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相望,商旅不絕”這是古絲路黃金時代的真實寫照。穿越歷史塵囂,9月16日,作為第十八屆中國(象山)開漁節的“重頭戲”——第十一屆中國海洋論壇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開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行動”這一主題的重振高歌,又將煥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新的生機活力。
本屆海洋論壇邀請了一批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國內涉海研究機構代表、國內各類海洋院校代表及象山本地企業代表等聚集寧波象山,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全面探討大數據背景下海洋經濟如何轉型升級,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第四屆中國太平洋學會會長張登義認為,本屆論壇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行動”為主題,恰逢“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實施的開局之年,主題鮮明,契合需求。
張登義表示,21世紀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相互合作與交流更加密切。我國率先啟動和正確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在頂層設計、國際共識、合作協議、建設項目、支撐體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張登義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帶一路”建設必將取得有利于各國、各方的豐碩成果。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明確提到要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寧波-舟山沿海城市港口建設。
“要練好內功,大力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繼而推進浙江省沿海港口及義務國際陸港整合發展,統籌建設運營新一代集裝箱和大宗商品泊位,推進浙江省海洋和港口經濟一體化、協同化發展。”浙江省海洋經濟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善坤在論壇上發表《海上絲綢之路——浙江海洋經濟在行動》主旨演講時表示。
蹄疾步穩,縱深對外合作,是踵繼古絲綢之路靈魂的要義。張善坤認為,在練好內功的同時,也要善借外力,擴大港口開放合作,探索與沿線國家共建共享港口碼頭、物流園區、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項目設施,推進“海上驛站”建設,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安全的通道保障。
伴隨著一陣陣雄渾厚重的汽笛聲,一艘艘遠洋巨輪犁開萬頃波濤,封塵多年的海路正在滌蕩新生。國家海洋局代表王斌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和諧海洋”為愿景,以合作共贏為目標,以開放創新為路徑,積極主動地發展與相關國家的經濟伙伴關系,將為實現地區各國乃至世界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制造機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