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象山的碼頭上,一排排漁船在陽光下整裝待發,對于這個港口小鎮的居民來說,一年一度的開漁節是個大日子,因為開漁節意味著這些船家即將揚帆出海,為每家每戶帶來重要的經濟來源。
“能上山莫下海”一直是廣大漁民的心聲,然而在靠海吃海的漁民心里,海洋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如今,互聯網這陣風也刮到了海上,悄悄改變著這個傳統的行業。開漁節前夕,在寧波海上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上鮮”)舉辦的“海上Wi-Fi產品發布會”上,一百多名當地的船老大集聚一堂,仔細研究著專門為他們研發的兩款應用:“海上鮮漁船版”和“海上鮮買家版”。
出海人不再“失聯”
“海上Wi-Fi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無線網絡,是通過北斗衛星和我們自主開發的北斗智能終端,再結合手機端的App達到和岸上交流的目的”,海上鮮CEO葉寧說道。葉寧介紹,海上Wi-Fi目前已經覆蓋了全中國的海域。
“海上鮮”有兩款應用,“漁船版”主要是在海上沒信號的情況下,讓出海漁民可以收發信息,查看天氣預報,獲取新聞資訊,把即時的捕撈信息發送到海上鮮交易平臺。而“買家版”除了平常支持移動網絡的通信外,也支持在沒有信號的海上通信,買家隨時查閱碼頭即將到港的魚貨信息并購買。“漁船版”的用戶是那些到時間就要出海的漁民,“買家版”的用戶則主要是岸上的家人以及海鮮的線下買家。
海洋對漁民來說像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孩子,時而平靜時而洶涌,因而岸上的家人最關心的是出海人的安危。但由于海上并未覆蓋移動信號,此前他們只能通過衛星電話聯系。“衛星電話貴,一般都舍不得打,在海上手機就是個擺設,”已經吃了十幾年“海洋飯”的李海東告訴《IT時報》記者。李海東表示自己目前還沒有用過“海上鮮漁船版”,但是已經下載了應用,這次出海就會在船上裝好設備,嘗試一下在海上也能和家人隨時聯系。
不同于李海東,丁浩已經嘗到了海上鮮的甜頭。作為第一個試用者,丁浩講述他使用海上鮮的體驗時有些興奮,“可以隨時和家人聊天,經常和老婆一說就100多條,無聊時也可以看看新聞資訊。”不過對于丁浩來說,最主要的還是漁船版發布的即時天氣信息,各大漁場的天氣狀況一目了然,“對我們打魚的來說,沒有什么比天氣更重要,”丁浩說道,而能夠和買家直接在海上通過手機交易,也讓丁浩和其他船老大對海上鮮更加青睞有加。
打造海鮮水產供應鏈
改變傳統、落后、低效的海鮮交易模式,解決以往出海捕魚過程中失聯的問題,只是海上鮮要實現的第一步。漁業這個重度垂直的細分領域,利用互聯網去改造的空間和潛力都很巨大。傳統的海鮮交易中,往往存在很多諸如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中間環節過多等問題,互聯網的介入能否解決這一痛點是海上鮮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互聯網+漁業,可以給各方都帶來好處,漁船主可以賣更多的錢,買家只要支付比以往更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更新鮮的海產品。“以漁業這個實體產業為基礎,后期物流和互聯網金融可以很好地植入,最終形成產業閉環,”葉寧這樣解釋海上鮮產品的未來規劃。不過目前葉寧也明確表示不會介入“最后一公里”,仍將重點放在與岸上海鮮經銷商、冷庫以及一些生鮮平臺的合作上。
“海上鮮最終要實現與生鮮平臺(Dmall、本來生活等)、食材餐飲配送(鏈農、大廚網等)、O2O(京東到家)等的合作,做海鮮水產供應鏈,”葉寧向記者表示。