些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國企在這些問題上任務是艱巨的,國企態度是積極的。他說:“我覺得能夠完成,咬咬牙能完成。”
國企改革變“三層”管理是否更麻煩?
專家:投資經營是下一步改革焦點
另外,在原有“國資委—國企”的兩層組織結構中間,改革方案還提出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意見,也就是變成了“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有企業”的三層結構。對此,有人擔心會不會現在我們都提倡扁平化管理,多了一層會不會更麻煩?
對此,李錦認為,這個擔心不是多余的,因為中國國情容易造成這個情況,就是幾個重疊后越權越位這種現象。問題關鍵是把原則弄清楚,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實際上這次改革就是該管的和不該管放開,這對企業來說該增加的和退出減少的,就是管與放、進和退,實際上這兩個結合,就是在管與放的問題上,管什么放什么就是定位。
李錦指出,做好定位工作,定位定清楚,框架也弄清楚了就不怕越位,如果框架弄不清楚,越位就太亂了。實際上這些矛盾是集中在中間這一層,投資經營公司下面是企業經營,投資經營公司不能什么都管,它是管理為主,上面是個監,下面是個管,下面是個引,中央是監,下面管,這是三個層次,把這個層次弄清楚,但中間這個層次將來還是一個難題,弄不好兩頭都管不好,這個將來肯定會有的。
“上面交給上面管,下面交給企業管,下一步要看投資經營工作這個層面,把中間這一層弄好上下兩頭清楚,所以中間是下一步改革的焦點。”李錦表示。
國企員工薪酬水平有何變化?
老板工資可能降 職工工資未必減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還明確了國企高管薪酬改革時間表,合理確定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的組成,這是否意味著國企負責人薪酬更加靠近市場水平?
在李錦看來,這意味著國企高管薪酬整體上與市場接軌,首先,誰任命你的很關鍵,如果組織任命就以公務員為標準,如果市場任命的就不同了。其次,要弄清楚任命的方式和功能,是公益性還是市場競爭性的。再次,就是根據你的效益,工資這塊誰完成效益多高;最后,就是能力的問題,任期最后結算,大的是原則問題,小的是方法問題,所以把這些加起來就形成了大的薪酬體系。這對國企人才的挽留還是很重要的。
談及普通國企員工的薪酬變動,李錦認為,我國憲法規定分配是按勞分配和按制分配相結合,按勞分配還是放在前面,因為中國國情和其他國家情況不一樣,勞動工人界定是總體,不能說按股份發多少錢,股份制由經營分成兩塊,所以對于經營這塊來說,基本工資是不會減少的。老板可能減少,工人并不一定會減少,具體怎么定還得有個過程。
李錦指出,國有企業人才隊伍的穩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薪酬改革不能說是一個天花板,對待經營人員、職工還是以效益為中心的,按照市場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